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究竟是多少?》
第35节

作者: szgou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11-11 17:50:47

  第四部分中国的GDP是怎么算出来的
  四、中国GDP核算探密(下)
  5、中国产业的分类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国家统计局于二○○三年五月十四日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中国产业划分标准都以此为依据。之所以在这里浪费笔墨,主要是为了后面对中国目前所采用的GDP核算方法进行评估,需要简单说明一下。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又划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个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探、水利管理、房地产,社会服务、交通运输辅助、综合技术服务等;

  第三个层次: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科学研究等;
  第四个层次: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丨警丨察等。
  中国产业划分为三次产业,20个大类,98个小项,现将20个大类列示出来:
  第一产业

  A农、林、牧、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
  B 采矿业
  C 制造业
  D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 建筑业
  第三产业
  F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G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H 批发和零售业
  I 住宿和餐饮业
  J 金融业
  K 房地产业
  L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M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N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O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P 教育

  Q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R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S 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T 国际组织

  中国的产业划分标准参照了联合国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而有自己一些特色。由于中国GDP核算是按生产法和收入法来的,是上面所列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分析中国的GDP是要看究竟包括了哪些部门的。
  6、不变价和可变价的处理
  在进行GDP的核算中,会碰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价格的大幅波动,2007年中国猪肉价格一直在5-8元的区间波动,但后来由于蓝耳病的骚扰,价格一下冲得老高的,价格上涨会创造出GDP吗?价格变动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多,以前卖三上千元的手机,现在只值几百元了,这会对GDP有什么影响呢?
  在GDP核算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不变价和现价的区分。现价就是市场的价格,只认最后那个数值。牛肉去年是20元一斤,今年要是涨到了30元,以现价计就是30元,对于不变价来说,如果以去年为基准,则以后每年进行GDP核算时,都按不变价计算了。
  在中国GDP核算中,是会剔除价格波动的因素的,最后公布的百分比,都是按不变价计算,如果大家细心一些,看每年的统计报表,都会发现公布的多是现价,但增长率又是不变价。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GDP是246619亿元,2008年是300670亿元,仅从字面上看是增长了21.91%,而实际上的增长率9%,这也是不变价计算的结果。如果今年的GDP和去年GDP在数据上是一样的,但今年CPI下降了5%,则GDP仍是上涨的。

  不变价的统计有很多具体的核算方法,统计学家是在上面花了心思的,这也可以看出,GDP核算也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东西,用加减乘除法已经远远不行了。
  7、收入法核算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的联系与区别
  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按支出法来进行GDP核算的,这样统计看似比较简单,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看起来更简单明了。平时报纸杂志我们经常听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出口的相关数据,三者直接相加不就行了么?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2955亿美元,按6.85的汇率,折合20094亿元,三者加总和是300873亿元,和2008年的GDP300670亿元相差无几么?
  实际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之间是有较大差别的,并不能简单加总。如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只包括货物贸易差额,不包括服务贸易差额,我国货物长期处于顺差状态,而服务贸易则长期处于逆差状态,我们平日里听到的顺差是要打些折扣的。
  有时也想不通为什么中国的核算制度要这样安排,让一般人很难清晰地理解中国GDP的构成,引发人们的诸多误解。
  8、GDP核算的三个步骤

  虽然核算方法、产业分类、资料来源等问题解决了,但GDP核算并不是立马就出来的,还得有个过程。中国年度GDP的形成会经历三个步骤: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
  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次年初进行,俺们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两会”一般都在年初召开,这个时候国务院总理、省长、市长们需要在会上对上年度工作进行一个总结吧,而总结就得要数据,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人们还是比较关心那个百分比,看它是升了还是降了,幅度是多少,由于最近几年中国中国GDP涨得太猛,跑在前面的国家如日本肯定会看中国是不是追上来了。
  但这个时候国家统计局手里的资料是比较少的,仅有国家统计局各专业司手头的初步统计资料。但这个不用担心,仅靠这些佐料,国家统计局这个大厨已经可以烹制GDP这道菜肴了。推算加估计,三下五除二,一个鲜活的数字就出炉了,可以上到俺们温总理的桌案上,摆出来供全世界人民欣赏。不过要注意的是,在报道的时候必须在这个数据前面加一个“经初步核算”,这样才严谨。
  如果说国家统计局就这样敷衍了事,肯定是不行的,太对不起党和人民的无限希望和寄托。在次年的第二季度,国家统计局又会忙活起来,他需要将各专业的年报表统计资料(这次要详细一些)、国务院有关部门年报统计资料和部分行政管理资料等进行汇总,这时又会整一个数据出来,这也是GDP核算的第二个步骤——初步核实过程,它自然要比初步估计的数据要准确一些。

  显然这还没完,上面说的是部分行政管理资料,而大多数行政管理资料和会计决算资料,如财政决算资料和金融保险系统、铁路系统、民航系统、邮电通信等会计决算资料需要在次年的第二三季度才能慢慢收集齐,这时得到的才是最终数据,这也是GDP核算的最终核实过程。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统计局与其它部门的交道并不是非常容易打啊。按普通人的理解,为了伟大的GDP核算事业,为了及时准确地给全国各族人民提供统计数据,各部门都应该全力配合啊。对不起,俺们领导说要我们内部先审核,搞得非常详尽准确才好意思拿得出手,不然以后责任谁负呢,其实他们内心可能会想,我们都是平级的部门,凭什么你想要什么就提交什么啊,这样一来,各种资料也只有到二、三季度才能给了,也才有对数据的不断进行修定。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GDP的热情也慢慢降温,很少有人去注意数字的变化。不过在中国由于一惯拥有的小心谨慎,后期调整的数据往往会增加,人们经常会发现中国冷不丁一下又超过了某个欧洲国家。这给人的印象好象是GDP故意被拔高了,为什么中国GDP一直在调整?而实际上这是GDP核算的必要步骤,GDP核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国家统计局也不神通广大,凭一己之力就可以把GDP这个PARTY办出来。

  2009年又将是一个经济普查年,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GDP可能又会多出几万亿来,中国和日本GDP总量(这要特别强调一点,仅是总量)就算今年底不超过,因为日元也在升值,中国也会在一个不被人注意的时候超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