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59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建文元年夏天,朝廷仓促拼凑了13万大军,号称30万,以耿炳文挂平虏大将军印,率师北伐。用兵详情不细表,只说官军进到河北(黄河以北,非今冀省),在军随征的驸马耿璿建议集中兵力,直捣北平,不给实力较弱的燕王以喘息之机。可耿老将军却犹豫迟缓,大军滞于滹沱河南北两岸,且分驻于真定、河间、鄚州、雄县等地,给了敌人以可趁之机。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燕军乘月骤然来袭,官兵大败,耿炳文战死于真定,朝廷兵锋锐气由此大挫。

  耿炳文在真定战死后,官军虽然损失较大,但实力犹存,燕军仍然无法改变蹙守北平一隅的被动局面。建文帝接到耿炳文的败讯后,才对战局发生忧虑,但用谁来代替耿炳文,建文帝却犯难了,朝廷所缺的不是兵,而是统兵之将啊。可托付者不仅需要较高的军事才能与威望,还要得到朝廷在政治上的绝对信任——毕竟对手是燕王,他在京城百官中也有着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
  对于新的主帅人选,齐泰和黄子澄异口同声地推荐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是李文忠之子,李文忠与朱棣是表兄弟,论起辈来,李景隆要喊朱棣一声四表叔。李文忠虽是朱元璋的外甥,但他比舅舅只小11岁,比表弟朱棣则要年长21岁。李景隆生年不详,他的年纪应与朱棣相仿。两人都是洪武后期的重要人物,但朱棣作为“塞王”,自洪武十三年就藩,立国几20年,多次统军出塞,拥有丰富的治国和统军经验。而李景隆的公爵是袭来的,不是靠军功自己挣来的,他在洪武十九年袭爵,此后多次奉旨出京操练军马,并且在建文帝即位之初,率军突袭周王,立下削藩的首功。可是就凭这点用兵的经历,与燕王比起来,不啻小儿科实习医生遇上了医学科学院院士。但李景隆自有其优长之处,他高高的个子,眉疏目秀,顾盼伟然,很有威仪;又是名将之后,平日里颇好谈兵,无论是展卷论战,还是撒豆成兵,都是滔滔不绝,很能唬人——不是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吗?除非他自己暴露,一般人们都相信,将门必出虎子,这是古代朴素的遗传学。可惜赵括的教训,就没人记得。

  李景隆磨剑未试,朝廷就轻率地请他出来掌帅旗。请看官试想,以侄伐叔,以新进伐老成,仿佛以下攻上,以卑临尊,起手即觉不顺,成功还不等于碰运气吗?难怪朱棣一听用李景隆为大将军,将兵50万北伐,不仅不惧,反而笑道:“李九江(九江为李景隆小字)就是个纨绔少年,好对付!”于是他不顾飓风来袭,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叮嘱他不要出战,自己则亲率精锐,直出关外的大宁,决定先解决威胁其背的大宁都司,再转过头来对付李景隆的大军。朱棣真没把李景隆和他的半百万大军放在眼里。

  李景隆听说燕王北出,以为北平空虚,正是“击其虚”的大好机会,遂驱兵进围,把北平城团团箍了一个滴水不漏。然而这么好的机会,他竟然没能抓住,北平久攻不下,形成旷日持久之势。待朱棣略取大宁,挟持大批漠北铁骑转回来,内外夹击,遂大破官军,李大将军丢盔弃甲,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山东德州。

  在李景隆出征离开京师之时,建文帝亲自为他配上大将军印信,赐给他通天犀带,并为他的战车推轮,在他登船之前,又在江浒之上设宴,为他践行,赐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即军中进止可以自专,不必请示朝廷,诛杀大将,也是如此)。当他初战大败之后,军势顿衰,从此被朱棣牵着牛鼻子走,再无建树。建文帝还听信了他的牢骚,以为他权柄太轻,诸将不听调遣,是以用兵不顺。《明史》说“景隆贵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诸宿将多怏怏不为用”,李景隆人笨怪刀钝,自己不争气,却怪麾下大将们不听话。建文帝便授予他“专征伐”的大权,特遣太监赍捧玺书,赐其黄钺弓矢——这是好古的建文帝从古书上学来,并造着古书上的记载打造的这一套家伙事儿,相当于赋予李景隆代天子亲征的大权,他要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哪个不听话,你随便杀,朝廷都不管,随你来——这下,你还打不赢,看你还有何话说?

