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第16节

作者: 低首神龙狄飞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6-08 13:19:31
  【更新】第七章 功高震主
  第七章 功高震主
  赵匡胤之所以选择加入郭威的部队,绝不是率性而为。他虽然已经领悟到了“以暴制暴”的理念,并且坚定了投身军旅、参加战争的决心,但是到底投靠哪一方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毕竟这是自己第一份正式工作,也算是个人事业的起步线,必须要谨慎选择。至少,像王彦超那样的老板肯定是不能要的,在这样的人手下当差绝对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可惜的是,眼下这种乱世,算来算去,天底下有理想、有道德、有素质、有水平的“四有”老板实在是凤毛麟角。不过,幸运的是,这些“四有”老板中最有水平、最有潜力、最有前途的老板恰恰就是郭威。
  在离家出走前,赵匡胤就已经对这位郭威大人有所耳闻了。作为后汉高祖刘知远留下来的顾命大臣之一,又掌握全国兵权,郭威是绝对有资格气焰嚣张,飞扬跋扈一把的,这也是那个时代实力武将的通病。但郭威偏偏不同,因为他清楚地知道那些飞扬跋扈的武将们的下场,不是弑君自立,便是身首异处。对于这两种结局,郭威不想选择任何一种,他希望做一名忠肝义胆,事君辅国的忠臣,所以他的行事为人风格也与那些粗莽武夫们大大不同。

  郭威虽是武将出身,却很有一派儒雅风范,特别是成长为国家和部队的高级领导干部之后,更是十分注意自身形象和修养,平时接待宾客时,他衣着宽袍大袖,言谈举止温文儒雅,一点也没有粗莽武夫们的孔武蛮横,很得来客的好感。打战的时候,郭威却不搞儒将那套派头,也不摆领导的架子,绝不会像很多高级干部一样,自己躲在营帐里,摇着扇子,拈着胡须发号施令,而是身着戎装盔甲,与将士们一起冲锋陷阵,甚至直接冲到队伍最前面,作战极其生猛,所谓“临矢石,冒锋刃,必以身先”。

  更为难得的是,郭威还有两个同时代武将不太具备的优点,同时也是一个名将必备的优秀素质,那就是“爱兵如子,赏罚分明”。
  具体的做法是,所部将领士兵,只要作战英勇,在打仗中立了功,不管功劳大小,作为主帅的郭威都必定给予厚赏;有人因战斗受了伤,哪怕是皮肉小伤,郭威也必定亲自前往慰问探望,既有物质奖励,也有精神激励,感动得这些大兵们眼泪汪汪的,下次作战自然更加卖力。
  在这种行事为人风格和管军治军策略下,郭威得到了三军将士的共同爱戴,为他今后的事业成功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正是冲着郭大帅的良好声誉,赵匡胤选择了加入后汉的政府军。其实他对这个建立没几年的后汉政权并无好感,不论谁当政,谁坐上皇帝的宝座,老百姓还是一如既往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一点的改观。

  不过,与之前纯粹愤世嫉俗不同的是,赵匡胤已经领悟到了结束这无边乱世的终极武器——战争,所以他虽然仍然厌恶战争,却不得不选择接受战争,甚至是利用战争,利用战争这个强大的武器去终结战争,利用正义的战争去结束不正义的战争,比如现在的郭威率军去平定以李守贞为首的三镇叛乱,就是这一规则的直接运用。
  赵匡胤前来郭威处投军的时候,郭威大帅的围城战已经进行到了尾声。李守贞苦守孤城近一年,外无救援,内无补充,城内粮草几乎断绝,军民不断因疾病或饥饿死亡,这种非战斗减员带来的心理摧残更甚于战斗伤亡。
  近乎绝望的李守贞接连组织好几次突围,试图寻得一线生机,却都被郭威的围城大军给打回去了,等得就是逼你突围这一天,岂能让你轻易得逞,溜之大吉?
  就在这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一个消息的传来让近乎绝望的李守贞彻底绝望:赵思绾投降了。
  这位赵节度使没有李守贞的野心和实力,更没有李守贞的决心和毅力,第一个撑不住,背叛了造反联盟。消息传来,李守贞万念俱灰,一直勉强维持的心理防线和城池防线均告彻底崩溃,而郭威也敏感的感受到了李守贞的心理变化,他抓住这个时机,下令立即全力攻城。

