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60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时在从宣府、大同、开平、北平到辽东一线,除了燕王,还有多位“塞王”,他们是封在大同的代王(皇第十三子),广宁的辽王(第十五子),大宁的宁王(第十七子),以及宣府的谷王(第十九子)。其中代王已被废为庶民,看押于大同。辽、宁、谷诸王,都是燕王的弱弟,在洪武末年就藩,手握重兵。当因削藩引发的内战爆发后,朝廷不敢信任他们,下诏令诸王回京。
  由于朝廷颟顸削藩,不讲究策略,使得这些藩王在平燕战争中不能替朝廷出力,发挥牵掣燕军的重要作用。如辽王朱植,颇习于军旅,且与四哥不甚相合。朱棣入京后,嫌其“贰于己”,尽削其护卫。这本是可资朝廷之用的力量,然而朝廷并不了解这些,也不懂得如何加以利用,只是轻率地将其撤回。辽王、谷王奉诏后立即弃国,逃回南京,手下之兵,顿时成为一盘散沙。
  朱棣担心的只有宁王朱权。大宁都司在喜峰口外,是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辽王封地),西接宣府(谷王封地),号称巨镇。宁王部下,带甲8万,革车6千,所属朵颜三卫(蒙古族)骑兵皆骁勇善战。宁王多次会同诸王出塞,以善谋著称。然而,善谋者,其心不易测。辽、谷二王离开封地归朝后,就是这位脑筋灵活、会写书、能修道的宁王不至,建文帝很担心宁、燕二王合流,使人流星雨一般去召他,他都不来,无奈,只好下诏削去宁王三护卫,以示薄惩——朝廷知道宁王此时是奇货可居,不敢把他整得太凶,否则等于把他往燕王那边推。

  朱棣也清楚得很,宁王既不奉朝廷之诏,对自己的示好也不作任何答复,明摆着是想拥兵自重,坐观形势之变,以谋取个人的最大利益。宁王有了这种动机,就给了朱棣可趁之机。朱棣决心先收服宁王,改变腹背受敌的不利态势,顺便夺取关外边骑助战,然而再转回身来对付李景隆的大军。

  朱棣决心已定,迅速击退围攻永平的江阴侯吴高,随即自刘家口出关,间道直驱大宁。这时已进入九月,天气渐寒,宁王未料到四哥突然出现在城下,大吃一惊。虽事出仓促,亦不得不防。他集兵出城相迎,在马上问:“四哥此来何意?”朱棣捏着哭音,一副苦相,自称是穷蹙来向弟弟求救的,一定要进城面谈。宁王疑心四哥部众甚多,朱棣答应单骑入城,宁王一时抹不开脸,只好答应。两兄弟联辔进城,在厅中入座,燕王执宁王之手大哭,说自己不得已起兵,求宁王代为草表谢罪。

  朱棣故意示弱,令精明的宁王上了当。以后数日,燕王都装着一副不知所出、百无聊赖的可怜相,博取宁王的同情,放松他的警惕,私下里却在城外伏下锐卒,部下偷偷入城,暗地里与朵颜三卫酋长及宁王部下联络,进行交易和收买(其中就包括请朵颜助兵,作为交换,朱棣将三卫之地割让给他们),宁王却恍然不知。
  几天后,朱棣请辞,说要回北平,宁王亲自送到郊外。燕王又是擦鼻涕,又是擦眼泪,诱得宁王送了一程又一程,渐渐离城远了,突然间伏兵骤起,将宁王挟为人质,裹于众中南行。因为事变太突然,宁王部下只进行了微弱的抵抗,旋即为燕军制服。朱棣遂集大宁之众,以及宁府宫人,一起由松亭关入关,大宁成为一座空城。
  可怜多智善谋的宁王,本想坐观鹬蚌相争,收渔人之利,却不小心,着了比他更为老辣的燕王的道,从此成为半个囚徒。朱棣发挥他长于文字的特长,凡军中檄文,多请宁王代笔。这枪手的差使,宁王不想干也不行。朱棣还耍他,向他保证,说事成之后,天下中分,一人一半。宁王不敢客气,只好付之于浩叹。待朱棣登基后,不求中分天下,只求改封南土善地(他的封地大宁已失,没法再回去了)。他想,现在还想什么呢?唯求过半身富贵日子吧。他看中的地方是苏州,请四哥把吴中之地封给他。可朱棣不答应。他退而求其次,再请封杭州,四哥还是不答应,这次列出建宁、重庆、荆州、东昌4个地方任他选,而这些地方,朱权又不愿意去。在南京住了一年,天天听他四哥杀人,日日受那受难者哀声的煎熬,第二年他答应去江西南昌,从此在赣江边上修道习曲,了此一生。

