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问出处——五胡十六国的牛人们(修订版)》
第57节

作者: 云淡心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4-11 08:20:27
  NO.105
  桓温入关后,30岁的王猛终于走出了华山。
  他要会一会这个威名赫赫的大人物。

  带着一脑子奇思妙想,他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桓温的军营。
  见到桓温后,王猛一面纵论时事,一面旁若无人地随手从自己怀里抓出虱子,再将其掐死。
  谈笑间,虱子灰飞烟灭;言语中,灵感四处喷溅。
  这就是成语“扪虱而谈”的来历,这也是专属于王猛的传奇!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千载之后,似乎也只有世界杯冠军教练勒夫边吃鼻屎边指挥球队作战的那一幕,算是勉强有一点点这样的味道。
  这种邋遢的从容,这种不羁的风采,很快就折服了向来眼界甚高的桓温。
  桓温对王猛赞叹不已——此人不仅见解独到,而且气度不凡,绝非常人可比!
  就这样,两人交谈甚欢,不觉已到半夜时分。
  最后,桓温抛给了王猛这么一个问题:我奉天子之命,率十万精锐,为百姓仗义讨逆,但三秦豪杰却没人前来归附,何也?
  王猛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桓公你不远千里,深入敌境,长安城近在咫尺,但你却始终没有渡过灞水,百姓不知道你心里的想法,所以不来。
  桓温沉默了。
  因为这正好说中了桓温的心事。
  这么久的时间,他一直在灞上逡巡不进,当然是有原因的。
  为什么呢?
  有些学者说桓温之所以不急着攻打长安,是因为他北伐只是为了赢取名声,作为夺取政权的资本,并没有灭秦的决心。
  但在我看来,事实也许并非如此,因为,桓温如能一举灭掉前秦,收复关中,他的威望岂不是更大,捞取的政治资本岂不是更足?
  我个人认为,桓温这么做,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兵力不足。
  由于东晋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虽然北伐的呼声很高,但支持桓温的人却极少,他真正能动用的,只有自己荆州一地的兵马。
  尽管他对外一直声称有十万大军,但实际上却只有区区四万,与前秦军相比,在兵力上显然有一定的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野战,也许桓温还有获胜的可能,但想要攻下长安这样的坚城,实在是不太现实。

  因此,向来用兵谨慎的桓温便驻军在灞上,期待着三秦各地的豪杰能群起响应,自己再与他们合兵攻取长安。
  然而,这个愿望落空了。
  尽管有很多郡县送来了降表,但真正出兵相助的,却一个都没有。
  这些苦衷,他当然不可能对王猛讲。
  所以,他只能无语。
  整整过了十支烟的时间后,他才回过神来,对王猛说了这么句话:江东无卿比也——江东没有像你这样的人才啊。
  随后他任命王猛为军谋祭酒(高级参谋)。
  而就在桓温在灞上停滞不前的时候,苻健却并没有闲着。

  他按照“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原则,先是派丞相苻雄率七千精锐在子午谷击败了司马勋,暂时解决了腹背受敌的危险,随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又开始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了灞上的晋军主力。
  5月下旬,苻雄等人率前秦军全部精锐和晋军在白鹿原再次展开了一场大战。
  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对手,但结果却和两个月前大不相同。
  这次,获胜的变成了前秦军。
  晋军的战斗力之所以大不如前,最重要的原因,是粮草供应出了问题。
  日期:2016-04-13 08:21:56

  NO.106
  事实上,由于东晋内部的掣肘和交通运输的不便,桓温早就考虑到粮草会是自己的短板,因而制订了因粮于敌的策略,打算靠收割关中的麦子作为自己的军粮。
  不过,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桓温能想到的,苻健当然也能想到——他在退守长安之前就命人把田里的麦苗悉数割掉了,坚壁清野,留给桓温的,只有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
  从出征到现在已经三个多月了,眼看战事不利,军粮又将尽,桓温不得不下令退兵。
  6月1日,晋军带着关中百姓三千多户开始向东撤退。

  临行之前,他不仅赐给王猛华车良马,还加封他为督护,再三邀请他跟随自己到江南发展。
  但王猛拒绝了。
  据史书记载,拒绝的原因是这样的:
  在得到桓温的邀请后,王猛有些犹豫,便回到华山,咨询了他的师父。
  正是其师父的一句话让王猛最终选择留在了北方:你与桓温岂能同朝为官?留在这里,你自然会得到富贵,何必舍近求远呢?
  对王猛来说,这样的选择显然是非常明智的。
  毕竟,再好的种子要想生根发芽,也需要合适的土壤,以他极其卑微的出身去到极其重视门第的东晋,相当于把水稻秧苗插在旱地里——肯定是没有前途的。
  不过,对王猛来说,这次出场只不过是一次短暂的客串,他下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还得等到两三年后,那时他将是闪耀全场的绝对主角!
  现在,让我们先把目光转到长安城中。
  得到桓温退兵的消息后,苻健立即命苻苌追击晋军,颇有斩获,接着又派苻雄率部西征,在陈仓击退了前凉的军队。
  前秦的危机终于彻底解除。
  但苻健并没有感到轻松。
  因为他还没来得及庆祝胜利,一个又一个坏消息,就如除夕夜的爆竹声一样接连不断地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先是丞相苻雄在军中病死。
  苻雄不仅是他的弟弟,更是他最倚重的左右手——苻健经常对人说:元才(苻雄的字)是我的周公啊。
  自从前秦建国以来,他就是前秦帝国的超级救火队员,哪里最紧急,他就出现在哪里,南征北战,东击西讨,连一天都没有休息过,前段时间更是仿佛转速高达八千转的汽车发动机——早就过了红线,几乎到了极限。
  如果一台发动机一直这样不停地超高速运转又不做任何保养,它一定迟早会熄火,人当然也是如此。
  在击退前凉军后,苻雄又马不停蹄地踏上了平叛的征途,在半路上,他猝然而逝。
  苻健闻之,悲痛万分,甚至哭到呕血:难道上天不想让我平定四海吗?为什么这么早就夺走了元才的生命!
  苻雄死后不久,太子苻苌也去世了。
  苻苌在和晋军作战时受了箭伤,当时似乎并无大碍,没想到几个月后却旧伤复发而死。
  这次,除了悲伤2.0以外,苻健还不得不考虑一个大问题:新太子该立谁?

  最终,苻健选择了第三子苻生。
  除了苻生之前在和晋军作战时立下了大功,更重要的是,苻健比较迷信,当时流行的谶文中有“三羊五眼”四个字,他认为苻生是个独眼龙,正好应验了此句话,便不顾皇后强氏的反对,坚持立苻生为储君。
  也许是弟弟和长子的相继去世给苻健的打击实在是太大,在苻生成为太子后不久,他就病倒了。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人虽病而祸不停,在病床上苻健依然不得安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