  等了好几个月,憋足了劲的后汉将士终于等到了这个发泄的机会,大家卯足了劲一阵猛攻之后,城池易主,造反头子李守贞也携其妻子全家自焚而死。
  这位造反顽固派头子,五代时期的风云人物,历经五代政权更迭王朝兴衰,见惯你争我夺的权力游戏,亲历交错上演的忠诚与反叛故事,终于死在了战争与叛乱这个主旋律之中,也算是死得其所了。不久之后,凤翔节度使王景崇也被剿灭,三镇叛乱就此平定。
  日期:2014-06-08 20:42:09
  【更新 第七章 功高震主 下】
  郭威亲率大军历时一年多,以最小的代价平定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稳定了建立才一年多的后汉政权局势,让年轻的皇帝大为欣喜。事后论功行赏,郭威自然居功至伟,刘承祐在枢密使、同平章事之外又加给他检校太师兼侍中的官爵,这可算是最顶级的官爵了,再往上加就只能封王了,顺便还赐给郭威一条玉带,以示恩宠。

  可贵的是,劳苦功高的郭威却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的自鸣得意,大功独揽,而是谦虚地向皇帝表示,破贼平叛成功不是我郭威一个人的功劳,当朝将相比如杨邠、史弘肇等等顾命大臣们内安朝廷,外抚百姓,馈运粮饷,支援前线,给平叛行动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他们对平定叛乱都有大功,都应该大大封赏,我郭威怎么可以一个人独自承受如此功劳呢?
  在郭威的一再建议下,刘承祐大手一挥,把一批高官大臣全都召来,全都赐给玉带,人手一条,不用争不用抢,这些总算够意思了吧?
  没想到,郭威对这一做法还是不够满意,他又提出来,其实不光是朝廷重臣,其他大臣作为朝廷命官也都出了力,他们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力挺朝廷平叛,对于平叛胜利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倘若没有他们的呐喊助威,大力声援,这平叛战争或许会困难得多。
  刘承祐的心情显然十分愉快,对郭威的建议,他不假思索的答应了,不就是庆功打赏吗?小事一桩。于是,在郭威的再三建议下,刘承祐又给窦贞固、苏逢吉等一批非郭威亲信的朝廷官员都加了官、晋了爵。管你有功没功,反正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官大家一起做,不管对平叛有功没功,哪怕只是呆在朝廷中为平叛遥遥助威呐喊的,或者在精神层面上支持朝廷平叛的,也一律封赏,绝不吝啬。

  但是,事情还不算完,郭威大人似乎是替别人索取封赏上了瘾,他又提出来皇帝宗室、天下藩镇甚至州县官员都为平叛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皇帝你就好人做到底,赏赐赏到家,干脆让大家人人有份,以示皇恩浩荡,沐泽百官。
  刘承祐想了想,反正国库的钱没有了不够用了还可以再想办法,而且花的也不是自己的钱,是国家的钱,赏就赏吧!于是,赏赐范围再次扩大化,上至皇室重臣,下至州县官员,众皆受赐,人人有份,大家都在这场平叛战争换来的蛋糕中分上了一杯羹,什么原则、什么范围、什么级别全都不重要,赏就赏吧,一个都不要漏下!在这种纵容做法的鼓励下,史书记载“众皆受赐,滥赏遍及天下”。

  那么在这场大规模的“滥赏运动”中,究竟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答案是毫无疑问的,不是刘承祐,而是郭威。
  大家都知道,赏赐虽然是刘承祐这个皇帝给出钱拨款的,但提出赏赐建议的却是郭威,平定三镇叛乱的主帅也是郭威,大家的感激敬佩之情自然是要留给郭威大好人的。
  就这样,郭威十分聪明地不掏一分一毫,就做了一次免费的全国公益广告大宣传,既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声誉,又收买了不少人心,实在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而年轻的老板刘承祐则因为经验不足,结结实实地给郭威这个手下当了回独家赞助商,也就是传说中的冤大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