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唐史的正能量——用精彩给你好看》
第47节

作者: 木唐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见领导如此重赏孙伏伽,有人沉不住气了,跑来也提了个建议:“陛下,您这个有点离谱吧?赏得太重了。”
  李世民答道:“朕即位以来,还从未有人敢直言进谏,所以才要重赏。”
  有领导如此旗帜鲜明地提倡鼓励,傻子才不进谏呢。

  很快一道道谏表就堆满了领导的案头。李世民不像王世充那样,耍两天新鲜劲儿就不看了,为了便于观阅和思考,他把谏表都粘在卧室内的墙壁上,抓紧时间学习,即便出出进进瞅两眼也算,就这样反复琢磨,有时还要熬到深夜才就寑。
  关于这一点,再举几个例子。
  (李世民励精图治,深夜不休息。)
  有次李世民听说一位叫做张玄素官员官声不错,便把他召到京城,询问为政之道。张玄素曾是旧隋官员,他结合隋朝覆灭的教训侃侃而谈:
  “隋主杨广喜欢独揽大权,群臣恐惧,只知奉令而行,不敢有丝毫违背,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不亡何待?陛下只需选好官员,让他们各行其事,再进行考核,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何患天下不治?”
  “臣观隋末大乱,一味折腾闹事想要争夺天下的,也不过十来个人罢了,而其余众人,都是为了自保才起兵,以待有道明君而归之,由此可知,百姓天生喜欢作乱的,并没有几个,陛下只要善加安抚,自然天下太平。”
  张玄素这番话提炼出了两个重要的管理经验。一个是,执政者或者说领导者切勿独断专行,一颗脑袋办不了天下事,而一个明智的执政者只需做好两件事:择优选官,赏罚分明。这一点恰可作为李世民大兴纳谏之风的注解。另一个是,要相信民心可用,民心思治而不喜乱,不要站在老百姓的对立面,进行高压管理,大搞高压政治,而要执政为民,因势利导,与民同利,才能国泰民安,长治久安。

  李世民听罢连声叫好,当即给张玄素升为京官,留在身边以备咨询。
  还有一位也姓张,叫做张蕴古,此人写了一篇《大宝箴》献上,强调统治者要克制欲望,厉行节俭,奉节俭为国之“大宝”。其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
  圣人受命拯救苍生,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李世民看罢,深感有理,马上赏赐了张蕴古,并提拔他为大理丞。
  再一个,则是裴矩裴老爷子的事情。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即位后,发现当时官员们受贿情况比较严重,为此很是苦恼,便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安排专人给官员们行贿。结果有个小官员不知深浅,着了领导的道儿,居然大喇喇收了领导一匹绢!
  连领导的贿赂都敢收,还想不想活了?
  可以看出,李世民此举明显受到了杨坚当年“钓鱼式执法”的影响,这也证明他的执政经验还不成熟,正在摸着石头过河,努力探寻真正的治国之道。而在此期间,他的某些做法的确欠妥。就像这次,他在盛怒之下,就打算杀一儆百了。
  但就在这时候,裴矩勇敢地提出了反对意见:“陛下,做官受贿,按律当杀,但陛下这是陷人于法,带头不走正道,不是光明正大的行为。”
  李世民想了想,还真是这么个理儿,便当场召集五品以上官员训话道:“裴矩当官,能力争进谏,不阿谀奉承,诸位都要向他学习。”

