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殇三生石——上山下乡知青的艰苦拼搏和荒诞不经的情爱》
第18节

作者: 巴山牛_渝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夏荷巴巴的眼神中,李尚离开了学校,王阿姨背着竹篼在前面领路,李尚提着鸡蛋跟在后面,走时也忘记告诉回来的日期。直走到山路将要转弯时,李尚回头向学校望去,站在地坝边上顶着风雪的夏荷见他回头,朝他挥起手来。

  他停下脚步,冲动之下想回去,王阿姨催他快走,怕他误了班船,他只得挥了挥手,一步一滑的继续下山。
  一路上,王阿姨给李尚讲了夏荷的一些情况:夏荷平日里沉默寡言,性格内向,金凤知青不多,只有十几个云州知青,没有渝知和南知。
  她刚来两个月时,有三个云州的男知青来看过她,夏荷没搭理他们,也不开门招呼,那三个知青只好饿着肚子没趣的走了,从此再没一个知青来过。
  还说这妹儿今天象变了一个人,叮嘱李尚过了年一定要再来看她。李尚说过了正月十五再来,来早了怕夏荷没在家。
  王阿姨说夏荷过年不回云州,她云州没有家,父母双亡是个孤女。
  日期:2016-12-19 08:21:43
  李尚在晚上回到了南浦城,船行上水,用了四个多钟头。
  南浦城有东、西城,西城又分上下城。
  李尚家位于和平广场侧的兴隆路中段,这里的老地名叫稀饭厂。
  兴隆路是一条坡行的马路,也是交通上下城的主要街道。
  李尚的家是上下两层的砖木瓦房,不是在室内上下楼的那种,而是在楼下用木板隔出楼梯间的城市流行式住房,如果楼上楼下各是一家人租住,可以互不干扰。这样一来,楼下的使用面积要少一些。
  这房屋解放前是一家有钱人修来出租的,解放后被政府接收,成了政府房管部门的出租公房。
  对面是南浦日报社,临街一幢四层大楼是编辑部,楼后一溜两层砖木楼房是印刷厂,楼下是印刷车间,楼上是装订车间。因厂房拥挤,前两年搬了许多设备到新厂区去了。
  李父解放前在报社的印刷厂打童工,那时叫南浦晚报,是社会名流办的私人报刊。解放后,李父因为三代赤贫又粗通文墨,转为了行政人员,成了所谓的干部。
  成家后,李母在印刷厂繁忙时去做临时的装订工作挣点小钱补贴家用,五十年代后期,在“干部下放劳动,每期三年时间,十八年不变”的政策号召下,李父趁年轻第一批去了白帝县乡下锻炼。
  没想第二年全国开始大炼钢铁,白帝县一下子上马了四个铁厂,急需大批行政管理人员,李父的组织关系被转移到县里,派到白帝县四铁厂任后勤科长,才年多时间,这最后才上马的四铁厂因资源馈乏便垮了。

  又被调到白帝县二铁厂任转运站长,在此期间,时逢三年大干旱,父亲把五、六岁大的李尚接到身边蹭饭。
  日期:2016-12-19 10:10:34
  再后来几个县办铁厂都垮了后,其他工人和以工代干的人员都各回原籍,李父是正式干部,组织关系也不是当初的下放干部,面临一是就地安排到乡下工作,二是退职发放安置费回原籍。
  就地安置会一辈子与家人分居,李父是不愿意的,退职就是失去铁饭碗但可以与家人团聚,没奈何只好选择了退职。
  回到南浦后,买了一台上海产的飞人牌缝纫机,在住家楼下的房门内摆上,搭上一张木板台子,先是搞翻新补旧,就是衣裤穿旧了拆开重新缝过,把里面没褪色的翻到外面来,衣裤有破洞补一个疤,当时的人们都是这样过日子的。过了几年,手艺淘精后,成了南浦城内出名的裁缝师傅,还带出了几位高徒,如今生意特好。

