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问出处——五胡十六国的牛人们(修订版)》
第50节

作者: 云淡心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3-09 08:35:41
  NO.92
  公元350年11月,冉闵率步骑十万,北上攻打盘踞在襄国的石祗。
  临行前,他任命其子冉胤为大单于,以统率投靠自己的数千胡人士兵,与自己一起出征。
  此令一出,顿时舆论大哗。
  众所周知,前赵、后赵等胡人政权均实行胡汉分治制度,特设“大单于”一职专门管理胡人,而冉闵之前一直坚决贯彻极端民族主义政策,和胡人势不两立,对胡人斩尽杀绝,这次却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竟设了这么个胡化的职位!

  对冉闵的这一举动,不要说那时的人了,就连现在的“冉粉”也完全无法理解——网上无数鼓吹冉闵的文章几乎无一例外地对此做了选择性的失明。
  光禄大夫韦謏(xiǎo)也不能接受冉闵的做法。
  他出身于汉人名门京兆韦氏,是被载入《晋书�6�1儒林传》的一代大儒,名高望重,在当时影响很大。
  他劝谏冉闵说:胡羯和我们汉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如今这些人归附我们只是为了保全性命,绝不可能为我们所用。让他们随同出征,万一他们起了异心,岂不是悔之莫及?请陛下将这些降胡悉数诛杀,去掉大单于的名号,以绝后患!
  冉闵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韦謏及其子孙全部诛杀——他信奉的从来都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敢反对自己的,管你什么大儒不大儒,即使是孔子再世,孟子重生,他也照杀不误!
  当然,冉闵之所以要这么干,更重要的原因是:
  此时冉闵“方欲抚纳群胡”——正打算要安抚招纳胡人。
  杀胡政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冉闵获得了之前被奴役的广大汉人的强烈支持;另一方面也招致了众多原先忠于后赵政权的各路势力的强烈反对,让新建立的冉魏帝国陷入了孤立无援、四面皆敌的困境。

  残酷的现实,让冉闵开始改变自己的方针——那就是变杀胡为抚胡,变民族仇杀为民族和解。
  可怜的韦謏,就成了冉闵这一转变的牺牲品。
  之后,冉闵率军包围了襄国城,修筑土山,挖掘地道,百道攻城,日夜不息。
  在苦苦坚持了三个多月后,石祗终于感觉有点撑不住了。

  公元351年2月,他不得不去除帝号,改称赵王,同时遣使向在滠头(今河北枣强)的羌酋姚弋仲和蓟城的前燕慕容俊求援。
  姚弋仲对石家向来忠心耿耿,这次他当然不会拒绝。
  不过,此时他已72岁高龄,身体状况欠佳,便派世子姚襄率军三万前去救援,临行前还对姚襄说:冉闵弃仁背义,屠灭石氏。我受人厚遇,当为之报仇。只是老病缠身,无法亲自出征,你的才干十倍于冉闵,若不能将其斩首或活捉,你就别回来见我!
  而慕容俊也欣然答应了石祗的请求。
  在世界杯赛场上,已经进入决赛的那支球队往往不希望另一场半决赛的胜出者赢得太轻松,而是希望对抗越激烈越好——最好是双方旗鼓相当、打满120分钟,无论是谁胜出都已筋疲力尽、元气大伤,当然要是罚下几个再踢伤几个就更完美了。
  慕容俊也是这样。
  他希望冉闵和石祗两方能势均力敌,持续争斗,直到两败俱伤,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耗尽他们的实力,这样他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他当然不愿意冉闵就这样顺利地灭掉石祗。
  于是他马上派将军悦绾统三万精兵南下,助石祗一臂之力。
  听说鲜卑人要出兵,冉闵也派使臣出使前燕,劝慕容俊收回成命。
  但这显然是蜻蜓摇石柱——徒劳,慕容俊当然不会同意。
  日期:2016-03-11 08:38:50
  NO.93

