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问出处——五胡十六国的牛人们(修订版)》
第49节

作者: 云淡心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3-04 08:38:31
  NO.90
  尽管慕容垂说的话有依据有道理有分析有见识有感情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可就是没有用——慕容俊始终都不为所动。
  此后,五材将军封奕、从事中郎黄泓等文武大臣也纷纷进言,请求慕容俊发兵南下。
  性急的大将慕舆根更是使出了激将法:这么好的机会,您却还在瞻前顾后,这到底是天意不想让海内安定,还是大王您根本就不想当天下之主呢?
  慕容俊这才笑着说:既然大家都是这样的意见,那就这么干吧。
  他任命四弟慕容恪为辅国将军,叔父慕容评为辅弼将军,左长史阳鹜为辅义将军,号称“三辅”,同时集结二十万大军,厉兵秣马,做好了南征的准备。
  然而,尽管箭已上弦,慕容俊却一直引而不发;尽管一切都已就绪,但在此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慕容俊却一直按兵不动。
  直到公元350年2月,此时冉闵已经在邺城称帝,而以石祗为代表的后赵的残余势力则据襄国与之对抗,双方如寒冰和开水一样不能片刻共存,都想置对方于死地,缠斗不息,争战不已。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老谋深算的慕容俊这才觉得时机成熟,开始果断出手。
  他命慕容垂为东路军主帅,领兵两万从徒河出发,攻击乐安;大将慕舆于走西路,出蠮螉塞(今北京昌平居庸关);中路则以慕容恪为前锋,自己亲率大军继之,自卢龙塞南下。
  三箭齐发,直扑关内。
  果然如慕容垂当初所料的那样,驻守乐安的后赵征东将军邓恒听说燕军大举南下,根本不敢与其争锋,连燕军的人影还没看到就弃城而逃,退到了蓟城(今北京),投奔后赵幽州刺史王午。
  燕军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松进入了关内。
  随后,三路大军在临渠(今河北三河)会师,逼近蓟城。
  王午、邓恒两人还是不敢应战,马上率军一口气退到了四百里外的鲁口(今河北饶阳),只留下了数千人守卫蓟城。
  这么点人怎么可能是前燕大军的对手?
  慕容俊很快就攻下了蓟城,并宣布迁都于此。
  之后燕军的进军速度明显放缓,在接下来近一年的时间里,燕军也只推进到了章武(今河北黄骅)、河间(今河北献县)一线。

  慕容俊这么做,当然是刻意为之——他要坐山观虎斗,坐镇蓟城,看冉闵和石祗相争,等他们两败俱伤,再出来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与慕容俊有相似想法的还有南方的东晋。
  在石虎死后,东晋荆州刺史桓温也和他未来的对手慕容垂一样,迅速做出了反应,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恢复中原的大好时机,便一面率军进驻安陆(今湖北安陆),一面向朝廷上表,请求北伐。
  然而,由于桓温之前因灭蜀之战而名震天下,朝廷对他极为忌惮,生怕他再次建下奇功而更加难以驾驭,便驳回了桓温的请求,而是改派褚太后之父褚裒(póu)为征讨大都督,率部北征。
  不过,褚裒这个人挑女婿的水平也许不错,但打仗的水平实在是太次了,很快就被后赵残余势力打得落花流水,惨败而归。
  几个月后,看到北方乱局还在不断加剧,东晋朝廷又再次有了北伐之心,但这次他们依然没有用桓温,而是起用了大名士殷浩。
  殷浩谈吐不凡,风度翩翩,在当时名声很大,因此受到了当时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的重用,想以他来抗衡桓温。
  桓温对此尽管愤愤不平,但也清楚地知道,让擅长清谈的殷浩去领兵打仗就相当于让鱼去爬树——根本用非所长,必然难以成功。既然这样,那就干脆等着看殷浩的笑话吧。到时候,我再出山收拾残局,看谁还敢不服!
  殷浩受任后,吸取了褚裒的教训,并未草率行动,而是和慕容俊采用了一样的策略——作壁上观,伺机介入!
  这也代表了东晋朝廷的态度。