  李母本来是南浦日报印刷厂的临时工,现在却是捡了便宜。因为工作需要,临时工干了几年后,转成正式工人,所以李父现在倒成了印刷厂的家属。
  李尚的爷爷抗战时带着奶奶及六个儿子到南浦城内,靠卖豆腐谋生,奶奶摆香烟摊子帮补生活,当时全家八口人挤在现在这房里,楼上宽点的房间住着一位营长的未婚妻,是从南京逃难来的漂亮姑娘,一来二去认了在楼下摆烟摊的李奶奶为干妈。
  李尚大伯也参了军,是给那位营长当传令兵。
  在倭寇的一次空袭中,李尚的四位伯父全部丧生。四个伯父当时还是小娃娃,结伴在离家不远处的车坝看别人骑自行车,那时叫洋马儿,是一种很时髦的玩意儿。
  李尚长大后听奶奶说起这事还一阵后怕,幸亏父亲当时没与几个伯父去玩,不然哪还有自己。那次空袭炸死了200多平民和许多民房,解放初这里被平整成一个很大的广场,铺上了三合土,取名和平广场。
  日期:2016-12-19 11:19:36
  如今爷爷在豆作厂退休了,奶奶是居民段主任委员,每月有10块钱的补贴,李尚兄妹二人,小妹李玲在南浦读初二,老李家的日子还算过得称心。
  一家人见李尚回家自是高兴的很,奶奶摸捏着看他是瘦了还是壮实,妈妈赶忙生火下了一大海碗鸡蛋面。李尚一件件的取出鸡、兔、蛋等东西,说这是一位新认识的知妹夏荷自己喂养的,是送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过年货。
  其实兔、蛋是在场上付了钱的,夏荷不收公鸡的钱,李尚也是悄悄加倍给了钱的。
  小妹李玲这一年长高了许多,14岁的小姑娘身高有1.6米,听哥哥没提到她,嘴巴一翘,有点尖酸地嘲道:“莫不是我未来嫂子孝敬公婆的哟。”
  李父不满的盯了女儿一眼,又探询的望着儿子。奶奶忙接嘴笑道:“我孙儿也是到了找媳妇的年纪了哈。”
  李父接嘴说:“妈,您老说啥呀,这小屁娃儿找媳妇还早,先把扁扁锄挖好了再说。”
  奶奶不满的撇嘴道:“你小子莫搞忘了哟,你象他这么大是娶了媳妇的哈。”
  一家老小这么无伤大雅的说笑着,奶奶更是关切的询问着夏荷的有关情况。李尚没听夏荷说过什么,只是王阿姨大概给他说了一下夏荷插队前后的情况---
  夏荷的父母是南下干部,父亲是云州中学校长,母亲是中学教导处主任,60年代父母双亡。

  夏荷初中毕业后报名插队,是自己主动要求到凤首大队来的。王阿姨说:夏荷内向不爱说话,这些大概的情况还是公社中心小学的校长告诉她老公李老师后她才晓得的。
  夏荷来时只是背了一个洗得发白的军包,装了一件没袖子的毛衣和几件破旧的换洗衣服,其它啥也没有。
  李老师两口子问了半天她才嚅嗫着苦笑,轻轻地说道:“50元安置费和棉絮票、布票等全被扒手扒了,可能是在百货公司买东西时被摸了包。“说连从云州到金凤几毛钱的船钱还是中学一位同情她的老师资助的,幸好购粮证是在公社粮站办,不然连生活都没办法。
  半年的生活费大队本想按月发给她,在八月底学校采购课本和作业本时,学生家长没钱,李老师家也穷,夏荷主动提出先拿她的生活费垫一下,她再找学生家长收。
  大队把生活费全部预支给了她,却是一分钱也收不回来。不是家长不愿还,是没有钱,本来学生就是学校动员来上学的,夏荷也只好算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