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第17节

作者: 低首神龙狄飞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6-09 13:15:16
  【更新 第七章 《功高震主》中】
  在这一波滥赏浪潮之中,赵匡胤想必也是受益者,虽然还是个新兵,但别人吃肉自己喝上一口汤还是可以的。不过在当时,他实在是一个太不起眼的小人物,小到郭威甚至不知道自己掌握的兵籍中有这个人的名字,当然更不会有人慧眼识英雄,去提拔他这个寸功未立的新兵蛋子。
  需要指出的是,眼前这个新兵兼小人物,与那些混迹多年的老兵油子相比,却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善于学习。在军队这个鱼龙混杂、环境恶劣的组织里,赵匡胤所看到的和所经历的与其他士兵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但他却从中观察琢磨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在河中围城之战中,他琢磨出了郭威运用兵法的奥妙,在平叛成功之后的滥赏中,他领会到了郭威收买人心的机谋,在日常耳濡目染中,他学习到了郭威驾驭三军将士的艺术。
  这些东西对于很多普通士兵来讲都是一些没价值的东西,是他们从来不会费精神去思考的东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把当兵打仗作为一份工作,我拼命,你给钱,天经地义,公平买卖,领导指向哪里我就打向哪里,至于为什么要这么打,懒得去想,也没必要去想,那些都是统帅将领和领导们要考虑的事情,我就是一个士兵,想那么多干什么?
  无数成功人士的经历都告诉我们,人与人的区别正在于此。成功的人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比别人多想了一些。比如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先生,一日无事坐在树下思考事情,天上突然落下一个熟透了的苹果砸到了自己的脑袋。要是换做别人,碰到这种事无非就是骂上一句真够倒霉之类的话,把那个不长眼的苹果踩碎扔掉,发泄一下情绪就算完事。但是这位天生喜爱思考,闲着没事也要思考(脑子没闲着)的科学家牛顿却对这个苹果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反复勤奋而又执着的琢磨和思考,他终于琢磨出了“苹果落下砸脑袋”这一低概率的偶然意外事件背后隐藏的必然客观规律——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先生的成功还无疑证明了这样一个定律:那就是没有人能随便便便成功,只有付出更多的勤奋和努力,才有可能成功,哪怕只是比别人多想一些。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社会学和政治军事学领域,赵匡胤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别人只是机械地按照上级指令做事的时候,赵匡胤的脑袋却在思考,在琢磨,在理解领会上级领导的意图,然后他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去学习和模仿,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有时候并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它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
  除了天赋,赵匡胤也是足够幸运的。他刚刚站在事业的起跑线上就遇到了影响他一生命运的伟大导师——郭威。当然,所谓导师并不是像现在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一样,亲自授课讲解,亲自指点论文,郭导师绝不会对一个自己还不认识的学生特别垂青。事实上,终其一生,这位叫赵匡胤的学生也没有得到过他的亲自指点,特别器重或者开小灶。这位郭导只不过在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学生们作出了榜样和表率,至于学生们能顾领悟到多少,那就是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了。说到底,这种事情还是要看你的天赋和勤奋程度如何。

  令人欣慰的是,这两样赵匡胤一样都不缺少。正是靠这种天赋和用心,赵匡胤不断学习着、成长着,直到有一天,他将超越同时代所有的杰出人物,包括他曾经的导师和偶像。
  三镇叛乱平定之后,后汉王朝政局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但是隐患并没有完全排除,内部的藩镇暂时老实了,外部的敌人却仍旧虎视眈眈,北方的契丹始终没有停止对中原王朝的骚扰,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会不会再次突然发难,挥师南下,重演一幕当年灭亡后晋的剧本。
  刘承祐可不想再扮演一次当年后晋的石重贵,为了应对这个最为强大的威胁,他祭出了自己最有能力、最值得信任的部将,当然就是枢密使郭威,作为防御武器。
  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2年)四月,郭威被任命为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并且移镇邺都(今河北大名)。所谓移镇,就是你不能继续在京城上班了,必须要到你所镇守治理的地方邺都办公。当然郭威仍然保留着朝廷枢密使的官职,刘承祐授命他仍以枢密使的名义节制河北各州军事,所以同为节度使,郭威这个节度使可不比其他地方节度使,他不算是常驻地方的藩镇,也不是挂着中央虚衔的地方官员,而是中央临时驻守地方的最高级别官员,承担着防御契丹的重任,并且兼任着河北地区边防总司令的职务。