  日期:2016-03-07 08:36:44
  NO.91
  事实上,冉闵在刚登上帝位的时候,考虑到自己孤立无援,处境艰难,也曾想过要争取东晋的支持,还专门派使臣出使东晋。
  在给东晋皇帝的书信中,冉闵慷慨激昂地表示: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胡人逆贼扰乱中原,如今我已经诛杀了他们。如果你们愿意和我共同讨伐胡人,可以派兵过来!

  不过,现实证明,这完全是冉闵一厢情愿。
  在东晋朝廷看来,如果你冉闵向我称臣,奉晋为正统,那我们可能还有出兵的理由,但现在你已经独立建国、悍然称帝,这就从根本上否认了“世界上只有一个晋朝、东晋政府是代表晋朝的唯一合法政府”这一基本原则,对这种分裂国家的乱臣贼子,不讨伐就算不错了,怎么可能会来帮你?
  因此,对冉闵的呼吁,他们只回复了两个字:呵呵。
  这样一来,冉闵自然只能独立面对后赵的反扑。
  不过,他对此并不在意。
  你来,或者不来,我都会在这里,不等不靠,不屈不挠!
  公元350年4月,距离冉魏建立还不到两个月,石祗就派石琨再次率军十万,南下攻打邺城。
  被动挨打不是冉闵的风格,敢打敢拼才是他的本性。
  闻讯后,冉闵立即领兵主动出击,在邯郸(今河北邯郸)大败石琨,斩杀万余人。

  两个月后,原后赵将领张贺度、刘国、段勤、靳豚等人又组成联军,联合起来攻打冉闵。
  冉闵又再次御驾亲征,率尚书左仆射刘群、卫将军王泰等人统兵二十万,与反冉联军在苍亭(今山东阳谷)大战了一场,再次大获全胜,歼敌近三万,俘获无数,凯旋而归。
  此时的冉闵连战连捷,声势大振,麾下军队达到三十万之众,旌旗钟鼓绵延百里,其军容之盛,即使与后赵鼎盛时期相比,也毫不逊色!
  从苍亭回来后,冉闵即按照汉人传统祭告宗庙,之后又恢复了九品中正制,从汉族儒生中选拔了一大批人才。

  放眼望去,朝堂之上尽是衣冠华族,一时间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魏晋初期。
  除此以外,冉闵在这段时间还干了一件大事——他杀掉了自己之前的盟友李农及其三个儿子。
  李农这个人,史书上记载不多,我们只知道他是汉人,很可能是乞活军出身,在石虎统治时期曾历任抚军将军、大都督、司空等要职,是当时最显赫的汉人官僚之一。
  他和冉闵曾经多次携手率军出征,算是老战友了,两人的关系应该还不错。
  在冉闵起事的过程中,李农一直与他并肩作战,其作用不可小觑,因此,冉魏政权成立后,李农被封为齐王、太宰、太尉、录尚书事,是仅次于冉闵的第二号人物。
  冉闵为什么要杀李农?

  这个问题由于史书缺载,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我个人觉得这其实也并不是很难理解,由于李农之前的资历、地位、实力甚至威望都不比冉闵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冉闵不仅将其视为自己的帮手,更将其视为潜在的对手,在他的地位稳定后,自然要尽早把李农除掉。
  然而,无论如何,冉闵的这个做法很难说是个明智的决定。
  因为,尽管取得了几次对外作战的胜利,但当时的冉魏政权形势依然严峻,四面皆敌,在这个时候杀掉自己最大的功臣和最得力的助手,显然对士气和凝聚力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当然,冉闵不会这么想。
  此时他正处在人生的巅峰,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他相信,他是无敌的。
  在他的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长剑在手,屠尽胡狗。
  冉闵一出,谁与争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