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
第52节

作者: 东吴春秋
收藏本书TXT下载
  伏惟大金皇帝陛下诞膺骏命,绍履鸿图,不杀之仁既追踪于汤、武,好生之德终俪美于唐、虞,所望惠顾大圣肇造之恩,庶以保全弊宋不绝之绪,虽死犹幸。受赐亦多,道里阻修,莫致吁天之请;精诚祈格,徒深就曰之思。谨予叔燕王俣、越王啤、景王杞、祁王模、莘王植、 徐王棣、和王式及宰相百僚、举国士民、僧道、 耆寿、军人奉表出郊,望阙待罪以闻。臣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谨言。”
  天会四年十二月曰,宋皇帝 臣 赵桓百拜上表
  从这篇投降书中不难看出,赵桓和赵老师确实花了一番心血来写的。
  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赵氏父子的一篇彻头彻尾的痛心忤悔录,从海上之盟谈到张觉叛乱,总而言之就是一个意思,我们宋国犯了很多的错误,非常对不起金国,希望金国能够大人不记小人过,放过我们赵氏父子,我们愿意做牛做马来报答你们!

  这篇投降书可能是赵氏父子内心的真实写照,因为他们父子俩人在对待金国国的问题上的确犯了很多非常幼稚的错误,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因此,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赵桓同学和赵老师也顾不得皇帝的尊严了,屈辱地向金国投降,要求金国能够宽大处理。
  于是,这样一篇整个中国历史中最奴颜婢膝的投降书终于正式诞生了,这也多亏了赵氏父子的深厚文学功底。
  在戏耍了赵氏父子一番后,粘罕和宗望终于同意了宋国的投降请求,将这份极具文学价值的投降书送到了大后方老大吴乞买,让金国的所有文武百官们一起欣赏一下。
  虽然投降是同意了,但金国关键还是要得到更实惠的东西,于是,粘罕和宗望又向赵桓同学开出了赔款清单

  这次的清单数目比上次要更加苛刻,因为金国已经在战略上取得了巨大的优势,并且已经控制了宋国的皇室成员,可以随心所欲的要求任何形式和数目的战利品。
  赵氏父子的投降请求终于获得粘罕和宗望的通过了,但要想保住自己的性命,赵桓同学就得在金国面前充分表现自己的诚意。

  粘罕和宗望再得到赵桓同学的投降表后,名正言顺地进入了汴京城内,他们向赵桓同学要求的第一件事便是要亲自查看汴京城内的国库。
  赵桓同学自然是满口答应,汴京城内共有九十二个仓库,都是宋国自建国一百七十多年来的全部积蓄,结果一夜之间全部被金国的官员查封,也就是说都一次性变成金国的国有资产了。
  但粘罕和宗望觉得宋国这个“大财主”的财富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于是他们继续向赵桓同学施压,要求得到更大的利益。
  赵桓同学哪敢怠慢,连忙派自己的禁军在整个汴京城中大肆搜刮,每家每户都未能幸免,好不容易搜到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锭、帛一千万匹来孝敬金国大军。
  但粘罕和宗望的胃口实在不是一般地大,为了彻底榨干宋国的经济来源,粘罕再次要求赵氏父子出城谈判,理由是战争赔款的数目还不够。
  赵桓同学都已经被吓坏了,哪里还敢出城啊!
  但宋国皇帝窝囊,大臣们却不窝囊。
  这次是吏部侍朗李若水主动请求跟随赵桓父子出使金营,赵桓和赵老师这才胆战心惊地来到了金营中。

  然而,这次粘罕和宗望决定惩治一下这对百年都难遇的窝囊废父子,于是粘罕要求赵桓同学脱去皇袍,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
  赵桓同学手下的所有随行人员对于粘罕的这一非常过分的要求都是吓的不敢说一个“不”字,包括赵桓同学也不得不准备脱下自己的皇袍。
  这时,李若水终于勇敢地站了出来,声泪俱下,大声的痛骂粘罕为金狗。
  我们的粘罕先生一时惊呆了,他没想到宋国一个小小的侍朗居然敢当着自己的面骂自己。
  金国的士兵们于是把李若水拖出营外进行痛打,但李侍朗决不屈服,继续痛骂。
  粘罕再一次感到了自己内心的震憾,第一次是在太原城中面对王禀时,而这次却是面对一个宋国的文弱书生。
  因此,粘罕下令将李若水好生款待,千万不能让李若水自杀。

