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
第42节

作者: 东吴春秋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这篇罪已诏中可以看出,赵佶老师确实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并进行了深刻的检讨。
  史书记载,写完这篇罪已诏后,赵佶和宇文虚中君臣二人是相对而哭。

  但莫斯科是不相信眼泪的,同样金国骑兵也是不相信眼泪的,在宋国君臣上下痛哭流涕之际,完颜宗望率领的女真铁骑已经准备强渡黄河,攻打汴京城了。
  1126年的春节刚过,完颜宗望便率领大军强渡黄河,而此时宋国黄河沿岸的守军闻风丧胆,全部落荒而逃。
  面对中原王朝的自然天险黄河,完颜宗望没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通过了。
  要知道在一百多年前,同样有一位辽国的女强人也曾来到黄河北岸,但她运气没有完颜宗望好,至死都没有跨过这条汹涌澎湃的大河。

  这下汴京城内的真佶老师可再也坐不住了,勤王的部队一时半会儿还来不了,可完颜宗望这个凶神随时都有可能杀进汴京城来,此时他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尽快逃离这个是非之地,躲到江南去避祸。
  如今宋国的处境与当年澶州战役时是惊人的相似,但赵佶不是赵恒,宋国也没有第二个寇准出现。

  虽然寇准是不会再出现了,但危急时刻宋国总是有人会站出来,这次现身的是给事中吴敏。
  吴敏字元中,真州人,也是个很有才华的宋国诗人,因此也曾经深得老蔡的赏识,老蔡还曾经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吴敏。
  吴敏虽然和老蔡有着共同的才能,个人素质却还不算坏,他拒绝了老蔡的要求,没能成为老蔡的女婿。
  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在官场上的升迁,老蔡同志还是对他格外欣赏,多次向赵老师荐吴敏,于是他便当上了给事中的职务。
  面对宋国即将支离破碎的局面,吴敏勇敢地站了出来,竭力反对赵佶的逃跑政策,自然在劝说过程中,吴敏是充分引用了赵恒祖先成功脱险的先例。

  但是,赵佶是个十足的窝囊废,比他的先祖赵恒还要差劲,更何况吴敏不是寇准,没有寇准的能耐。
  于是,赵佶不想玩了,他想辞职不干了,但皇帝这个职务不好随便当,也不好随便辞职。
  你要辞职,就要先选好接班人,否则整个宋国上下群龙无首,只有挨揍的份了。
  赵佶老师去意已决,决定当一回太上皇,把太子赵桓推到前边去做挡箭牌,这个老爸当的也够损的。
  不过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赵老师躲起来避避风头也不失为良策,或许太子赵桓是个明君,可以帮助宋国渡过这一难关,吴敏和其它大臣们都是这样认为的。
  于是,大家都同意了赵老师的辞职报告,共同推举太子赵桓为开封府尹,代理赵佶处理政事。
  同时,吴敏还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举措,正是这个举措使宋国的寿命又延长了一年。
  他及时向赵老师推荐了一个重量级人物,太常少卿李纲。
  李纲字伯纪,是福建邵武人,为人一身正气,刚正不阿。
  宣和元年,担任员外朗的李纲曾向赵老师进言,要求整修军备,防御外族,结果又被赵老师一番训斥,贬到南剑州沙县去当一个小官。

  李纲在沙县耐心等待了五年,终于等到了出头之日,被朝廷重新任命为太常少卿,再次进入了中央政府之中。
  但他也没想到即将等待他的居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宋国的危难处境,李纲觉到应该是自己为国家效力的时候到了,于是这位仁兄便上书要求赵老师仿效当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做法,主动退位给太子,来挽救目前的危局。
  正好吴敏也向赵老师推荐李纲,于是赵老师立马接见了李纲。

  李纲面见赵佶的方式也很特别,他刺破手臂,用血写一份奏折,大致意思是劝说赵佶应该立即退位,诏告天下,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只能这样才能挽救宋国家命运。

