《大战场———历代经典战役全解读》
第6节

作者: V罗杰V
收藏本书TXT下载
  范蠡提出方案:当暂时蒙受屈辱,以卑辞厚礼向吴求降,如若不允,只好请勾践本人到吴国做人质。大白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火烧;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倒炕。假使夫差仍不答应,那就焚毁宗庙,杀死亲人,将国家财宝沉入江中,以残余的5000将士拼死血战——这无疑是自杀性袭击。悲壮且无奈。
  文种前去求降,吴国大夫伍子胥也坚决反对。他认为“吴之与越,仇敌相战之国,“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今不灭越,后必悔之”。
  夫差原本听从伍子胥意见,可文种利用伯嚭的贪婪,以及他与伍子胥的不合,让伯嚭说服了夫差,接受越国求降,越王勾践到吴国做人质。
  越国名存实亡。
  夫椒战役,吴国全面获胜。夫差报了勾践的杀父之仇。可还有一个仇怨——当年,阖闾召陈国攻打楚国,陈国不应,越国就一再攻打陈国,楚国援救陈国,只因楚昭王去世才退兵。

  如今时机到了。击败越国后,吴军向北扩展。值得一提的是,夫差绝非单纯报仇,从后来一系列战争来看,他的理想是称霸中原。
  公元前488年,吴国北上,攻打鲁国和宋国,两国屈服。吴国向鲁国征收牛、羊、猪各一百头;向宋国也征收牛、羊、猪各百头,作为享宴品,其数量超过向晋国的纳数。
  次年,吴国全面进攻鲁国,以闪击战般的速度攻下武城、东阳,驻军泗水即今山东泗水边。鲁国只得与吴国结盟。吴国这才撤兵。
  此时,齐国在东面称雄。吴国又将矛头指向齐国。
  为了向齐国运兵,吴国在江苏扬州北面筑城挖沟,贯通长江与淮水。整整挖了一年。次年,吴军联合鲁等国联军,合攻齐国。万分危急时,齐国人杀死齐悼公,向吴、鲁、邾、郯联军发讣告,以示妥协。然而,残酷的是,吴、鲁联军并为停止攻打。吴国派大将徐承统帅水军,从海上进攻齐国,这一战吴军却大败而归。吴国才暂且退兵。

  经过一年休整,吴国会合鲁国,再度攻打齐国,一举攻下博地(今山东泰安东南)至嬴地(今山东莱芜西北)。
  齐国被迫在艾陵(今山东安南)与吴、鲁联军会战。
  齐军大败,吴国俘获了齐军主帅国书等将领,夺取了齐的革车八百辆,斩获齐军甲士的头颅三千个。
  吴王夫差越来越疯。如果说,夫椒之战前,夫差“疯”得恰到好处,击败越国后,就有些变态了。
  《周易·乾》里说“上九,亢龙有悔。”“亢龙有悔”可以理解为:物极必反。事物皆有阴阳两面,当你过分春风得意时,就得小心谨慎,冷静反思。
  夫差没有思考。他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姑苏台。他认为自己可以始终“飞龙在天”,进而称霸天下,让先君阖闾在坟墓里也深感荣耀。
  而越王勾践的状态是“潜龙勿用”,换个容易理解的词,就叫励精图治。
  吴国忍辱含垢的3年,是勾践一生中极黑暗的日子。他只有熬,终于赢得夫差信任。在公元前491年正月被释放回国。

  心上插把刀叫忍。忍是太极,以柔克刚。“柔”即能量积累。表面波澜不兴,内在却已强大无比。
  战争使越国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生产力急剧下降。勾践的积累就是进行社会改革。鼓励种田织布,奖励生育,市井说法就是:白日下地干活,晚上脱衣上炕造小人儿。
  吴国人很忙,内心更苦,奖励远远不够,重要的是凝聚人心。如何凝聚?救济受灾罹难的人,这是作为一个君王善举,明智之举。
  勾践做到了。
  军政方面,文种治政,范蠡治军。广泛罗致人才。
  国防方面,修筑遭战争破坏的会稽城。征调兵员,扩充军队,严格训练。

  外交方面,奉行“结齐、亲楚、附晋、厚吴”的政策。这是全方位外交。“厚吴”就是向吴国殷勤进贡,大量运送糖衣炮弹,以表臣服。吴王夫差倒也受用,遭腐蚀就麻痹,全无戒备,没想过把糖衣剥下吃了,将炮弹再扔回去。他都笑纳了。
  那么,勾践本人呢?世人都会想到“卧薪尝胆”。这是史实吗?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这么一段话:“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这段记录十分明确——勾践确实有“尝胆”的行为。但“卧薪”呢?司马迁所言的“苦身”是否就是指“卧薪”?司马迁并未给出更为详细的交待。
  东汉时期,袁康、吴平作《越绝书》,赵晔作《吴越春秋》,这两本书虽然是专门记录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历史的书,但它们却只是以先秦历史为基础,又加上了小说家的荒诞想像。

