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架构看炎汉王朝的龙兴八十年:汉兴八十年》
第47节

作者: 轩辕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0-16 08:47:53
  长安无疑是汉帝国的核心,除了五陵之外,三辅也算是个比较特殊的规划。
  三辅地区又叫京辅地区,是指京兆、冯翊和扶风,京兆是都城长安一带,冯翊和扶风两个词的意思都是“辅佐,保护”,就是长安地区一左一右的两个屏障,之所以叫左冯翊和右扶风是按照古人的习惯坐北朝南来看的,和现在上北下南的看地图习惯刚好相反。
  古时候的人讲究“南面称孤”,王者都是向南的,朝北有很大程度的“低微”的含义,比如“北面事之”就是指称臣,而失败一般都叫“败北”,俗语“追亡逐北”里的“北”字也是指打了败仗的军队等等。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冯翊大概在现在陕西省的大荔县,在关中平原的东部;而扶风的地名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就是如今的陕西省扶风县,在宝鸡市的东面。三辅地区是大汉朝最核心的地区,而且也是秦晋地区的关隘和交通要道,素有“三辅重镇”的称号。
  所以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也和一般的地方官员不一样,都是非常受皇帝信任的人,西汉的中后期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在这三个位置上政绩极佳并且名留青史的,这些人集中在昭帝和宣帝的中兴时期,《汉书》专门单开一传来记录这些人,最有名的五个还编出了一个口诀,“前有赵张,后有三王”。
  三辅地区之上,还有个类似于省级编制的地域划分叫司隶,和清朝还有民国时期的直隶是差不多的意思,司隶的长官叫做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是伴随着汉代地方刺史制度的形成而出现的。最初汉朝没有省一级的地方编制,中央直接管辖一百多个郡。武帝时期,随着疆土的不断扩张,直接管辖起来渐渐困难,就将天下分为了十三个州,每个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品秩很低,最初只是监察官员,并不干预地方行政,但后来就慢慢的变了味,成了高一级的行政长官。
  在划分十三个州时,京城附近的三辅地区,还有弘农郡、河东郡、河内郡和河南郡没有在其中,这些地方单独归在一起叫司隶。因为涉及到都城长安和中央朝廷的一些监察,不能和一般刺史等同,便设置了一个二千石的大员,那就是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当然不可能在中央地区成为更高一级的行政长官,他是不能够管辖京兆尹和左冯翊右扶风这一类官员的,但是其权力也很大,他手上有自己的一支小队伍,可以在三辅地区进行监察和抓捕,就是说不但有检查院的功能还有一定公安局的功能,当然抓上以后定罪不是他的事,所以法院他当不了。
  长安还设有城门校尉这种官职。
  城门校尉负责长安城各个门卫兵,责任重大,是个比较敏感的武职。清朝历史了解的比较多的朋友可能对清朝的九门提督这个位置印象很深刻,雍正即位和时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是他的人不无关系。从表面上看,汉朝的城门校尉和清朝的九门提督掌管的事务差不多,但其实他们有本质的区别。
  这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九门提督的全称叫“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他掌管的是京城附近最强的军事武装,其他的部队赶过来都还要有些时日。而在汉代,京城附近最强的武装是北军,而不是城门校尉的那些小部队。北军什么的,在汉代意义非常重大,我们后面会屡有提及。
  所以真正和九门提督一样的应该是北军中尉,而不是城门校尉。
  除了城门校尉以外,长安附近还设有京辅八校尉。
  京辅八校尉是指京城和三辅地区的八个校尉,他们都是二千石的大员,分别是: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和虎贲校尉。这八个人分别是京辅一带八个小武装部队的军事长官,各自有各自的作用,比如射声校尉专门培养弓箭手,胡骑校尉专门培养胡人士兵等。这些部队有一定卫戍的意义,但力量比长安的南北军来说还是较小,更多像是一种常备的特种部队训练营的性质。

