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
第44节

作者: 东吴春秋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且,在宋国末期这类文官集团的人数相当多,从最早的蔡京到白时中,再到李邦彦、张邦昌无不是如此。

  赵老师下台,赶跑了老蔡等一伙人,但又冒出了李邦彦和张邦昌,真是“奸臣杀不尽、春风吹又来”。
  而且李邦彦和张邦昌还将这一文官集团的“优良传统”传播给了后来人,大家最熟悉的便是一位姓秦的宋国宰相,具体是谁就不用我多说了。
  李邦彦和张邦昌在关键时刻怂恿赵桓同学向金国妥协,而赵桓同学似乎对李邦彦和张邦昌等“和平主义者”比较信任,主要是赵桓同学其实和他们都是一类人。
  于是,赵桓同学不顾朝中以李纲为代表的其它主战派的反对,决定马上派人出城和完颜宗望谈判。
  至少谈判的人选,赵桓同学亲自选定自己的弟弟康王赵构和宰相张邦昌一同前往金营。

  康王赵构是赵佶老师的第九个儿子,本来也就是个普通的亲王,如果没有金国入侵宋国这档子事,估计赵构也就这样在汴京城里快快乐乐的度过一生了。
  但历史注定要把他推上这个大舞台,自从被他大哥任命为出使金国的使者后,赵构就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途。
  史书记载赵构“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从中可以看出赵构比起他的父亲赵佶和大哥赵桓各项能力都要强。
  而且,更可贵的是,这位康王没有受到父亲和大哥的传染,胆子还算比较大,在临行前,康王是一点也不害怕,反而慷慨请行。

  要知道,出使金营这差事可不好玩,弄不好就永远回不了汴京城,作为一名赵家后代的亲王能有如此的胆量确实很难得。
  李纲等众臣似乎从赵构身上看到了宋国未来的希望。
  但历史的发展往往会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历史有时经常和大多数人开玩笑,这就是历史之所以精彩的地方。

  公元1126年,金国天会四年,宋国靖康元年,一月十七,宋国的康王赵构在宰相张邦昌的陪同下出使金国,同金国进行事关宋国生死存亡的终极谈判。

  二太子完颜宗望对于宋国的配合程度是非常的满意,如果这时宋国当成缩头乌龟死活不理睬他的话,完颜宗望还真拿赵桓同学没什么好办法。
  幸亏汴京城内的最高统治者赵桓同学比较胆小,也比较听话,还真派了自己的亲弟弟前来谈判,看来自己的愿望基本上可以实现了。
  不过,赵构到了金营后的表现比张邦昌还要镇定,史书记载他见了完颜宗望后是“不卑不亢、意气闲暇”。
  使的完颜宗望一度认为这个康王肯定是个冒牌货,因为在这位二太子的印象中,赵老师的后代们个个都是窝囊废,看到赵构的优良表现后,他确实有点怀疑赵构身份的真实性。
  但不管宗望兄对赵构的身份有多么怀疑,谈判还得继续进行下去,赵构虽然比他的大哥赵桓能力强,但毕竟赵桓才是皇帝,谈判还得按赵桓的思路进行下去。
  于是,赵构没有任何办法,只得非常郁闷的答应了完颜宗望提出的各种不平等条件。

  而完颜宗望打没打胜仗,却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包括金钱、土地和人质,简直就是天上掉下的大陷饼,他从内心真心“感谢”宋国的赵桓同学。
  虽然如此,康王赵构和张邦昌却还不能回去,因为在完颜宗望没有摆脱宋国的军事威胁前,康王这张牌对于完颜宗望来说还是很有用的。
  但随即发生的一件突发事件却差点儿要了康王赵构的性命。
  事情的起因还在于宋国这一方,就在康王的使者团离开汴京城还不到一周,赵桓和李纲期盼已久的勤王大军终于来到了汴京城下。

  这无疑于给赵桓同学和李纲同志注射了一注强心剂,一直战战兢兢过日子的赵桓同学终于可以抬起头作人了。
  而且此次勤王大军都是点头力相当强的军队,头号明星便是西北种家的名将种师道。
  我们前面提到过这位仁兄,在三年前攻打辽国燕京时,由于受到童公公的排挤,种师道是倒霉透顶,非但作战失利,还被童公公等人诬陷,成了宋国战败的头号罪人,被降职留用。
  金兵南下后,种师道被重新任命为静难军节度使,奉命勤王。
  此时的种师道已经七十五岁,而且是重病在身,但为了国家的危亡,种师道决定拼了自己的性命也要去挽救已经病入膏肓的赵宋王朝。
  一接到赵老师的勤王命令,种师道便率领一万五千名西北将士日薄西山夜兼程向汴京城进发,终于及时赶到了汴京城下。

