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唐史的正能量——用精彩给你好看》
第46节

作者: 木唐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3-22 08:28:58
  连载40
  二、进爵与降爵
  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虽然突厥人常常依靠抢劫和敲诈谋生,但其实,他们也是一个讲究礼尚往来的民族。武德九年九月间,颉利退兵之后不久,即遣使入贡唐朝,贡品为三千匹马再加一万头羊,突厥能有什么贡品呢?无非就是这些了。
  应该说这批贡品着实不轻,看来颉利似乎想互通有无,跟唐朝搞好外贸,或者就是以此来表明他并不是一个惯吃白食的人,得了别人的好处,多少总是有些表示的。
  但李世民的态度却出乎颉利意料之外,他不要贡品只要人。

  什么人呢?
  隋末乱世有很多中原人为躲避战乱逃往突厥,而突厥前前后后多次入寇也从中原掳掠了不少人口,李世民就问颉利要这些人。
  马和羊属于财富,而人则是创造财富的,此时唐朝承隋末之乱,人丁调零,户口稀缺,严重制约着生产、经济的发展,所以人是最可宝贵的资源,有人才有一切!
  虽然如此,这次“渭水之盟”还是深深刺激了李世民,强烈的被敌人要挟的感觉让这位年青的生性要强的英主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没过几天,他便把轮值宿卫的禁军将士们召集到一起训话,要求将士们苦练武艺,以备将来杀敌立功,保疆卫国。
  此后李世民每天只要有时间,都带着数百名轮值宿卫的“十二卫”将士们在东宫苦练箭法,常常亲自指导,亲自考试,并对成绩优秀者赏以弓刀布帛,同时给统率他们的将领评以上等考绩。但李世民这种做法在大臣们看来,简直疯狂之极,于是纷纷跑来劝谏:
  “陛下,按大唐律法,带兵刃至天子近身者,施绞刑,今陛下此举,实有不妥,万一有狂徒居心叵测,不亦危乎?陛下当以社稷为重!”
  是啊,真有哪个人精神稍不正常,突然下手,皇帝的安全确实毫无保障啊。
  然而李世民对此却一概不听,他有自己的一套道理:皇帝连身边的人都要猜忌,那我累不累啊?不如以心换心,推诚待人。

  这就是李世民的胸襟和气魄,推诚以待天下人。
  唯以诚字守身待人,方有大格局,大境界。其实他长久以来,一直是这么做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英雄豪杰甘心归他驱使。
  李世民的信任深深感染了宿卫将士,此后大伙人人自励,苦练武艺,数年之内,全部成为唐军精锐。
  突厥人终于暂时消停了,接下来就该忙内政了。不过在此之前,必须把大唐众多功臣的爵位和封户先确定一下,这个事情开国皇帝李渊此前已经做过了,不过李世民继位,为酬谢玄武门功臣,就要重新划分或调整一下了。职位、爵位、食封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三者,才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贵族或功臣。

  唐朝的爵位分为六个品级,分别是:王、公、侯、伯、子、男。而从这六个品级又延伸出九个等级。除非有赐姓等特殊情况,一般而言,非李唐宗室的外姓功臣或贵族的最高理想,就是被封为国公。在此简单介绍下玄武门五大功臣的爵位情况。
  长孙无忌,初封为齐国公,多年后改为赵国公;房玄龄,初封为邢国公,后改为梁国公;杜如晦,初封为蔡国公,后改为莱国公;尉迟敬德,初封为吴国公,后改为鄂国公;侯君集,初封为潞国公,后改为陈国公。
  爵位有了,都是国公,但是功劳有大有小,关系有远有近,所以各人的食封户数(实封)并不尽相同。以下是当时一些玄武门功臣的封户情况。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一千三百户;侯君集、张公谨,一千户;高士廉、秦叔宝、程咬金,七百户;段志玄、杜淹、张亮,四百户。