  长安的警备做好,未央宫和长乐宫也建了起来,大汉朝的威仪意境慢慢有点儿意思了,可是这帮和刘邦打天下的老臣还是习惯当年战场时无拘无束的感觉,在朝堂之上毫无规矩,让刘邦很头疼。
  于是,刘邦找来了这个领域(礼在汉代是很大的学问,有很多人就是因为通礼而做官)当时的专家叔孙通,叔孙通拿到刘邦给的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之后,带领了三十多个博士(真的是博士)开始进行项目攻关。
  一段时间之后,叔孙通的项目团队有了成果,开始向刘邦汇报,进行了一次全体高级官员的礼仪培训,从衣着到进退、从言辞到方向等等非常的详细,培训大概花费了十个月的时间,效果非常明显,刘邦在感受完了叔孙通的成果之后,感叹了一下:“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就是说,经过了叔孙通的改革,刘邦才感觉到原来做皇上是如此尊贵。
  刘邦这个皇帝也是够惨的了,他戎马一生,真没享过什么福,甚至做了皇帝以后也没享什么福,因为马上就会有各种事情来找他,让他很难安安稳稳的躲在宫中享福。
  日期:2013-10-16 16:55:15
  第三十二章 郡县与诸侯相结合
  之前提过刘邦选择了郡县和诸侯相结合的制度来治理天下,我们先介绍下汉代的郡县制度,钱穆先生认为汉代的地方政府制度非常成熟,远比几百年之后的唐代要好,与之相辅相成的乡举里选制度在同时代也十分领先。
  汉初没有省一级的编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几十个郡,这样一来地方的权力较大。郡守的级别和中央九卿等官员是一样的,都是二千石。一个郡守如果调为九卿算是一个小升迁,如果只是调为非九卿的其他二千石中央官员,只能算平调。
  这样的情况就相当于现在中央各部委的部长和各地方的市长是一个级别。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之间的流动非常方便,人员的调转比较灵活,和后世那些复杂的制度相比,不容易拘泥于古板的形式,可以因时制宜。当然,简单的制度也容易出现不符合规矩的破格操作,这是它的问题。
  随着武帝时期不断的开疆拓土,西汉的版图从最开始的几十个郡慢慢的变成了一百多个,很多边郡和中央之间的往来非常困难,如果每年去长安汇报往往要在路上花费大部分时间,于是出现了州刺史的制度,而且还慢慢变了味。
  最初武帝将天下分为十三个州,如果算上司隶地区,其实应该是十四个,每个州派去一个州刺史去监察各郡郡守的工作。这些刺史每年秋冬去所负责的州,然后年终的时候返回长安来做汇报各郡的情况,直接由御史大夫负责。

  刺史一开始权限是很小的,他们有很明确的六条监察范围,超过这个范围的内容他们不能干预,他们的品秩也只有六百石,和郡守的二千石比差的很远,其实是以下级督查上级。
  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况逐渐由了变化,各州刺史留在行部(就是他们在各州的治所)的时间越来越长,管辖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最后演变到了可以直接指挥郡守处理政务的地步,变成了比郡更高一级的行政长官。
  为了让刺史的权力和品秩相称,成帝时期干脆把刺史升为了二千石,至少和郡守一样,而且把名字也改成了“牧”。
  “州刺史”变成了“州牧”,这一细小的名称变化其实确实是反映了这个官职本质的区别,“刺史“二字还是带有明显的监察的味道的,一般带”史“字的都和监察有关系,而”牧“就不同了,这是明显的“管理”的代名词。在《让子弹飞》里,姜文演的张麻子说自己的原名叫张牧之,葛优扮演的师爷马上就称好,说这是典型的做官的名字,其实就体现在这个“牧”字上。

  刺史制度的变化在一开始是一种进步,形成省一级的单位是当时现实的需要,但时间长了就显出了弊端。皇帝本来是觉得郡太多太远管不过来,想通过刺史一级来加强中央集权,但时间一长,尤其是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州牧的权力太大,反而是削弱了皇权,这也就是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一大原因。
  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在东汉末年这种皇权极弱的情况下,州牧们已经开始自己挑选继承人而不管中央的任命了,徐州牧陶谦就能直接把徐州送给刘备,袁绍死后也可以由儿子直接即位,根本和皇帝没什么关系。
  其实这种本来去地方监察最后却演变成了更高一级的地方官员的事情不是只有这一次,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样的结局在中国历史上多有出现。
  唐代的节度使制度最早也是对于各个州的监察,但随着监察的越来越常态化,最终慢慢变成了各自割据的势力,形成了唐后期藩镇独立的局面。
  清代的省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本应该是一省的布政使,但是由于巡抚和总督这种本来巡察的官员逐渐强化,最后凌驾于布政使之上,变成了真正的“省长”。

  这个问题的弊端比较严重,那就是让地方的层级化过多,升迁困难,中央和地方的流动太少,体制不够灵活。
  在汉代只要做到郡守就可以有很大的机会去流动到中央任高级官员甚至是九卿。可是在清代,如果你从地方做起,勉强混到知府,你的上头还有布政使,布政使上头还有巡抚,巡抚上头还有总督,至于中央六部的尚书侍郎那就是更遥不可及的目标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