  我相信李纲的这份血书是出自自己的肺腑之言,我也相信赵老师的确是被李纲的忠心所感动了。
  危难时刻见真情啊!赵老师在临走之前,终于见到了一位真正的宋国忠臣,他可以放心的“下课”了。
  于是,赵老师义无反顾地将皇位让给了太子赵桓,同时任命吴敏为门下侍朗,负责辅佐太子;李纲为尚书右丞,负责汴京城的防御。
  公元1126年一月,宋国的第九代掌门人赵桓正式就位,同时改元靖康。
  这是个让所有中原百姓们都无法忘记的年号,这个名词甚至还深深影响到了几百多年后的百姓们。
  因为就在靖康这一年,整个宋国将遭受中原王朝历史中最大的耻辱。
  李纲大人受命于危难之间,他决心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挽救这个腐朽的王朝。
  但完颜宗望留给李纲的时间已经不多了,1126年正月初三,完颜宗望的六万大军渡过黄河天险,很快就要兵临汴京城下了。
  已经下了课的赵佶老师再也坐不住了,既然自己已经不再是皇帝,那就没有什么义务再去承担抵抗金兵的任务了。
  于是,赵佶老师开始了他的逃亡征程,1126年正月初三的夜晚,赵佶带着亲信蔡攸和少数亲信仓惶向毫州逃窜。
  没有了赵佶老师这棵大树的庇护,他的“好学生”们变成了一群猢狲,童公公、老蔡、高球星等人也只得跟着已经下课的赵老师向毫州逃难。
  该项走的都走了,没有走的大部分都是宋国的精英分子,在这种情况下,李纲挑起了国家的重担。
  1126年正月初三,也就是赵老师逃跑的当天,李纲要求赵桓下令御驾亲征,讨伐完颜宗望,以此来鼓舞汴京军全体军民的士气,为保卫汴京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李纲的提议虽好,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新主人赵桓其实也是个窝囊废。

  俗话说“龙生龙、风生风、窝囊废生窝囊废”,赵老二的后代们是一个不如一个,好不容易把赵老师给劝走了,结果他的儿子赵桓也是个不争气的主。
  正月初四的早晨,发现自己的父亲已经跑路后,赵桓吓的面无血色,急急忙忙也准备跑路。
  而此时朝中还有几位仁兄比较懂得理解这位新皇帝的心思,并准备劝说赵桓立即放弃汴京,逃到襄阳地区避祸,其中的代表就是宰相白时中和李邦彦。

  关键时刻,李纲又一次站出来,和朝中的投降派展开了斗争。
  他首先怒斥白时中和李邦彦等人身为当朝宰相却不思为国出力,整天想着逃跑,随后又向赵桓请愿要亲自带兵迎敌。

  面对情绪激昂的群臣和百姓,赵桓虽然胆小怕事,但也无可奈何,只能答应了李纲的要求,不再逃跑,留下来共同保卫汴京。
  然而,第二天早晨,正当李纲上朝时,却发现赵桓的乘舆都已陈列,禁卫、六宫人员都已整装待备,准备出发。
  原来赵桓回到宫中后,又改变了主意,决定乘李纲不备,连夜逃出城去。
  面对这样一位废物皇帝,估计李纲都快气昏了,但他又不能去打骂这位皇帝,
  于是,李纲大声向皇帝身边的禁卫士兵们质问道:你们的妻儿老小都在汴京城内,你们是愿意留下来保卫家园,还是愿意逃跑”。
  禁军士兵们早就看不惯这个胆小怕事的皇帝了,于是齐声回道愿意死守汴京城。
  民心所向,赵桓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逃跑计划,李纲再一次苦口婆心的劝说赵桓,要他放弃逃跑的念头,并且向他做出了承诺,那就是只要皇帝在,那么汴京城的保卫战肯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赵桓这一次彻底的死心了,他已经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李纲身上。
  于是,赵桓亲自登上宣德门,向全体军民宣布自己将死守汴京城。
  皇帝的榜样作用果然是巨大的,汴京城的全体军民们大受感动,很多人自发组织起来组成志愿军,要求上战场。
  李纲同志及时的解决了赵桓的问题,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汴京城内守军的士气,于是他又抓紧最后的一点时间布置整个汴京城的防御工作。
  因为他知道完颜宗望是不会给他时间的,他现在能做的就和完颜宗望赛跑,争取能在金兵攻打汴京城之前,完成全城的防御工作。

  完颜宗望大军的行军速度不能说慢,因为他从渡过黄河到兵围汴京城只用了四天时间。
  但就是在这关键的四天时间里,李纲已经率领全体汴京城的军民完成了全城的防御工作,整个汴京城已经变得牢不可破。
  如果赵桓在这之前逃离汴京城,那后果将不可想象,群龙无首的汴京城将会被完颜宗望轻易攻破,所以说李纲对于宋国来说绝对是个大救星,其所起的作用绝不亚于当年的寇准。
  而完颜宗望可不认识什么李纲同志,他只知道宋国基本上都是童公公和蔡主持之类的废物,自己的金国勇士们是战无不胜的,区区一个汴京城怎能抵抗金国的大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