  宁王部下锐卒,都为朱棣所用,特别是骁悍的朵颜三卫骑兵,成为朱棣打天下的重要资本。但三卫夷人不是平白替朱棣流血的,他们达成秘密交易,按今天的话讲,就是“密约”,朱棣许诺,待天下大定,将大宁都司内迁,其故地留给三卫牧放。朱棣对阶下囚宁王不守约,对朵颜三卫却很守约,他即位后,即将大宁都司迁到今河北保定一带,虽然都司的名义不灭,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尽捐于人了。

  这项密约造成了深远而严重的战略影响,因为大宁地位特殊,它居于辽东与宣(府)大(同)之间,联络东西两边,大宁一失,辽东、宣大、开平一线失去呼应,整个防线就崩断了,再也守不住了,被迫后移。而北平(北京)失去屏障,由内地变为边地,当迁都之后,乃形成“天子守边”的形势,蒙古铁骑经常突入京畿,直接威胁京师的安全。此乃后话,当朱棣一心求生之际,他哪里管得这些?能卖的当然舍得卖,反正也不是自家的。

  且说宁王轻易受了燕王蒙骗,被其辖制南下,所部人马也被收编。自此,辽东、山西、北平都司一线,群龙无首,没有一个能倡率团结众军的核心人物,这些地方的都督、都指挥等边将,毕竟是臣子,不同于燕王是亲藩,地位远不相逮,有些人还曾受过朱棣辖制,对其自然存有几分忌惮心理。所以自战事开展以来,虽然在形势上,这三地在北平背后,对其形成包围钳制之势,兵力上也占优势,但始终形不成合力,构成实际的威胁,却常常被燕军各个击破。

  燕军在连续击破朝廷大军之后,转而进入反攻,双方在淮北展开持续的拉力战。
  日期:2013-08-24 18:43:41

  第二章 骨肉之变
  三 北边起风尘
  47
  就在征燕之役军势不振,用兵难以为继的窘境下,本该“正大”的朝廷,却由一“光明”的夫子,想出一龌蹉之毒计,试图离间“燕庶人”父子。本书并不细讲靖难之役,然因此计之生,与未来永乐、宣德二朝皇嗣之争有着莫大的干系,涉及宫闱复杂的人事关系,所以有必要预做一介绍。

  事情是这样的,燕王朱棣有4个儿子,其中长子高炽、次子高煦、三子高燧,皆为徐妃所出的嫡子;还有一个幼子高爔,母氏不详,也没有受封,应该是夭折了,不然,4龙争嗣,故事写起来会更好看。
  在朱棣的几个儿子中,以次子高煦最为勇悍,据说他“身长七尺,力挽千钧”,尤为奇特的是,在他两肋之下,生有“龙鳞”数片。龙鳞是个啥玩意,它与蛇鳞、鱼鳞有何区别?我想谁也说不清白,反正献谀吹捧时便是龙鳞,贬低呵斥时便为鱼鳞,换而言之,胜者为王便为龙鳞片片,败者为寇便化作鱼腥点点,甚至是疥疮烂癣了。还有一点,假如高煦他爸爸不反,高煦终身只为一郡王,不是大兴王,便是海淀王,他即便长着一背的龙鳞,他也不敢轻易示人:你本为鱼虫,却生着龙鳞,幻想化龙,不是千年的妖精是什么!然而,一旦朱高煦做起“飞龙在天”的大梦,他辄惟恐人不知他有龙鳞异相。当靖难兵起后,朱高煦因为勇悍敢战,便追随其父在军,时常破阵野战。我没有验过他的正身,不知他有没有受过伤,想来他会有一个习惯,经常解开战袍,亮他的伤疤,顺便请众人更近一步,好好赏鉴一下他的龙鳞。众人怒目望去,见他肋下肉骨棱棱,仿佛老天爷打下的印鉴,一定大为诧异:此莫非异数?三王爷莫非天降的民人之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