  《吴越春秋》中的《勾践归国外传》,也仅仅提到越王勾践“悬胆在户外,出入皆尝,不绝于口”,也只字未提“卧薪”一事。
  最早将“卧薪”、“尝胆”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用的是苏轼。他在带有游戏色彩的书信《拟孙权答曹操书》中,说孙权曾“卧薪尝胆”。
  明末作家冯梦龙在其刊刻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多次提到过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正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描述,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但其真实性仍需考证。
  当然,即便“卧薪尝胆”是一个千古历史谎言,也不要紧。关键是,勾践的“柔性”积累。改革、建设确见成效。说到底,一切都是在备战。强盛的国力、经济、军事是与敌国对峙战场的资格。
  勾践有这个资格。越国百姓也曾几次请求伐吴雪耻。勾践、以及范蠡、文种都等人,都认为时机未到。

  两个因素:一、继续壮大本国实力,联合盟国;二、寻找吴国最薄弱的时机进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总之,开战不是伐吴,而是灭吴。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决定再次出兵北上攻齐。
  勾践象征性地出兵助吴,并亲自到吴国祝贺,以众多宝物贿赂吴国君臣。吴国君臣个个喜气洋洋,唯有伍子胥看透勾践。知道你小子笑里藏刀。用意歹毒。
  在伍子胥看来,齐国并非吴国大敌,吴国真正的敌人是越国。如不除此忧患,吴国终将毁于其手。而夫差认为越国早已彻底屈服,软柿子一个想捏就捏,看心情。

  等到伐齐获胜回来,受勾践重贿的伯嚭趁此机会诋毁伍子胥。夫差一怒之下,赐伍子胥自刎。
  伍子胥眼中的绝望,是吴国走向灭亡的信号。
  公元482年春,夫差与晋定公约定黄池会盟。夫差将吴国精兵全部带上,只留下些老弱病残,交与太子友。
  孩子比老子有头脑。太子友对夫差说:“父王调动全部人力财力北上,一旦越王勾践入侵,吴国岌岌可危。”
  夫差连伍子胥的话都不听,哪会理睬儿子,决意空国远征。

  这是一个转折点。转折点就是机会。给勾践的机会。他认为,攻吴时机已经成熟。范蠡则认为还没熟透,如今,吴军出境不远,越国乘虚去攻,吴军回师不难。意思是:等他们走远点,咱们再出兵。
  数月后,夫差的吴国大军已远在黄池,即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
  勾践调集大军,其中,习流(经过训练的流放罪人)2000人,教士(正规军)4万人,君子(越王的亲兵)6000人,诸御(各级将佐)1000人,共4.9万人,浩浩荡荡向吴国进发。
  大军分为两路,一路由范蠡、后庸率领,从海路入淮河,切断吴军自黄池的归路,你要回来救援,就打你的伏击。
  另一路,由大夫畴无余、怄阳为先锋,勾践亲率主力继后,从陆路北上直袭姑苏。

  姑苏城大难临头。
  太子友担心的事情,不幸发生了。他太清楚目前吴国作战实力了,根本经受不住过太大的攻击。越国铁了心打,姑苏城绝难保全。
  由此,太子友制定出坚守待援的作战策略。并派人去往黄池,请夫速速回师。
  若按太子友的战略,姑苏城或许可以保住。可吴将王孙弥庸极度轻视越军,勾践是个什么东西?咱君王的仆役而已,他能带兵打仗么?他若能打,夫椒战役怎会一败涂地连都城都丢了?
  此时,越军先锋已抵达吴都近郊。太子友率领5000人到泓上(今苏洲市西南)抵抗,坚守而不出战。
  王孙弥庸擅自带兵出战,劲头十足,竟然一举击败越军先锋,生擒畴无余、怄阳。这使吴军大受鼓舞。
  王孙弥庸也更加轻视越军的战斗力。他认为“战而胜,敌必退走,战而不胜,守犹未晚”。竭力怂恿太子友出战。

  坏就坏在初战胜利。太子友固守的决心动摇,改变策略,率军向越军发动攻击。
  6月22日,越军抵达泓上,没有半点拖泥带水,立刻与吴军展开激战。不怕你不战,就怕你死守。没别的,全面围歼。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