  日期:2013-08-15 08:43:50
  不想老天作怪,当钦差太监坐船渡江时,突然起了一阵怪风,将船吹翻,玺书钺矢尽没于江,只有太监如水鬼一般从水里爬出来,湿哒哒爬回去报告。朝廷上下都觉得这是很不好的征兆,但无人敢言,建文帝也只好故作镇静,令人重新打造黄钺弓矢,另差人送到前方。
  著名的纸上名将李景隆不甘心失败,他决心报仇,建文二年四月,他调集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等军,于德州誓师,再次向北平进军。双方在白沟河大战,此战甚为惨烈,结果李景隆还是不支,新凑起来的60万大军一时皆崩。昔日沉于水的玺书斧钺,今乃沉于陆——朝廷至此才看到“天下陆沉”的可怕前景。
  这一仗,官军死伤数十万,从此遂不支,再也无力组织大兵团作战;而朝廷与燕军的攻防态度,也自此易手,朝廷由攻转入防御,而燕军则频频南侵,常常饮马淮上,兵锋势不可挡。
  朝廷通过惨痛的教训,才知道起用李景隆是多么严重的错误,只好把逃到济南的李景隆召回京师。黄子澄因为荐错了人,又羞又愤,见李景隆回京后,犹然觍颜高踞朝班之首,他气不过,就在上朝时,从班中疾步走出,愤然纠弹败军之将李景隆,请皇上下旨,就朝班之中将其擒拿,诛之以谢天下。后来,在燕军渡江,京城危如累卵之时,建文帝彷徨无计,方孝孺再请诛杀李景隆。建文帝念他是朝廷“肺腑之亲”,都没有同意。

  对如此偾事败车的大将,既不杀其身,又不削其爵,建文朝廷何以行威令于天下?
  李景隆兵败后,朝廷更是无人可用了,平燕战争后期兴起的一批将领,如盛庸、平安、何福、吴杰、房昭等,都是洪武晚年才得到拔擢重用的裨将,资历均较浅,尽管他们在内战中因军功而在官阶上获得快速提升——如盛庸因多次战败燕军,受封为历城侯——他们的弱点也是明显的:威望不够,缺乏指挥大军作战的经验。朝廷没有一位能够统领全局、众望所归的主帅,各军之间往往独立作战,缺乏有效的配合,经常被燕军各个击破,使有利的全局,无法转化为战场上的胜利果实。

  日期:2013-08-15 09:18:37
  当李景隆数十万大军来攻时,朱棣没有龟缩在北平城里,做鱼死网破之争,而是趁巨网未合拢之前,率精骑直出永平,先击退围城的辽东官军,然后径趋关外的大宁都司。
  镇守大宁的是十七弟宁王朱权。
  当朱棣起兵之时,北平都司周围的诸王,是他最大的威胁。然而朱棣仿佛有天助,封地在太原的晋王朱棡,在建文帝即位前几个月突然死去,由世子济熺继位。新晋王年纪尚轻,根本不在燕王眼中。看官试想,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处死宋国公冯胜,此举谁是受益者?冯胜是晋王济熺的岳父,假如这位杰出的将领此时不死,即便不用他为征燕主帅,就是令他统领山西都司兵马,虎视北平,朱棣侧翼不安,岂敢放匹马南下?冯胜、朱棡先死,在此时开始显出其后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