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50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一,“初,懿文太子所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尝督过之,退辄有怨言”。
  “失道”之事,大概仍属细故,《靖难记》没有掰扯列出来。然而太子在遭到太祖多次批评乃至惩罚后,不仅没有悔改之意,反而在背后说一些怨气话。
  下面的指控就升级了:
  其二,太子“常于宫中行诅咒,忽有声震响,灯烛尽灭,略无所惧”。

  原来太子不仅发牢骚,还在宫中暗行魇压诅咒之术,竟想咒死父皇。但人可欺,天不可欺,太子正攥了个穿皇袍的木偶,拿针狠狠地扎,突然间一声巨响,殿内灯烛全灭,这是老天爷给逆子的警告!然而,太子不畏鬼神,他拿起针来,毫不犹豫地向爸爸朱元璋的七寸处扎去……
  乖乖厉害!这不等于说,本朝太子爷就是汉武帝戾太子复生转世吗?
  还有一条,其三:太子不单红口白牙地画符诅咒,他还以“东宫执兵卫”的名义,擅自征募了勇士三千多人,成为太子的私人武装。
  东宫要这么多兵卫干什么呢?自然是用来造反的——这是言下之意。
  原来,朱元璋说的“今长子所为如此,将为社稷忧”,就是这些。这些材料一旦被采信,懿文太子朱标跑不了要标上一个十恶不赦的谋反大罪,那还不满宫抄斩!

  很可能这段内容正由朱棣亲自提供,他就是希望把大哥朱标打成本朝的戾太子。虽然朱标已经死了,这些当年没有发射的炮弹(我怀疑他是否敢向朱元璋提供这样的黑材料,而懿文太子平安无事,想来他即便把举报信上交了,朱元璋也没有信)仍然有用,朱棣把它们夹在钦定的官书《奉天靖难记》里射出去,就是要让朱标父子在身败之后再继之以名裂。
  其实,《奉天靖难记》才是朱棣发泄私愤的诅咒书,里面很多内容纯属污口,甚至是很难堪的,比泼妇骂街更恶毒,尤其是关于建文帝“恶行”的一部分内容,简直令人作呕,这个下文再讲。《明太宗实录》的前9卷,所记是建文四年间的事,也就是“靖难之役”的这一时期,称之为《奉天靖难事迹》(这么处理,是为了避开建文年号,且以叛逆者朱棣这一方为实录记事的主角),其内容就是《奉天靖难记》的迻录。但后者在收入实录时,扔在朱标父子头上的烂菜叶都被摘掉了,好比上面的3条,实录里一个字都没有了。可能诬人出于一时的政治需要,而在纂修实录时(《太宗实录》成于朱棣死后),则觉其太过恶劣,且有损圣祖的形象,乃将其加以删改——否则,“信史”愈不可信了。