  这个举动似乎有着皇帝借机将郭威排挤出京城的嫌疑,但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这个任命并无不妥之处。
  邺都在今天的河北大名,位于河北省中部,扼契丹南下中原的要道,从邺都向北数百公里便是幽州(今北京),向南数百公里就是黄河,跨过黄河向南再百公里就是汴京(今开封)。在幽州通往汴京的道路上是一望无际、坦荡开阔的华北平原,除了黄河这一天然险阻外,别无阻拦,能够造成障碍的只有人造的城池。
  考虑到契丹骑兵的强大和邺都战略位置的重要,把如此重任交给郭威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论起军事能力,在当时的后汉,郭威如果自认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加之他又身居枢密,执掌兵权,无论在哪一个皇帝和大臣看来,都是一个最为理想的人选。
  日期:2014-06-09 13:33:07
  【更新 第七章 《功高震主》 下】

  赵匡胤自然也跟随着郭威一起到了邺都。镇守地方的日子是比较单调的,契丹似乎也没有大举侵略的意图,戍守的大军每天都在吃饭、睡觉、训练、娱乐单调枯燥的重复节奏中度过。
  在生活工作之余,交几个知心朋友也是顺理成章的,尤其在军队这种清一色的纯爷们环境中,大家整天不分昼夜的朝夕相处,一个锅里吃饭,一个营房睡觉,随便哪个人都有三五个朋友,要是你搞独立,玩自闭,或者老实巴交,沉默寡言,那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挨欺负,这一点在古今中外的军队中大概都是差不多的。
  我们的赵匡胤同志在搞关系、拉帮派、笼络人心方面是极具天赋的,所以在邺都戍守时,他很快就适应了枯燥无味且关系复杂的军队环境,搞起人际关系很是如鱼得水,结交了一帮地位相近、年龄相仿的哥们兼战友们。这些战友和他一样都是最普通的士兵或者最低级的军校,他们能够走在一起,与其说有着共同的理想,不如说是有着相近的地位。
  在赵匡胤这些铁哥们中,有着后来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贇、李继勋、刘光义、张令铎……十年后,这一批地位低微、感情亲密、敢作敢为的年轻人将一起成长壮大,一起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兵变,改变整个历史的进程。
  除了与自己称兄道弟的这帮战友外,赵匡胤还结识了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比自己大6岁,但人家在军中的职务和地位却要比自己高得多。赵匡胤不是一个趋炎附势,以官职高低决定交际对象的人,真正令他敬佩的并不是这个人的职务,而是对方超乎同龄人的成熟气质,既精明强干,又老成持重,既宽容大度,又坚决果断,使得赵匡胤不由自主得产生一种对兄长般的向往和钦佩。

  与此同时,这位大赵匡胤6岁的年轻人对这个还是普通军校的赵匡胤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他们并不是深交的朋友,却已经彼此产生彼此欣赏、惺惺相惜的感觉。顺便提一下,这个大赵匡胤6岁的年轻人,名字叫郭荣,但这并不是他的本名,五年后的某一天,这位郭荣将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并在历史上留下属于他自己的姓名——柴荣。
  当然,无论是十年之后,还是五年之后,这些都是将来的事情,是现在的任何一个人都预测不到的,至少在当时,赵匡胤仍然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军卒,他的生活过的是比较平淡的。事实上,在邺都留守的那段时间,赵匡胤、郭威、柴荣的日子过的都是波澜不惊,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平静。
  然而,就在这一片宁静之下,一个巨大的阴谋正在酝酿,不久之后一场腥风血雨就将骤然而至,打破这短暂的宁静。
  【第七章 《功高震主》完,今晚更新:第八章《皇二代的手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