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53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朱元璋去世前,他已经把多数儿子封到各地为王——这是他精心下的一盘棋,与管民的郡县和管军的卫所并存的分封制度基本成型。

  各地藩国虽然不裂土临民,但王爷们体尊位高,节制文武,拥领重兵,据天下要地,形成盘根错节的强大势力。将来老皇帝死去,在新天子的治下,他们能否服从朝廷的约束?如果朝廷弹压稍严,是否会引发像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那样的大祸?谁的心里都没有底。
  皇太孙朱允炆作为皇朝未来的继承人,他是怎么想的呢?
  日期:2013-08-11 10:18:16
  《太宗实录》说皇太孙早已生出削藩之心。他还未即位,已深忧皇叔们倚仗“尊属”,将来不服他的约束。一天他坐在东角门,和心腹太常卿黄子澄等人谈话,遽然说道:“我非先生辈,安得至此!然皇祖万岁后,我新立,诸王尊属,各拥重兵,何以制之?”
  这是要讨论将来的宗藩政策了,在皇祖尚在世时,这是异常敏感的话题。黄子澄却轻飘飘地说:“此不难处置。”

  皇太孙道:“请言之。”
  “诸王虽有护卫之兵,仅足自守,朝廷军卫犬牙相制,若有事,以天下之众临之,其能当乎?”黄子澄说的很有道理,在过去的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藩王在一个朝代的极盛时期造反成功的先例。藩王实力纵强,他所守也不过是一隅之地,朝廷以天下之兵临之,不是如泰山压卵石吗?“汉七国,非不强大,而卒底灭亡者,盖以大制小,以强制弱,势必不支。”黄子澄以古拟今,信心十足。
  皇太孙听了,亦喜道:“兹事终仗先生矣。”
  这是《太宗实录》的记载,为许多书所转引,视之为信史。
  然而诸位明鉴!文中皇太孙一开口,便知这段对白定属伪造。

  皇太孙说“我非先生辈,安得至此”,换成白话文,就是:“我若不是先生们,哪里坐得上储君之位!”好像他自觉做储君,名不正言不顺,是捡了老大便宜;它对应的正是永乐朝官方的“历史解释”:太祖的本意在燕王,却被一帮奸臣从中阻挠,坏了好事。实录在这里借已死去的朱允炆之口,自证他得国之侥幸。
  东角门是紫禁城前朝正门奉天门(即午门内广场正对的那座大门,是御门听政之所)东偏的小门,是出入内廷的主要孔道,并非隐秘、可以密谈的好去处。那时朱元璋还没死,皇太孙就开始公然讨论改变其主要政策,并打定主意,一旦诸叔反抗,即用兵剿灭,难道就没有一点忌讳?朱允炆坐上储君之位,那么多人(如燕王)心存不满,一定密布眼线,随时伺察太孙的不是,他即使要与黄子澄议一议,也一定不会让人随便听去。况且黄子澄作为朝廷大臣,岂敢公然与储君交接,私议政事?且所议的还是朱元璋最为忌讳的“离间亲亲”,他不想活啦!按祖训里的规定,这是要族诛的咧!

  所以,这番对白,应纯属编造,意在揭露朱允炆违背祖制,其削藩之心,由来已久。建文帝哪里想得到,他生前被四叔夺了皇位,死后还要被四叔的子孙绑架,说出许多违心的话。这些话还不少呢,请见下文。
  日期:2013-08-11 10:22:49
  至于所谈论的内容,固属老生常谈,因为明摆着的,在建文帝即位后,他以“天下全盛之势”,以临诸藩,即便诸藩联合起来造反,就像历史上的七国之乱一样,迟早也会被剿灭的。建文帝、黄子澄等人作为读过许多书的白面书生,对此信心尤足。
  建文帝的父亲懿文太子在世时,东宫是诸王们的长兄,而现在诸王却是东宫的叔辈。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九年重新拟定了诸王见东宫仪制,规定诸王来朝,先朝见于外廷,与东宫行君臣之礼,然后相见于内殿,行家人之礼。固然皇储地位尊显,但朱元璋同时强调诸王们的“尊属”(即辈分之尊),让允炆向诸王们行叔侄之礼。这表明,到朱元璋的晚年,他对自己大力推进的分封制度,依然充满信心和期待,没有丝毫的怀疑。

  朱允炆被迫低头,心中实不服,但他不敢向祖父说起他心中的隐忧,更不敢公然表示反对意见。一切,都待他即位后再说吧!
  日期:2013-08-12 15:02:25
  第二章 骨肉之变
  三 北边起风尘
  43
  上文讲到,《太宗实录》凭想象编写了一段建文帝与黄子澄的东角门密议。它为什么可信,成为无人质疑的信史?乃因建文君臣所议的道理甚是浅显,一般人都看得明白:如果新朝雷厉风行地推行新政,改变太祖的宗藩政策,裁抑亲王的权力,将是“削藩(解决尾大不掉之藩镇)——藩乱(或不乱)——平藩(解决利权太重的宗藩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其间可能出现波折,但天下一统、皇朝坚如磐石的结局不会变。

  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天下大势运行的规律,不管燕王朱棣有没有在王冠之上再加戴一顶白帽子的野心,这个道理他不可能不明白的——造反,未可轻言也!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迅速组织亲信大臣撰写太祖遗诏,其中最主要的内容,都是针对诸王的:
  第一,诸王不必来京,各自在国中哭临;

  第二,“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惟护卫官军听王”。
  洪武中,诸王权势极重,无论是封国周边的朝廷守臣,或公差路过的文武大吏,都必须朝见亲王,行君臣大礼;诸王不仅专制国中,还干预地方用人及政务;即便是朝廷调兵遣将,需要征发诸路兵马,也须关白亲王,并用诸王为统帅。而根据遗诏,诸王从此只能节制本府所辖三护卫兵马,地方文武官吏不准再听王府“令旨”行事了。
  朱允炆还未正式登基,已亟不可待地借先帝遗诏削夺诸王大权,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新天子不久还将有更为重大、更为激烈的动作。朝廷内外众多的投机客觑准了这个飞黄腾达的机会,开始霍霍磨牙,准备狼噬那些尊贵的王爷们了。果不其然,很快就有人纷纷出首,告发诸王煽动谋乱的逆迹。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五皇叔周王朱橚第一个倒了霉。
  周王是朱元璋很疼爱的一个孩子,他的封地不在寒苦的北方,而在较为富庶的大城开封。与沿边手握雄兵的塞王相比,周王开国于中原腹地,是最没可能造反的王子之一。然而朝廷很快接到周王有“异谋”的告密材料,而且这份揭发材料来自朱橚的次子汝南王朱有勋。以子告父,孰谓不信?朝廷如获至宝,当即作成定案,遂祭出削藩的第一只鸡。

  建文帝首先向周王下手,可能是偶然的(汝南王告变),也可能是精心挑选的结果。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间,朱元璋刚刚敛葬,户部侍郎卓敬就上密疏,请裁抑宗藩——这才真叫人走茶凉,朱元璋升天了,他那一套马上不灵,大家伙都围着新的核心转去了。
  建文帝并没有公开表态,采取了“不报”,即不做任何答复的方式加以冷处理,而密地里却与“同参国政”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紧锣密鼓地商议削藩大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