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究竟是多少?》
第34节

作者: szgou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11-11 01:40:01

  第四部分 中国的GDP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中国GDP核算探密(上)
  国家统计局在GDP核算上涉及众多的部门,可不是国家统计局自个就能把GDP这出大戏唱完的,没有其它部门跑龙套或甘当绿叶是不能使表演极尽缠绵,流光溢彩的,部门间利益的协调也是一件头疼的事,这个在后面会说到;
  它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很多是以国家的法律与法规作为保障,这也说明它是很严肃的东西。如今网络已经深深地渗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很多东西都已经逐步阳光了,各行业所谓的潜规则已为普通人所熟知,有关GDP核算只为部份人知的情形已经不存在了;
  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数百年来有无数经济学家在上面抛洒了热血,SNA从草创到初步确立,再加上历次修改,把经济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包括了进去,需要系统的学习才能对它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但其基本的原理并不复杂,可以为普通人所掌握和理解;
  因此,本文将用一些篇幅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GDP,让GDP核算与阴谋论、忽悠论等撇清关系,看国家统计局的诸位是不是坐在办公室喝喝茶,上上网就能把GDP给弄出来,下面也将从七个方面清晰完整地还原国家统计的核算方法和流程。

  1、核算方法的选择
  因为社会生产不断循环往复的,所有的生产成果最终都是社会成员消费掉,我们可以从生产、分配和收入三个角度去衡量经济运行的最终成果,这也是所谓的三等价原则,三种方法得到的GDP数值在理论上相等的。
  但在GDP核算上,各国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各有侧重,欧美等发达国家主要采用支出法,在该核算方法下居民和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等一目了然。而中国在GDP核算上主要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为主,与支出法主要反映消费与积累的关系不同,其原因之一是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工业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路径,中国可以通过GDP反映农业、工业及服务业之间的比例变化。
  另外,中国主要采取生产法与收入法相结合也是因为中国的GDP核算是从MPS脱胎而来的,MPS的国民收入核算与生产法有较多相似的地方。中国各种统计资料并不健全,生产法和收入法从生产企业着手,是相对谨慎的做法。
  生产法和收入法都是以生产性的企业为核算对象,只是角度不同,生产法主要是核算的增加值,而收入是社会成员对新创造财富的分配。生产法的核算公式为: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其中,∑表示各产业部门汇总,总产出指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指在同期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公式为: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企业盈余)。
  两种核算方法都包含有固定资产折旧,因而在理论上两种核算的结果仍是一样的。中国主要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但在最后的统计公报中仍有支出法的数据,这基本上以生产法和收入法获得的基础数据修正得来的,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大。
  2、统计数据的来源
  从统计数据来源来看,GDP核算并不都由国家统计局一手包办,其数据来源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统计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系统的农业统计、工业统计、建筑业统计、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劳动工资统计、价格统计、住户调查统计等资料,通过国务院协调从其它部门取得的交通运输统计、海关统计、国际收支统计等;二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工商管理等资料;三是会计决算资料,包括银行系统、保险系统、航空系统、铁路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的会计决算资料。

  由于在大跃进中吃过“浮夸风”的亏,自大跃进之后,国家专门建立了农业统计队,中国粮食总产量不再是各省市层层上报,然后加总,而是由国家统计局亲自操刀,用抽样调查等方法得到的结果,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人为的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天上就可以对地上的粮食产量进行比较精确的估计。
  工业、建筑业等行业核算方法也差不多,可以产国家统计局在GDP核算上是有较强独立性的,能自力更生的决不给省市县等添麻烦,哪怕过程可能辛苦一些。我们通过国家统计局的网站国家统计局机构职能设计中便能看出一些端倪,它分为很多专业的调查司和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全国各地都有分号。
  3、统计数据两种形式——企业财务资料与估算数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包括小到纽扣厂、罐头厂、自行车厂,大到国防军工、交通运输等,都是国有企业当家,私营企业比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企业资源容易调动,获取经济运行数据比较容易,在MPS下的国民收入统计显得并不是十分麻烦。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私营企业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另外还有众多地下工厂或流动的小商小贩,想要获得真实的经济运行数据就比较困难了。因此,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会通过两种方式取得,一个是企业的财务资料,一个是调查的数据。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也就是所有国有工业企业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资质以内的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的批发零售餐饮企业(评定的标准各不相同,并没有一刀切,主要根据销售额、营业收入和做作业人数为依据)一般都会有比较健全的财务数据,这部分数据获得相对容易。
  而规模以下,即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企业、资质以下的建筑业企业,如小的包工队、工程队、限额以下批发零售餐饮企业,不大可能通过财务报表获得真实有效的财务数据的,这只有靠调查、抽样统计等方法了。这些企业的增加值有些是靠社会消费品零售资料进行推算,有些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的建安工程投资额进行推算,个体经营户是利用工商管理资料进行推算。
  中国GDP核算由于数据来源比较复杂,一部分是有据可查的,企业会计资料摆在那里,而有部分则有些蒙的成份,在一个基数上确定一个正的或负的百分比,最后得出相应的增加值。至于蒙这部分是不是就不靠谱呢,我们再来看看国家经济普查。
  4、国家经济普查
  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有部分数据是估算的,如果有偏差可不得了,不正好为某些人所谓的阴谋论、忽悠论提供非常好的靶子吗,怎么才能使数据更显公平公正呢,统计局手里便有一张牌——全国性的经济普查。
  经济普查分为单项普查和综合普查。前文提到1993-1995年进行了中国首次的第三产业普查便属于单项普查,单项普查还包括工业普查。后来为了便普查常态化,2004年9月5日温家宝总理鉴发了《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规定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性的经济普查。我国已经于2004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目前正在进行第二次经济普查。
  经济普查年度的GDP核算以普查数据为准,而非普查年度则以普查年度为基数,按一定的增加值率进行估算。比如某行业工业普查大概是500亿产值能有150亿增加值,就是30%的增加值率。统计局就拿这个作为该行业标准,那么每年统计上来的数字和这个增加值率相比较,差不多就可以了。比如这年统计上来是2000亿产值,根据中间投入数据算出来650亿增加值,那么增加值率是32.5%,国家统计局也会太计较,如果整个800亿的增加值,那必须说明理由,说不出理由的,对不起,国家统计局还是按30%来计算。

  对于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的核算方法略有不同,这里不细说。每次经济普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就动用了500万人次(数据没有查到,凭记忆的),如果说这里面也可能是作假,那未免太对不起这些人的辛苦工作了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