  日期:2013-08-10 10:03:06
  第二章 骨肉之变
  三 北边起风尘
  41
  洪武二十八年,朱允炆18岁了,朱元璋亲自为皇孙操持亲事,同允炆的父亲一样,他为孙儿选择的,依然是一家普通官员家的女儿。
  关于朱允炆的婚事,《太祖实录》仅一句话:“册光禄少卿马全女为皇太孙允炆妃。”太孙妃马氏之父马全,大明王朝的第一位国丈(皇后之父才可称国丈,妃嫔们只是妾,他们的父亲是没有这个地位的),他的信息即尽于此。据《明史?后妃传》说,马全在建文四年燕军入京之时,不知所踪,大概不是自杀就是被杀了。
  朱元璋不从勋臣之家,而是从士人之家为皇朝的两代继承人择配,很可能是从防止外戚干政的目的出发。然而,妃家没有势力,固然能避免重蹈东汉的覆辙,但双刃剑的另一面是,当帝室面临覆顶之灾时,也无法从妃家获得有力的支持。
  皇太孙妃是濠州人,与老朱家同乡;她姓马,与皇太孙的祖母同姓。巧的是,明王朝的皇帝姓朱,它的头两位皇后,都姓马。朱与马配,大约在合婚时属于佳偶吧。我从网上查的结果是:猪配马,“是懂得享受幸福的一对”,也不知对不对。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马氏之女为孙媳妇,是否存着大明的第二位皇后必须姓马这样一种希望呢?这样一个罗曼蒂克的猜想,或许离朱元璋的本性太远了些吧。
  太子妃在过门的第二年即诞下一位皇子,朱元璋在耄耋之年,得弄璋之喜,上了重孙儿。
  这孩子定名文奎,与他父亲允炆的名字冲犯了一个字:文、炆字近而音同。这并非拟定“睿名”的官员的疏忽,朱元璋早在祖训里,已经为东宫以及各亲王位下子孙各拟下了20字的“派”,规定日后生子生孙,名字皆为双名,每一世名字中的上字,即派儿,是由朱元璋定好了的,不能变,下一字则在请名时,由礼部临时选择,然后付宗人府,编入玉牒。

  朱家子孙终日无事,坐食皇粮,所以生育率非常高,而名字已限定一个字,另一个字还要讲究五行相生(依木、火、土、金、水的顺序),这就使宗人中出现许多重名,没办法,只好生造些新字,随便一个字胡乱加个偏旁,就是个名儿了。所以明代宗室的名字是很令现代出版家头疼的,很多字输入法字库里都没有,需要用专门程序另“造”——然此造与彼造却不同也。
  朱元璋预先编定了20代子孙名字的头一个字,并说,待二十世满,再为续添,永为定式。我们来看东宫与燕王两房下的拟名:
  东宫位下:允文遵祖训 钦武大君胜 顺道宜逢吉 师良善用晟
  燕王位下:高瞻祁见祐 厚载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 简靖迪先猷
  既然皇太孙已名允炆,何以东宫系下头两个字,却为允、文?不知其解。

  燕王这一系自朱棣夺嫡,乃世有“大宝”,从他儿子仁宗朱高炽之“高”,到崇祯帝朱由检之“由”,也不过历了10世,就呜呼哀哉亡国了。我曾经偶然看到秦王朱樉的后人成立了宗亲会,这是有利于“收族”的大事,不知道有没有朱元璋或别的亲王的后人宗亲会?我想,明朝末年,各地宗藩惨遭乱兵流贼的大屠杀,不是星散,便属孑遗,改宗换姓的也不少(如八大山人,有多少人晓得,此公便是朱家子孙?);入清以后,对前朝宗室,先还优待了一阵子,很快就改弦易张,也开始大杀起来,复经朱三太子等人顶着朱家后人名义反清复明,谁还敢再呼“我是大明洪武皇帝之子孙”的口号?要把断了的弦再续起来,着实难哉!

  言归正传。东宫位下,第一辈的头字为允,如允炆,及其弟允熥、允熞、允熙兄弟;第二辈的头字即文,如皇太子文奎,及其弟文圭。但允文允文,不就是允炆么?东宫位下子孙的头2个字,就和皇太孙朱允炆的名讳冲撞了。还有呢,等允炆即位后,定年号为建文,又犯他一字。这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不好的征兆。
  朱允炆的长子朱文奎,生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十月,他是朱元璋的嫡派重孙,老年的朱元璋也享受了四世同堂的乐趣。如果含怡弄孙,能稍稍减弱他的杀性?那才是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咧!
  文奎出生2年后,他的曾祖父去世,父亲皇太孙即位,以次年为建文元年。随即册封皇太孙妃马氏为皇后,授金册、金宝;长子文奎,封皇太子;3个弟弟分别封吴王、卫王、徐王。朱元璋做皇帝前,曾自封吴王,允炆之五叔周王朱橚,最初也封吴王,这是吴王爵号之第三见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