  想当年裴老爷子在隋朝给杨广干活儿,曾是典型的佞臣,平生只敢说领导喜欢的话,做领导喜欢的事,一见风头不对,立马明哲保身。想不到在唐朝为官,居然变成了直臣,胆敢指责领导的做法,还居然因此受到了领导的表彰,被史书大大地记了一笔,这是裴老爷子变了吗?不是的,是领导换了。
  领导只想听好话,手下便尽是阿谀之辈,但如果领导气量大,能容得直言,只怕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为领导者,不可不鉴也!
  在此我们不得不感叹李世民纳谏的态度。这位年青的皇帝的确跟别人很不一样,如孙伏伽、张玄素、张蕴古、裴矩等人仅仅因为提一些合理化建议,便能升官、受重赏、受表彰,天下竟有这等便宜事儿!想想他们的事迹,谁若不赶紧进谏,提一些建议,说一些直言,实在是辜负领导,实在是有够淡定。
  当然了,关于李世民纳谏的事,最有名的还数魏征。
  史载李世民即位之后,便多次把魏征叫到卧室内,咨询为政之道,探讨成败得失。魏征感念领导信任,于是知无不言,而李世民也总觉得魏征言之有理,于是言无不从。君明臣直,君臣契合,相得甚欢。
  但领导对魏征的倚重,却让老封颇不以为然。
  要说老封这人搞政治,还真是一把好手,不只擅长搞掂领导,对付朝中同僚,手段也颇为了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便是他暗算萧瑀。
  当时萧瑀做首席宰相左仆射,老封为副手,两人时常一块议事。萧大人心直口快心地单纯,啪啪啪把处理意见一说,问老封意下如何,老封总是表态同意,萧大人看到老封和自己步调一致,很欣慰,于是拉上老封,一同去找领导请命,没成想到了领导面前,老封总是另说一套,而且说得比自己更全面、更中肯、更合理,结果事情往往就按老封的意见办了。一来二去,萧大人就对老封有了看法。

  有看法老封也不怕,因为老封还有两个帮手:房玄龄、杜如晦。老封心里很清楚,此二人是领导的亲信,所以特意跟他们走得很近。房、杜二位觉得老封很不错,也总是给他帮腔,三个人一鼻子出气,于是萧大人那边就落单了。
  那么老封和房、杜二位又为啥如此排斥萧大人呢?
  作为曾经的旧隋重臣,萧大人有丰富的行政经验和很强的工作能力,但这人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性格偏激孤傲,处事颇为霸道。想那老封自认为聪明绝顶,房、杜二位又是当世人杰,自然不服萧大人倚老卖老。
  萧大人找不到感觉,非常之郁闷,心里实在憋不住,便写了一封密表,向领导发泄不满,惹得领导很不高兴。可萧大人毕竟是重臣,领导一时也不好说什么。不久之后,萧大人又找到了新的发泄对象:门下省长官陈叔达。但陈叔达为人狂放不羁,又是老资格,怎肯受萧大人的气?于是某次两位武德老臣因为议论政事意见分歧,越说越激动,竟在领导面前大吵了一架,吵得脸红脖子粗。这个实在有些过火,简直不拿领导当领导,两人随后便因“不敬”之罪,被李世民一起免职。

  这叫什么事呢?萧大人真是给气糊涂了。
  他本来是对老封有意见,直接找老封撒气就可以了,怎么倒跟陈叔达杠上了呢?这也可见老封还有另外一项绝技:会使软刀子,让人有气撒不出。
  不过萧、陈二位也别气馁,领导只是给他们一点教训,他们毕竟有功于领导,领导以后又把他们重新起用了。
  这件事也可以充分说明,武德末年,新老交替,一切都在重新洗牌,李世民还没有理顺朝臣们之间的关系,他的领导权威也还没有树立起来。
  此事最大的受益者是老封,虽然他并未因此升职为左仆射,但是尚书省长官就剩他一个了,再有啥事也不必跟萧大人一块商量了,直接找领导定夺就行。
  那么老封从此会成为领导面前说一不二的大红人吗?
  还不行。因为朝中又出了另外一位大红人:魏征。领导多次把魏征叫入卧室内,言听计从,这个谁看了都眼红,老封自认为娴熟政事,博古通今,口齿利落,聪明绝顶,胸中自有丘壑万千,脑中常有金点子灵光乍现,而魏征之流不过是书生之辈,夸夸其谈,写个文章什么的还行,要论治国方面的道行,差他不是一点点,自古百无一用是书生,老封对魏征得宠颇为不服,很想找个场合较量一把。

  老封稍安勿躁,机会很快就来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