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52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三吾所答,正是燕王“皇帝梦”的最大苦恼,太子虽死,他上面还有二哥、三哥呢,况且皇孙已非童稚,而是10余岁的风华少年了。
  太祖也为此难煞,只好“默然”,但实录随之追写道:“是夜,焚香祝于天曰:‘后嗣相承,国祚延永,惟听于天耳。’遂立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在决大事时的焚香一祷,令人印象深刻。前文讲他病重时,也曾祷告于天,说了类似的话。这些情节实际上在暗示:太祖皇帝立允炆为嗣,实出于无可奈何,只好取听天由命的一种态度;相信法力无边的老天爷一定会做出最佳安排,将圣神的老四燕王送上宝位。
  朱元璋一边花6年的时间用心栽培聪明仁德的皇孙,一边却在心里隐伏一个至愿,并不断祷告上天,请老天爷帮忙除掉皇孙,让他最喜欢的燕王即位,这不是很搞笑么!

  日期:2013-08-11 10:17:51
  第二章 骨肉之变
  三 北边起风尘
  42
  今人著书,说起“明成祖”(朱棣起初的庙号是太宗,到嘉靖时,才改称成祖),对其“雄才大略”总是赞不绝口,说这位“成祖文皇帝”最肖乃父,其实是着了《明实录》的道。
  记述太祖皇帝如何打天下以及治国时期主要政事的史书是《明太祖实录》,这本书历经三修:初修于建文朝,永乐篡夺之初,下令重修,然后于永乐九年再次修订,如今的流传本就是这一稿,而前两个本子已经焚毁失传了。
  第三修的“实录”,当然就不够“实”了。学者认为,朱棣两次修改实录,主要就是改动与“靖难”(燕王与朝廷的军事对抗,他自称为“靖难之役”,所谓难者,朱家之难也;朝廷一方则称此役为“平燕”)有关的史事。如果我们能看到建文朝的实录,那里面的“燕庶人”朱棣,一定是个骄恣狂悖之徒,罪行昭彰,屡遭太祖皇帝训责,最后终抵于失败。然而不幸的是,皇皇天子最后成了一个“loser”(失败者),那么历史就要掉个个儿,翻转过来重写了。

  于是在今日所见的实录里,悖逆的庶人朱棣,一变而为英武无比、生有祥瑞之兆的神人了。
  《明太祖实录》本是记他老子朱元璋的史书,里面也常塞进老四的私货,如实录记朱棣初生时,有“云龙之祥”,马皇后“甚异之”。马皇后曾经做过一个梦,梦中回到开基创业的时代,一天带着孩子们,在原野中猝然遇到盗贼,都带着红巾,呼啦啦一下子就围上来(当时反元武装都着红巾、红袄,故称红军。实录在这里把戴红巾者蔑称为寇贼,而事实是,朱元璋当时也是红巾军中的一支,只是后来发达了,对过去做“贼”的事不肯承认了)。

  马皇后在梦中大恐,众孩儿吓得哇哇乱叫,只有老四朱棣不惊不慌,牵过坐骑,扶母亲上马,自己跃马相从。这小子已经很不简单了,尤其怪异的是,马后梦中之贼一见到朱棣,皆“辟易遁去”,竟然逃得一干二净,马皇后这才带着孩子们从容回还——然后就醒了。
  尽管这全是一番梦呓,然而从此马皇后乃“独钟爱于今上(朱棣)焉”。朱棣就是命好,在别人梦里都能捡到便宜。
  以上是实录的记载,清人毛奇龄《彤史拾遗录》又有补充,在“独钟爱之”之后,说到:马皇后对自己做的梦,从不对人言,只是从此心里只爱老四朱棣一人。等到朱元璋腻烦太子“柔弱”,发牢骚说:“此子非继体之人也”,她才适时地道出这个异梦,仍戒老公“勿泄”天机——“而其后卒有靖难之事”。显然毛奇龄认为,靖难之役是上天注定的。原来四王子出类拔萃,得天命之符,是早在他妈妈的梦里就有了征兆的!这能不能怪老天爷偏心呢?

  朱棣初生时,《太祖实录》说有“云龙之祥”,而《太宗实录》是这样记的:
  “上初生,五色满室,照映宫阙,经日不散。太祖高皇帝、高皇后心异之,独钟爱焉。”
  两本实录,一个说“云龙之祥”,一个说“五色满室”,虽然都是大贵人的祥瑞之兆,但毕竟不同,在后修的《太宗实录》里,那条“云龙”不知跑哪里去呢,代之以异常老套的“五色满室”。若诸位不信,请去读明清小说,这是写贵人出生的常见格套,就像描摹美女一定要说她如花似玉一般。
  《太宗实录》说朱棣这位“五彩祥童”一出生,他爸爸妈妈就偏了心,《太祖实录》却说是马皇后做梦后才偏心的,然后又拿梦来游说夫君,两人才都偏了心。

  是否诸王之中,只有燕王一人赳赳出众,余皆萎靡不振,不堪造就?是否诸王皆败德有过,唯有燕王一身绝无皇子的娇戾之气?说实话,自“文皇帝”经官史洗礼重生后,已经找不到相关的史料来做参证了。
  前文讲到,在重要史料《太祖皇帝钦录》和《御制纪非录》里,记录了朱元璋亲自揭露的诸王们为非作歹的种种过失,却几乎没有关于燕王的任何记事。这要么是燕王在洪武朝较为谨慎,没有明显的失德行为;要么是他即位后,两书的辑录者出于忌讳,将凡关涉“今上”的不好内容都删除抹去了。问题是:据朱棣在《奉天靖难记》中的自述,太子、晋王、蓝玉等人都进过他的谗,三哥晋王甚至还派人到北平,专门刺察、收集他不法的证据,显然还是有许多对燕王不利的小道消息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但他为何不置一词?朱元璋对儿子们的关注,并非是“管大放小”,像秦王夜宿城楼、园子里建假山,晋王写信议论人物,齐王拔刀砍鸟这样的小事,都惹得朱元璋大惊小怪,大做文章,难道燕王竟一点这样的过失都没犯过?我怀疑,相关史料被刷洗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太祖皇帝钦录》中有一条史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和关注,那是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二日的一条记事,文如下:
  “说与晋王知道,教(都指挥等官)陈用、张杰、庄德预先选下好人好马隄备,临阵时领着在燕王右手里行。”

  文中的晋王是晋恭王朱棡之子,第二代晋王朱济熺,他爸爸2个月前已经去世了。陈用等人,是都督等武官,当时在山西,受晋王节制。
  学者多认为这是朱元璋在临终前为防止朱棣生异心而做的一种军事安排,令晋王济熺布置兵马,在北平的西侧牵制燕王。
  我认为,这是史料的过度解读。事实是,朱元璋既没有在临终前一个劲地念叨“第四子来未”,也没有在临升仙时担心第四子会起兵夺嫡,而做出这样不可思议的措置。事情的真相不过是当年四月,朱元璋调辽东、北平、山西诸路兵马,备御当年秋天蒙古可能的入侵,而按照洪武末以来的惯例,封地在北边的燕、代、辽、宁、谷诸塞王,都要率军出征,分别充任正副统帅,节制总兵以下将领及都司卫所兵马。这条记事(它实际上是一种私信性质的敕书)不过是令晋王济熺调陈、张、庄等部兵马在西边(右手)策应,与各边呼应联动,形成长尾蛇势。

  假如朱元璋深悉燕王有叛逆的行迹,他要做的应是速召燕王回京,加以训诫,而不是采取兵戎相见这种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形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