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架构看炎汉王朝的龙兴八十年:汉兴八十年》
第48节

作者: 轩辕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以在清代,真正的人才都拥挤到了中央,不愿意留在地方,留在地方的都是一些想捞钱而没有过多政治抱负的人,这才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地方腐败极其严重。
  中央人员冗余,而地方效率低下,会使整个国家的体制不够平衡。
  说回郡县,汉代地方的郡守权力非常大,一是中央放的比较松,二是他本是就是和九卿一样品秩的高官,更何况在地方上他还有中央享受不到的地位,俨然是个土皇帝。州牧在东汉的强势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个现象,但在西汉,郡守还是当之无愧的地方一霸。
  汉代对于郡守的委任和对丞相的委任有些相似,那就是一郡事务,除了动兵打仗,全部可以自己做主,甚至是一些低级官员的任命也能包办。
  另外,郡守每年还能向中央推荐一名人才去出任郎官(文官的预备役),这就是传说中的“举孝廉”。名义上虽然是“举孝廉”,但其实从来就没有用“孝”和“廉”的标准来决断,基本上还是以能力为主。当然,郡守对于自己的推荐人是要负责的,如果推荐人犯了什么事,自己可能会受到牵连;如果推荐人表现的好,自己也能得到相应的赏赐。
  都尉是地方上的武官,掌握有一些部队,但不是每个郡都有的,取决于西汉在全国地方上兵力的安排。都尉也是二千石的大员,和郡守平起平坐,并不受其管辖,这是一个制衡关系,类似中央丞相和太尉的关系:一个人什么都管但不管兵,另一个人什么都不管就只管兵。
  郡一级编制之下就是县,县是汉代的地方基本编制,在秦朝的时候就有,县长官的品秩不固定,在千石和六百石之间浮动,主要取决于县的人口。
  县的大小不同,长官的称呼也不一样,一万户以上的县长官叫县令,一万户一下的县长官叫县长,当时一万户以上的县占总数的60%左右。西汉末年的时候一共有1500多个县,大概是现在全国县的数量2000多个的75%。
  县令在汉代绝对不是小官,他至少是个六百石的品秩,和很多中央的要员是平级的。
  汉朝县之下的编制是乡和亭,这是两个平行的机构,一般乡更像偏重民政的治理,属于文职;而亭更偏重抓捕和缉查,常由那些少壮有力和有军事力量的人来负责。乡长和亭长的关系又像中央的丞相和太尉,郡一级的郡守和都尉了:一个为政,一个为兵。
  另外,亭长还负责一些往来官员的接待工作,大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发迹之前正是这么一个亭长,可以说亭长经常迎来送往的工作是给他丰富了不少见闻的。

  汉代最基层的人民经常是不知道皇帝和中央那些大官是谁的,他们只知道管自己的乡长亭长甚至更低的一些官吏。天高皇帝远,中央那些人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人民最多知道县长就可以了。
  如果刘邦不是通过亭长的位置知道了外面的世界,说不定也就没有后面那么的故事和发展了。
  不要以为乡长和亭长就是西汉最低级的官员了,其实在西汉官方承认的官员(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公务员)中还有更低级的,那就是乡长手下的三老和啬夫,三老一般是乡间德高望重的长者,负责一些乡里之间的教化;而啬夫就是农夫的意思,负责一些乡间的杂务。
  啬夫有两种,一种是有秩啬夫,一种是无秩啬夫。二者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公务员编制”,有秩就是“有品秩”的意思,这也是西汉公务员体系里最低的一级,是一百石。反之,无秩的啬夫就是朝廷不认证的乡里自己聘来做事的了。

  上到丞相下到有秩啬夫,这些人构建起了西汉的政府,形成了汉朝的公务员体系。他们有多少人呢,西汉末年还真做过一次统计,大数是12万左右,还算不少。当时是整个两汉时期人口的顶峰,一共有6000万人,所以公务员的比例大概是0.2%。
  在西汉这种重农抑商的时代,富商大贾没有几个,学术方面的人才也大部分都有官职。所以除了那些靠吃祖宗封荫的诸侯子弟以外,一般人只要在汉代进入了公务员体系,哪怕只是一个百石的有秩啬夫,其实也是非常荣耀的了,这很好的解释了什么叫“学而优则仕”。
  看看我们如今的情况,我没有找到太准确的数据,把事业编制什么的都算上我国一共有4000万左右的公务员,占13亿人口的3%左右,而且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每个行业做的好都比一般的公务员要混得不错,时代早就不一样了。
  虽然不能和现代比,但西汉的公务员比例已经远远高于其他朝代了,朱元璋时期全国公务员的数量只有三万人,当时的人口应该也在5000万左右;到了清朝更为夸张,康乾盛世之时全国人口已经开始过亿,而公务员的人数却逐年变少,逐渐少到了两万以下。
  这很好的理解了明清时期科举的惨烈盛况,那是一个官员极贵的时代。