  除了羌人姚氏和鲜卑慕容氏,石祗的兄弟石琨也从冀州率军前来赴援。
  三方援军总数达十余万,冉闵顿时压力大增。
  但他并不惧怕,依然指挥若定。
  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原则,先把石琨和姚襄打退,最后再与战斗力最强的鲜卑人决战。

  为此,他先后派出两员将领分别率军前去阻击石琨和姚襄,可惜结果非常不妙——两支部队全都被击败,士卒死伤殆尽。
  此时的局势对冉闵极为不利。
  冉魏大军原有十万,在这两次阻击失败后,现在估计最多也就六七万人,与敌方援军相比,人数上已处于明显的劣势,更何况在经过长时间的攻城未果后,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要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取胜,其难度可想而知!
  但顽强的冉闵依然不愿服输,他决心亲自率军出击,与敌方援军决一死战。
  卫将军王泰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如今襄国未下,援兵云集,若我出战,必腹背受敌,且陛下亲自上阵,万一有个闪失我们可就完了。不如坚守营垒,再伺机破敌。
  冉闵觉得他说得有些道理,便打算照他说的办。

  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不,半路杀出个道士。
  此道士道号法饶,平时颇受冉闵信任,他对冉闵说:陛下围困襄国这么久,却没有任何进展,如今敌人来了,又避而不击,这怎么能让大家信服呢?更何况,贫道我夜观天象,发现太白星入昴宿(二十八星宿之一),这预示着当杀胡王,我军出战必然百战百胜。您千万不可错失良机啊。
  相比王泰所言,这显然更合冉闵之意。
  关于冉闵的个性,史书上用了两个字:“果锐”——处事果决,锐意进取。
  正如储蓄总是比消费更适合我国的国情一样,进攻总是比防守更适合冉闵的性情。

  因此,听了法饶的话,冉闵顿时热血上涌,再也没有任何犹豫,他捋起袖子,斩钉截铁地对在场的部下说道:我战意已决,有谁再敢谏阻的,立斩不饶!
  随后他一马当先,率全部兵力出营,与先期抵达的敌方援军石琨、姚襄部决战。
  一场大战就此爆发。
  就在双方杀得难分难解之计,前燕的悦绾也率鲜卑骑兵抵达了距战场数里之外的地方。
  他让部下将树枝绑在马后,然后让全军散开,再陆续冲向冉魏大军。
  拖在地上的树枝卷起了无数尘土。
  一时间,沙尘漫天,遮云蔽日。
  见此情景,冉魏军以为前燕军人数众多,顿时军心动摇,节节败退。
  见此情景,襄国城内的石祗也乘机率军出城,从冉魏军的后面发起猛攻。
  在四方的合力围攻下,冉魏军终于彻底崩溃了,兵败如山倒,很快就全军覆没。
  中书监卢谌、尚书令徐机、司空石璞、侍中李琳、车骑将军胡睦等随军的文武大臣全都死在了乱军之中。

  刚当上大单于不久的冉胤也因其麾下的胡人反叛而被俘,在送到襄国城内后被杀。
  冉闵本人藏在襄国城外的一处行宫才侥幸躲过一劫,后趁乱带着十余名骑兵逃回了邺城。
  这次空前的大惨败,不仅使得冉魏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谋臣良将所剩无几,还打破了冉闵的不败神话,沉重地打击了百姓对冉魏政权的信心。
  一时间,邺城内外人心惶惶,流言四起,路边社、扯淡电视台、瞎掰网等各种不靠谱的媒体甚至到处疯传“冉闵已死”的消息。
  为了稳定局势,冉闵不得不听从部下的劝告,亲自出面在郊外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祭天活动,谣言才逐步平息。
  随后,冉闵下令将法饶(能成为逃回来的十余人之一也是殊为不易啊)及其儿子处死并肢解,以解心头之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