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为人知的殖民者——汉人及其祖先的扩张史》
第15节

作者: 寒山憶雪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面对关中部落联盟的侵扰,郑洛地区(郑州洛阳一带)的大小部落,自然而然的组成了一个部落联。他们推举联盟中最强大的部落酋长为联盟的首领,不同时段,不同的部落在首领的位置上轮流坐庄,比如烈山氏、魁隗氏、连山氏、朱襄氏等等。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大首领在各部间轮替,但渐渐有了固定的称谓,帝。
  同样的,语言类似的关中联盟,他们的首领一样在各部落间转替,时而是有熊氏,时而是轩辕氏,首领的称呼也一样叫作帝。
  有人会说了,这不就是炎帝和黄帝嘛,中原的苗羌联盟就是炎帝所属的部落联盟,关中东部的古羌联盟就是黄帝所属的部落联盟,黄帝联盟是庙底沟二期文化,炎帝联盟是大河村文化嘛,嗦嘚嘶内!
  其实不是这样滴,这两个部落联盟的对立,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他们的战争与融合的故事,将会向后世代代传递,这些都是没错的。但是关中联盟的帝就一定叫黄帝吗?苗羌联盟的帝就一定叫炎帝吗?
  当然不是的,无论是甲骨文还是其他先秦文献,对炎黄的记载都不早于战国,而且不仅仅只记载黄帝、炎帝两位,还有西方的白帝、东方的青帝、北方的黑帝,这很明显是春秋战国五行学说兴起之后的结果。这样规整地把五个方位分别列出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并按照五行的颜色定名,肯定不是古羌和苗羌这两个联盟首领的称号。
  至于这两个联盟首领究竟叫什么帝,无从得知,而且考证名称也没有太大的意义。由于关中东部联盟是戎羌以外的古羌人部落组成的,戎羌在西,那么剩下的这些部落,不妨叫东羌,他们的这个联盟不妨叫作东羌联盟,或者东羌部族。
  同样的,中原一带的古苗、古羌混合部落组成的族群,之前一直叫苗羌,他们的部落联盟,不妨叫作苗羌联盟,或者苗羌部族。
  总之,东羌部族入侵了中原古苗人的地盘,苗羌人各部逐渐组成了部落联盟,两大部族之间展开了长达上百年的部族战争。
  与之前的部落战争相比,部族战争的规模要上了一个台阶,单纯说概念可能不太好理解,打个比方就更好理解了。

  明朝时期,辽东边墙以外生活着女真人的各个部落。松花江中上游的吉林中部生活着海西五部,哈达、辉发、乌拉、叶赫、苏完,长白三地区生活着长白三部,鸭绿江、讷殷、朱舍里,辽宁东北部生活着满洲五部,苏克素、哲陈、完颜、浑河、董鄂,总计13个部落,分散在将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部的人口大约在一两万人左右。其中比较大的部落人口就在三四万以上,一些小部落的人口只有五六千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女真各部互相之间互殴,一般倾全部落的成年男性,也只能凑到三五千的兵力,小部落就更少了。努尔哈赤最初兼并满洲5部、长白山3部时,每次出兵的兵力都不过小几千人,甚至最早期的战争只有小几百人的兵力,比两个村庄械斗的规模高不到哪里去。
  而当建州吞并五个部落后,形成一个小型的部落联盟时,海西四部也曾暂时结盟,并且会同周边的其他部落,共计九个部落攻打建州。这场战役就是古勒山之战,海西联盟汇集的兵力将近三万,建州的兵力只有一万左右,这样的规模,在近代战争出现之前,已经是相当大的规模了。
  海西、建州各部都处在早期的农耕阶段,渔猎和畜牧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一点上,他们与4000多年前的东羌、苗羌各部的社会发展状态非常相似。不过区别是,女真人已经使用铁器了,而东羌苗羌还使用着石器,且粮食的产量也差别很大,所以东羌与苗羌人的战争,规模会比女真人的那场兼并战争要稍小一些。
  无法考证4700年前左右,关中东部和河洛地区的部落数量,也无从得知他们的人口数量,更无从得知部落的名称。只能稍微推测一下,这一区域将近1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部落数量在20个以内,人口在10万到50万之间,两大联盟几乎各分一半,势均力敌。
  经过上百年的小规模对掐,两个联盟的整合程度都得以提高,双方各自征用各部落内的成年男子,在农闲时组成军队,最鼎盛时各自可以达到上万的兵力。
  双方爆发过类似于海西女真征讨建州女真那样的古勒斯战役,而且发生的次数可能不止一次,其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也可能是规模最大、动员最彻底的一场战役,在关中和河洛的交界处爆发,最终的结果是苗羌联盟战败。

  在这场战役之后,苗羌部落有的选择臣服加入东羌联盟,有的选择抵抗东羌,直到被攻破部落领地,大半村社遭到洗劫,最终向东羌联盟投降。而有的部落,选择了迁离故土,往南方的南阳盆地迁徙,继续维持着部落联盟,准备随时反攻郑洛地区,收回家园故土。
  这场重要而且规模最大的战役,给东羌人和古苗人各个部落的族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他们将这场战役,以及这一系列战役组成的战争,口口相传,代代相承,深刻到后代子孙的记忆里。随着岁月的流逝,到2000年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地民间都流传着这场上古战争的故事,并且讹传成了多个版本,又经过士人的笔墨加工,最终就形成了传说中的,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之后,东羌联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进占中原,取代了中原腹地苗羌人的大河村文化。战争的最后阶段,苗羌联盟的大首领所在的部落,是苗羌各部中最强盛的部落,他们的村社周边建造了一圈接近圆形的土城墙,墙高在3米以上,厚度达到四到五米,这显然是应对战争防御的需要。
  但是这座村城,在古苗人赶走古羌人,复兴大河村文化的5300多年前建起,到4700多年前就逐渐荒废,见证了羌、苗之间的兴衰。
  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东羌人和苗羌人的恩怨纠葛,还将在中原地区继续上演,而且,一个新的族群也将加入到这场漫长的战争之中。

  待续
  日期:2016-11-10 09:37:31
  12.东方的夷人加入苗羌角逐
  和建州女真在古勒山战役击败海西女真后,努尔哈赤把海西女真纳入部落联盟一样,东羌联盟的大首领也在战后,把河洛地区的苗羌部落吸纳到联盟中来,东羌联盟得到壮大。
  壮大后的东羌联盟,没办法和南方的其他苗羌部落和平相处,因为丢失了家园迁徙到南阳盆地的苗羌部落,联合当地的古苗人,以及更南边的江汉平原地区的古苗人,组成新的部落联盟,不断的反攻河洛,迫使东羌联盟长期处于备战状态。

  苗羌人有过丢失家园,之后又反攻成功的先例。在这之前1000多年前,关中东部的古羌人一度占领河洛地区,把苗羌部落排挤到豫中南,庙底沟文化得以扩展到河洛。一两百年后,苗羌各部重新收复了河洛地区,并在中原创造了大河村文化。
  只不过是又一次丢失故土,无非是再一次夺回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