  日期:2013-10-16 16:55:32
  说完郡县就可以更好的讲诸侯制度了,西汉是一个以郡县制为基础,但参杂了一些诸侯封地在里头的国家,涉及到诸侯的地方都有些特殊。
  汉代诸侯制度的根基是商鞅变法时创立的秦朝的爵位制度,他把人民分成二十级爵位,这些爵位可以通过军功来获得,也可以通过钱来买,其他的功劳一般增爵位的比较少,但是也有,总的来说比较宽松。
  这二十级爵位分别是:爵: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这其中一到五级完全向全民开放买卖,六级之后就好像有些条件了,具体的我也不是非常清楚。大概六级以上就算你进入士大夫阶级了,有很多门槛,比如有市籍的肯定不行,这限制了那些富商们进入士大夫阶级。
  爵位中最高的两级就是我们一般意义说的侯,拿到这个就可以称你为“侯爷”。十九级的关内侯没有具体的封地但是有享食的户数,可以按照户数领取一定的赋税收入,大都不多,在一百户到三百户之间。

  二十级最早叫彻侯,后来为了避汉武帝的讳,改名为了“通侯”或者“列侯”。列侯是有具体封地的,可以享受该地相应户数的一半赋税,但是不参与该地的政务。汉初列侯是不回封地的,大都住在长安,后来文帝要求诸侯归国,即使是有别的地方的官职,也要让自己的太子(爵位的继承人)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不过据我观察,这个诸侯归国的制度好像执行的不是很严格,有很多诸侯还是滞留在了长安。

  诸侯的爵位可以世袭,所以封侯是造福后代的事情。西汉的皇帝经常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去罚掉一些诸侯,所以一般一个爵位也传不了太多代。当然也有长的,传了七代以上的还是有一些,一般超不过十代,因为西汉一共200年,王莽的时候把之前的诸侯都废了。虽然东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一些西汉的诸侯,但毕竟是少数,东汉还有自己的一堆开国功臣要封,没有那么多位置留给原来那些人。

  诸侯封地一般最大也就一个县,西汉封的侯里头超过万户的没有几个,好像也就萧何、卫青、霍去病这几个人。前面我们说了,西汉60%的县都是万户以上的人口,而即使是极少数的“万户侯”也都很难独占一个县,所以县侯就是比较大的了,大多数的侯的封地都只有一个乡或一个亭,我们把这些侯叫乡侯或者亭侯。
  《三国演义》里关羽投降曹操时,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很多人都觉得很霸气,都觉得曹操对关羽太好了,他们这么念这个词:“汉”“寿亭”“侯”,认为是汉朝一个叫“寿亭”地方的侯。
  其实不然!
  我们应该读“汉寿”“亭侯”才对,含义是汉寿这个地方的亭侯,是比一般的县侯要低一级的。

  汉寿这个地方现在还有,已经是一个县了。
  所以说,曹操也并不是对关羽那么的好,规矩还是要讲的,一个敌人的降将,一上来就封个县侯的话,难免会冷落了老臣们的心。
  诸侯的封地不管是县还是乡或者亭,都要统一改名为“国”,相应的县长县令或是乡长亭长也要改名为“相”,另外太后皇后和公主的封地也是如此,她们的封地要统一改名为“邑”,相应长官也要叫“相”。
  这些“相”并不由诸侯任命,也不归诸侯管,一切都和他本应该做的一样,是县令就是县令,是乡长就是乡长,要听命于上级的郡守或者县令,品秩也按照他应该得到的算,完全和一般的官员一样,只不过改个名字而已。当然,诸侯相要负责把诸侯相应户数赋税的一半分给诸侯。
  诸侯王的制度也大体相似,只不过一般诸侯王的地盘会稍微大一些。他们的封地也叫“国”,自己也没有任命官员和参政的权力,一切都得听中央政府的,当然有的王爷会凭借他们自己势力的强大干扰国政,这也是可能的。在汉初,那些享有几十个郡的王爷自然不是什么地方官员可以管的,不过这种情况经过平定七国之乱和推行推恩令之后就没有了,诸侯王彻底沦为了酱油。
  前面讲二十级爵的时候没有王这一级别,确实“王”不是爵位,因为你的功劳再大也不可能封王。刘邦建国的时候立下了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儿子才可以封王且一定封王(没什么大错的话)。
  汉朝的王按照世袭追溯到头一定都是某个皇帝的儿子。(汉初那些特殊的异姓王和刘邦兄弟除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