  另一位勤王的知名人物也是来自西北地区,此人名叫姚平仲,乃是西北名将姚古的养子,姚家与当时陕西一带的种家齐名,而姚平仲作为姚古的养子也是一员猛将,多次在与西夏国的作战中立下战功。
  赵桓同学也曾闻听姚平仲的威信,因此这位姚将军也被召回汴京担任勤王的重任。
  靖康元年一月二十四,宋国的各地勤王大军共计二十万聚集于汴京城下,宋国军队从人数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完颜宗望的军队,胜负的天平已经开始向赵桓同学这一方倾斜。
  看到这样一片大好的形势,赵桓同学有点后悔自己答应完颜宗望的条件了,
  于是,这位同学召集了所有的文武重臣召开军事会议,商谈如何应付目前的局势。
  参加会议的人有宰相李邦彦、侍朗吴敏、李纲、种师道、姚平仲等重量级人物。

  会方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赵桓同学不想答应金国的条件了,他想乘着目前兵强马壮一举击败城外的六万金兵,挽回宋国的败局。
  从赵老师到赵同学,宋国的两代统治者们都在重复做同一类事情,

  和谈—签约---违反合约---出兵惹事---投降---再和谈---再签约。
  这类事情赵老师干了几次,现在赵同学也准备这么干。
  至于金营中康王赵构的生死就管不了了,赵桓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关键进修牺牲个亲弟弟跟本算不了什么!
  首先发言的还是李纲,自从在汴京城下击退了完颜宗望后,李纲对于击败金兵是信心十足。
  他提出目前只需重兵坚守,等待完颜宗望的军队粮草基本耗尽时,金兵必然会撤兵,到时从后面追杀,肯定能大获全胜,而且追杀的最好时机应该是金兵北渡黄河的时候。
  李纲的这个计划几乎是无懈可击,得到了种师道、姚平仲等人的一致同意,因此与会的所有人员一致同意了这个计划,并商定于二月初六出兵。

  但历史如果就照这样发展下去,宋国和金国和历史就都得改写。
  一个偶然的因素就会改变整个历史。
  同为勤王大将的姚平仲生平第一次见到了宋国的赵桓皇帝,为为在新皇帝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姚平仲突发奇想,向赵桓提出来了新的作战计划。

  在二月初一那天,派所有的勤王军队连夜偷袭完颜宗望的大营,争取活抓完颜宗望。
  我们无法得知当时姚平仲内心的真实想法,为何要突然提前发动对金兵的攻击,他的计划也只不过比李纲的计划提前了五天,但就是这五天改变了整个战局的形势。

  李纲虽然对姚平仲的计划持有怀疑态度,但赵桓同学却非常支持这个大胆的偷袭计划,夜长梦多,他太想赢得这场胜利了。
  于是,作战计划又被再次修改,改在二月初一发动对完颜宗望的偷袭,偷袭的主将当然由姚平仲担任,李纲同志担任接应任务。
  二月初一的夜晚,姚平仲率领着四十万勤王大军向完颜宗望的金兵大营杀去。
  姚平仲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在向他招手,他即将立下自己一生中不朽的功绩。

  但当姚平仲的大军快要接近金兵大营时,他突然发现了很奇怪的一幕,金兵大营居然是空的,很快他的四周出现了大量的金兵。
  姚一平仲的第一反应是他的偷袭计划被完颜宗望提前知道了,然后这位身经百战的西北名将的后代的第二反应是扭头就跑,展开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骑马长跑比赛。
  我们不知道姚平仲为何会选择逃跑,因为当时他所率领的敢死队有一万多人,即将使被金兵包围,如果鼓起勇气决一死战的话,胜负还是很难预料的。

  但姚大将军关键时刻作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逃跑。
  他完全不顾手下一万多人的死活,一个人策马狂奔,向南方逃去。
  第二天早上,这位姚将军居然一口气跑到了邓州,也就是说他一个晚上跑了七百公里。
  他在邓州稍微休息了一会,考虑了一下自己的下一步打算,然后做出了一人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逃亡隐居,从此世间已无姚平仲。
  其实姚平仲虽然偷袭失败,但元气并未受到损伤,也就是牺牲了几千号敢死队员,对于整个战局不会有大的影响,他大可重整人马,回到汴京,继续抗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