  因为他虽然能在肉体上战胜这名侍郎,但更重要的是他要在精神上战胜这名侍郎,他不能让王禀的悲剧再次发生。
  但李若水的态度很坚决,粘罕派去招降的人都被他赶走了,因这他心中有一种信念——忠臣不事二主, 我宁死也不投降你们金国。
  但粘罕决心亲自出面进行攻关,他亲自询问李若水,为何不能废掉赵氏父子,李若水的回答非常坚定:当今主上仁孝慈俭,未有过行,岂宜轻议废立?
  我不知道,赵氏父子当时是否在场,如果他们能听到这番话,不知道心里是一番什么滋味?
  粘罕对于李若水对赵家皇朝的愚忠是非常生气,他便指责宋国首先违背盟约。
  李若水面对粘罕毫不畏惧,反而再次大声痛骂粘罕失信在先。
  粘罕的忍耐度已经一到达了极限,他再也无法容忍这位李侍郎,因为他发现自己无法在精神上战胜李若水,唯一能做的便是在肉体上使李若水消失。
  但李若水自从出城以来便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他临刑前继续痛骂粘罕等人。

  金国的监军们可没粘罕那么好的耐性,便残忍地将李若水的嘴唇划破、舌头割掉。
  李若水终于为赵桓父子尽忠了,临终前他还留下了感动天地的诗句:矫首问天兮,天卒无言,忠臣效死兮,死亦何愆?
  读到这里,我真的想说一句,李侍郎是宋国的第一号大忠臣,自古宋国的忠义之臣从没有像李若水这样的,他将永远活在宋国人民的心中!
  后来的南宋开国皇帝赵构是这样评价这位李侍郎的,“若水忠义之节,无与比伦,达于朕闻,为之涕泣。”
  而在李若水慷慨就义的整个过程中,作为他的主人赵氏父子一直在做着旁观者的角色,赵佶和赵桓看到李若水宁死不屈的表现后,吓的魂飞魄散,只是一味的向粘罕和宗望乞求活命!
  粘罕和宗望是绝对不会杀死这对活宝父子的,在他俩眼里,赵氏父子根本不能和李若水相比,他们从内心看不起赵氏父子。
  李若水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赢得了金国将士的尊重,而赵佶和赵桓甚至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了,他们情愿屈辱的活着,也不愿慷慨的成仁。
  虽然吴乞买最终同意了赵桓同学的投降请求,但金国为了攻打宋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怎么着也要赵桓同学大出一次血。
  因此粘罕和宗望率兵在汴京城内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搜索,主要是搜索皇家、宗室、国戚、富商家的藏金,共搜索了八天,得到金二十万八千两、银六百万两、帛一百万匹。

  而几乎所有的金国将士搜索的目标均为金钱、财宝、美女,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位仁兄进入汴京城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大量收集宋国的图书、宋国朝廷的议制度礼乐等文献资料。
  有人对这位仁兄的做法表示非常不理解,于是这位仁兄便解释道:“我们刚刚消灭了辽国和宋国,应该学习辽国和宋国的先进制度,从辽国和宋国亡国的悲剧中吸取教训,并引以为鉴,制定出金国的朝廷礼仪制度。”
  这位仁兄名叫完颜宗宪,是老国相撒改的儿子,粘罕的弟弟。

  而与粘罕不同的是,宗宪不喜欢带兵打仗、冲锋陷阵,而是非常喜欢文学和历史,宗宪在十六岁时便开始进入金国的学馆学习。
  有一次正好吴乞买到学馆视察,想考考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结果宗宪面对金国皇帝对答如流,表现的非常出色,给吴乞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宗宪还精通女真、契丹、汉语等三门语言,是名不折不扣的文学天才。
  这在当时崇尚武力的金国众臣中,完颜宗宪确实算的上是个比较另类的人物,当然完颜宗宪在今后的政治生涯中还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公元1127年,宋靖康二年、金国天会七年三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全城大搜刮,粘罕和宗望除了得到了大量的金银钱帛外,还得到了宋国的皇帝宝玺、仪仗、天下州府图、乐器、祭器,以及各种珍宝古器。
  该拿的东西都已拿到手,接下来便是处理各种类型的俘虏,赵佶和赵桓是必须要扣押的,赵氏家族的绝大多数皇后、嫔妃、公主、皇子都被抓到了金营中。就连汴京城内许多平民百姓家的少女以及大量的工匠、和尚、道士、相士、医生、妓女都在被抓之列。
  也就是说,粘罕和宗望把汴京城内凡是具有一定长期固定职业的人员都变成了金国的俘虏,昔日繁华热闹的汴京城变成了一座死气沉沉的空城。
  然后,粘罕和宗望决定结束这次非常成功的宋国之行,原因有两个:

  一、自己的皇帝吴乞买已经发话,要求迅速将宋国的俘虏们进献,吴乞买要享受一下作为战胜国的喜悦心情。
  二、这次出兵虽然攻克了汴京城,但几乎整个河南地区还在宋军的控制之中,河北还有大量的宋国勤王部队正虎视眈眈的盯着他们,要不是有赵佶和赵桓这两个奇货可居的家伙作人质,他们能否顺利回家还很难说?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粘罕和宗望决定正式撤军回国,但原宋国的占领区不能没人管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