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49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晋王以后屡有打击燕王的举措,《太祖实录》是这么写的:“后晋王与上(指燕王)皆来朝,上有疾,晋王数以语见侵。上内怀忧畏,疾增剧,遂恳求归国。晋王密遣人伺察上国中细故,将闻于朝。”两王在南京见面时,爆发了当面冲突,晋王挟兄长之威,“数以语相侵”,逼得燕王招架无力,只好借口生病回到北平。但晋王怒气犹未消,秘密差人到燕王封国内,刺察燕王的举动,好向父皇告发。可见这两兄弟的矛盾已经摆在台面上了。

  洪武二十三年春天,朱元璋命晋王率师西出,燕王率师北进,两路并进,同征北虏乃尔不花。下面是《太祖实录》的记载,说晋王素怯,兵既行,不敢远出。燕王久待之不至,就自己率军直抵迤都山,突袭虏营,擒获乃儿不花以下名王、酋长男女数万口,羊马骆驼无数。而晋王恐燕王立功,先期遣人驰报太子,说燕王不听约束,劳师冒险。太子将此话转奏于太祖。不久,晋王私自退兵,太祖知道了,很不高兴。而不久,燕王的捷报到了,太祖大喜道:“燕王清沙漠,朕无北顾之忧矣。”太子却在旁酸溜溜地说:“晋王虽未深入,然张声势,有犄角之助,燕王亦未可独为功。”又诬燕王得善马不进。但太祖皆不听。

  这段文字活脱脱刻画的是一个干事业的好汉遭到两个嫉贤妒能小人的无端污害,仿佛岳父遭到秦桧的陷害。

  此事真相我们不去管它,这条记载无意中透露出另一些信息:首先,晋王既然告燕王不听约束,显然此次两路出师,晋王是主帅,燕王只是副帅。这与实录所说太祖独倚赖燕王是不同的。事实上,按照洪武末年诸王用兵的惯例,都是按兄弟们的年纪(而不是所谓才能)来确定主、副的,晋王居长,他一定是主帅,燕王等王,则只好居于副帅的位置。这一点,实录完全隐去,反而故意暗示,燕王才是大军的统帅。

  其次,晋王是太子的人,所以他把燕王不听约束、擅自进兵的情况直接报告了太子。而太子辄按其报告向父皇奏禀,又替晋王说话,不令燕王独占功劳,都是压制燕王的意思。如果这一情节属实,则太子对桀骜阴鸷的燕王已有所警惕和疑虑,而晋王是他的得力助手。在洪武末年,军权集中于诸王的背景下,太子从晋王那里得到的支持,其有效性是远远大于蓝玉的。因为根据朱元璋确定的卫所军制,大将出征,临时从卫所抽调兵马,回朝则兵马各归本卫,大将军平常闲居,只是一双空拳。而亲王则不一样,他们不仅能够节制封国内的卫所军马,还各自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精锐护卫武力(一般是三个卫的军力)。

  所以太子对晋王多加保护。当时有人告发晋王“性骄,在国多不法”。朱元璋大怒,将晋王召上京来谴责,亏了太子力请,才得到宽免。《奉天靖难记》对此颇挥洒了一些笔墨,说晋王挨了训,跑去见太子,请求太子帮忙解释。太子满口答应,然后说:“你的所作所为,父皇焉得知?还不是燕王打的小报告!”晋王听信了,从此与燕王的关系便不好了。
  晋王经常在太子前“极诋”燕王之过,帮助身居宫中的太子搜集燕王的黑材料,太子得到材料后,就拿去报告父皇,说什么燕王曾经见到龙,自言当有天下云云。燕王听说太子、晋王处处与己不利,惊讶地说:“我谨事长兄,自度无所失,何得有是言?”就向太子剖白心事,辩白自己绝无非分之心,可是太子怒气犹然不解。

  这就是朱棣所说的“太子与晋王深相结交,构媒孽”的经过。
  作为从小娇生惯养,年纪轻轻享尽尊荣权势的亲王,晋王肯定不是谦谦君子之流,他在封国内也确实有一些过失(但在朱元璋眼里,肯定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在《太祖皇帝钦录》和《御制纪非录》里,晋王几乎没遭到严重的指责)。洪武二十四年,太子以为秦王的事,巡视陕西,经山西回京,晋王随之来朝。可能朱元璋借着痛批秦王,把晋王也警告了一遍,然后敕令其归藩,“(晋王)自是折节,待官属皆有礼,更以恭慎闻”。

  晋王死在朱元璋之前,此时朱元璋已经给他两个儿子赠了谥,一个叫愍(秦王),一个叫荒(鲁王),皆非佳谥,还有一个自杀的潭王没有谥号,而他给晋王的谥号为“恭”,应该是对此子的一种肯定。
  晋王归国后,因罪被扣押在京的秦王,也经太子救助,得到赦免,保住了爵位和封国。作为兄长,太子为人友爱,对于骄纵的弟弟们能够宽仁相待,并尽力在严父之前加以调护,使其免除或减轻罪责,从而确立了在兄弟中树立了慈兄的威望。我想如果燕王意图侵太子之位,秦、晋二王那里就过不去;朱标、朱允炆父子拥有这两大强藩的支持,如果北平有任何异动,朝廷出师征伐,朱棣可能都不敢反抗,因为他将面临朝廷与强藩的共同围剿,是没有任何胜算的。

  但太子朱标的突然去世,以及秦、晋二王的相继陨落,使一切不可能都变得可能了。
  在太子初薨的那段时间里,朱棣知道,即便父皇真的最爱他,储君之位也不可能呈一个抛物线,绕过前面两位兄长,落在他的头上。朱元璋如果想把皇位传给第四子,他必须首先解决“理论依据”的问题:他这么做的根据是什么?作为开国皇帝,他一旦这么做了,将对后世形成什么样的示范效果?这是他不得不考虑的。

  朱棣父子后来在实录里编造了许多燕王雄迈、深为太祖夫妇所喜的记载,其实是宣扬“传贤”说。古人说:“选贤与能”,重在继承者的个人能力;而嫡长子继承者,重在帝位延续的稳定性。朱元璋深知,如果在儿子中择一继承人,其结果必将是大明皇朝未来的继承人,都将由皇帝凭一己之私爱而决定或改易,必然造成皇室内部的剧烈争夺,启动内宫干政之源,这与他一贯倡导的的宗室“亲亲”的理念是不相合的。

  经过反复权衡,他终于下定决心,遵循他在祖训里一再重申强调的嫡长子继承制,让朱标的嫡子朱允炆填补储位。尽管朱棣父子极力污蔑朱允炆的柔弱失德,渲染他必将失国的种种预兆,然而在朱元璋眼里,孙儿不仅颖慧好学,还是一位至孝的孩子。懿文太子病势沉重时,皇孙才14岁,可他侍父之疾,就像一个成年人,昼夜不离病榻。当太子终于不治时,这孩子哀毁得几乎失去人形。这深深触动了老年丧子的祖父的心,朱元璋抚着他的头,忍不住流泪说:“尔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九月,朱元璋正式宣布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国本遂定,看起来燕王朱棣失去了他看到却没能抓住的唯一机会。(8.9更毕)
  日期:2013-08-09 11:31:00
  补充一点内容:前文说到,《太宗实录》指责懿文太子多过失,为太祖所不满,乃与马皇后密议易储之事。但到底太子是何过失,几乎危及他的储位,实录没有写。而在由朱棣钦定的《奉天靖难记》里,却有相关的一段话,主要是三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