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为人知的殖民者——汉人及其祖先的扩张史》
第14节

作者: 寒山憶雪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以家羊可以很容易的就传入古羌人的部落中,但是家马却要等到很晚的时间,才逐渐传入中土。
  ┃古雅利安人扩张路线及马家窑文化中羊的传入路线
  说的有点远了,回到陇西西部的古羌人部落中来。因为吐火罗人扩散而至,家羊逐渐进入了陇西西部古羌人的生活中来。恰好遭遇了寒冷期的到来,气候恶化,种植、采集渔猎生活非常艰难,家羊成了他们的雪中之炭。

  和狗、猪不一样的是,狗的饲养是建立在渔猎生活富余的基础上,而猪的饲养是建立在种植生产富余的基础上,而家禽也基本上是种植业的附属,没有狩猎和种植,这几种家禽家畜无法单独发展成畜牧业。
  但是家羊不一样,它是纯草食动物,既不需要渔猎生产富余的肉类,也不需要种植生产富余的谷物,它仅仅只需要自然中的草,就可以生存。而且它们温顺,奔跑速度也不快,很容易成群放牧,他们的皮毛可以缝制衣服,搭建帐篷,他们的乳汁、肉类可以提供充足的食物,完全不需要狩猎和种植,就可以以单独的牧业独立存在。
  这么好的雪中之炭,让河西走廊和陇西西部的古羌人部落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改变。牧羊业在他们的生活中慢慢占据主要的地位,无法满足生存需要的狩猎采集和种植,都退居了次要地位。和雅利安人不同的是,古羌人的畜牧业不是游牧,而是牧业和种植业并存的定居牧业。
  山羊挽救了陇西和河西走廊的古羌人部落,让他们不仅没有因为资源短缺而损失人口,反而人口更加繁衍。但是,牧业需要大量的草场,也就是说,需要更多的土地。于是这些部落逐渐向侵夺那些定居农耕的古羌人部落,占领他们的土地,逐渐的,整个陇西变成了定居畜牧业的天下,这些从农耕转变为畜牧的古羌人部落,与陇山以东的古羌人从此分道扬镳,成为一个新的族群,羌人(注意,不带古字,与古羌人概念不同)。

  羌这个称呼最早来源于商王国时代,甲骨文中把这些放羊的人群贴切的称作羌,上羊下人,意思非常明确。在之后的周时代,周人又把这些放羊的族群称作戎。戎本意是兵器,而后逐渐衍生为作战和战争的概念,而商周经常与这些羌人爆发战争,所以含义逐渐衍生,提到戎就想到了羌人,最终,“戎”成了的羌人代称。在这里,俺把两个名称进行结合,把这些畜牧为生的古羌人后裔,称为戎羌。

  正因为陇西的气候恶化,单纯农耕已经无法养活足够的人口,所以人口繁盛却还没有牧羊业的大地湾部落,才会在战争中败给农牧兼有的石岭下部落。气候越是趋于寒冷,陇西地区的牧羊业部落就越占据优势,因而越是西部牧羊业占据生活比例更大的部落,才能逐渐替代东部的部落,成为陇西地区的霸主。
  而牧羊业的存在,使得戎羌各部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寻找食物,他们仅仅只需要做好部落氏族的战备工作,此外可以结余下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因而彩陶艺术才得继续保存和发展,这便是中土各地彩陶衰落,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却一枝独秀继续发展的原因。
  而到了4000多年前,气候开始转暖,陇西地区的种植业又开始复兴,青海湖东畔马厂部落被东面的某一支戎羌部落取代,成为陇西地区的霸主。这支部落主要生活区域在临洮境内,遗留下了齐家文化,权且称之为齐家部落。
  齐家部落与小河文化下的新疆吐火罗人不断接触,逐渐引进小麦、家马和青铜技术,率先进入青铜时代,成为后世夏商青铜技术的来源地。
  这些都是后话了,让我们把话题留给当初被戎羌击败的大地湾部落,以及陇山以东的其他古羌人后裔。
  待续

  日期:2016-11-10 08:09:22
  11.东羌侵苗(传说中的炎黄之争——阪泉之战的真相)
  戎羌崛起后,与陇西东部地区的不少部落爆发战争,作为陇西东部最大部落的大地湾人,尚且战败被驱逐,其他部落更是难以抵挡戎羌的入侵了。
  伴随着大地湾部落一起东迁的,还有大大小小十几个部落。他们向东沿着渭水河谷,或者穿过六盘山的山谷,进入关中和黄土高原的南部边缘。关中地区是其他古羌人部落的生活区域,虽然相对于今天来说,他们的人口相当稀少,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人口已经相当充足了。
  陇西农耕部落的陆续进入,引发了关中古羌部落的混战,他们相互间争夺土地而大打出手。部落战争最初在关中西部,即后世的周原、陈仓,今天的宝鸡一带展开,经过几十年的时间,逐渐波及到关中的中东部。
  长期的战争,导致关中部落的彩陶文化逐渐衰落,人们更加注重陶器的实用性而不是美观性,所以质地更好更经久耐用的灰陶便逐渐取代了原来的红陶,矿物彩绘纹饰也消失,回归成了两三千年前的绳纹和篮纹(顾名思义,一种用篮子在陶胚上印出来的纹饰)。陶器的器型也由原来的小巧精致,变为大气粗犷。

  在战争中,各个氏族部落的族长、酋长逐渐地因为战功,获得更大的权势与威望,以及随之而来的财富,军事贵族渐渐的形成。这个时代,从东方传来了一种玉器——玉钺,一种薄而精致的斧头,它成了各个部落军事贵族的权力象征,就如同中世纪英国国王的权杖一样。
  东方的文化已经开始影响此时的关中部落,除了代表部落酋长权力的玉钺以外,像大口缸这种东方族群的生活用具,也传入了关中。
  除了关中地区的各个部落相互混战外,陇西的戎羌部落也在向关中西北部和陕北黄土高原扩张,总而言之,是各种混战。在这种环境下,关中的一些部落相互之间逐渐组成了几个攻守同盟,他们相互之间开放部落领地交界处的中间地带,以供采集和渔猎,来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
  在面对强大外敌的入侵时,他们组成防守同盟,协同作战抵御入侵。在遇到严重灾害、食物严重短缺的情况时,他们氏族与氏族间,部落与部落间相互救济以共渡难关,甚至而言,他们组成抢掠同盟,共同劫掠其他的部落以度过生存危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关中东部和豫西的几个部落逐渐形成了一个部落联盟,他们向东扩张,把晋西南汾河盆地的几个部落也纳入了联盟之内,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逐渐消失,他们与庙底沟类型混合成为新的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

  距今4900年到4800年之间的某个时段,这个部落联盟继续往东方扩张,他们越过崤山台地,进入到洛阳盆地。生活在这里的是苗羌人的部落,他们是两千多年前扩张到这里的古羌人与更早的原住民古苗人混居后形成的族群,他们的风俗风化基本上被古苗人同化,但是语言上还多少保留了一些古汉藏语,属于汉藏语与古苗瑶语的糅合。
  而在他们的记忆中,他们自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于西方,来自于关中或者陇西的一条河边的部落,这条河后世讹传为“姜水”,而这个部落后世也讹传为“神农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