  玄武门功臣是加官进爵了,但也有另外一批人的爵位则被降级了。这批人并非建成和元吉的党羽,而是李唐宗室诸王。
  武德年间,李渊认为,隋朝两代皇帝为人刻薄,猜忌杨氏诸王,导致隋杨宗室太弱,隋朝的覆灭与此息息相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于是李渊遍封李唐宗室,即便某位宗室子弟乳臭未干,只要姓李,一概封王,前前后后一共封了数十人。如此一来,李唐的势力是大大增强了,但也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宗室诸王爵位过高,待遇优厚,占有并且消耗的财富或资源太多,李唐开国不久,民生调弊,百废待兴,宗室利益与国家利益、百姓利益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急待解决。

  鉴于此,李世民便开始考虑降封宗室,不久之后,除了皇子和李孝恭、李道宗、李神通等有功人员外,李唐宗室诸王都被降封为县公。由郡王而为县公,是连降三级。这下子,国家就能节省不少开支了。
  但其实,节省开支是一方面,李世民此举还与他个人性格有关。总体说来,除极少数亲信以外,李世民是一个非常讲究公平的领导,遵循按劳给酬的原则,在他手下干活,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会获得相应的报酬,不怕领导会亏待你,但如果你想混日子,只凭关系不劳而获,那就不容易了。
  三、纳谏
  在除旧布新之时,除了论功行赏的事,还有两件事是必须做的,其中一件是立太子。
  熟悉唐史的人都知道,这位大唐的新太子便是李承乾。
  李承乾,武德元年生于太极宫中承乾殿,因以为名,母亲为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嫡长子,初封为中山王,武德九年十月间,被立为太子,时年九岁。
  另一件,便是改葬建成、元吉。
  同一月间,李世民下诏追封兄长李建成为息王,谥曰隐;追封四弟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曰剌,并以礼改葬。多年以后,又追赠李建成为“隐太子”,追封李元吉为巢王,所以在两唐书中,要找这两个人的传记,就得按最后确定的那个封号才行。

  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李元吉的谥号“剌”字(音La),请注意,这个不是“刺”字,很多人把这两个字弄混了,以致谬种流传,很不好。
  其时,作为建成曾经的下属,魏征、王珪上表请求给建成送葬,李世民不但立即批准,还索性好人做到底,下令旧日东宫、齐府僚属都去给旧主人送葬。葬礼举行的当天,李世民亲临太极宫宜秋门,望着送葬的队伍,望着兄弟们的灵柩,痛哭了一场。
  时已入冬,寒风萧瑟,满目缟素,充耳痛哭,一幕幕往事浮起又隐去,李世民不禁黯然神伤,肝肠寸断。
  大哥、四弟,你们一路走好!
  我知道,假如此刻换我躺在灵柩中,你们一样也会为我痛哭的!
  是的,只有我知道。
  日期:2013-03-22 08:31:48
  连载41
  放下包袱,是为了轻装上阵。改葬建成和元吉之后,李世民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了。与历代皇帝不同的是,这位年青的执政者刚一上台,就给唐帝国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比如以诚待人,执政为民,还有对欲望的克制等等。与此同时,他也对探寻治国之道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这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纳谏。
  纳谏是什么?纳谏就是听取众人的意见,以规避和纠正错误,从而谋求国家大治。如果说杨广是史上最不喜欢纳谏的皇帝,那么李世民刚好与之截然相反,是史上最喜欢纳谏的皇帝。还在他做太子的两个月期间,他便要求百官上书言事,对治国之道提出建议。即位之后,更是大兴纳谏之风,为了鼓励引导群臣勇于进谏,他甚至把隋朝兰陵公主(杨广之妹,柳述之妻)的庄园赐给了第一位进谏者孙伏伽。

  孙伏伽是唐初有名的谏臣,此人在武德年间曾多次进谏李渊,受到表彰奖励,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次他不仅又开了一个好头,而且自己也得了大实惠。
  因为按当时的市值估价,兰陵公主的庄园竟值一百万钱!
  一百万!晕死个人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