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48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各位,是否似曾相识之感?原来这故事前面已讲过一次,只不过那次主角是太子朱标,而这里换作了朱允炆。显然,这个有鼻子有眼的故事,只是后人编的一个寓言。试想,朱元璋在后宫进行这样的“铁血”教育,能不避人?怎么就被史官偷听去了?我估计,即便朱元璋讲过这些话,他也不愿意这些密语被人记下来的。
  这或许是人们对朱元璋无缘无故再兴惨杀的解释吧。然而,朱元璋这么做,对未来皇太孙的统治,是利是弊,尚不好断言。客观上来说,蓝案坐死者,有公侯、文武大吏以至偏裨将卒“达二万人,蔓衍过于胡惟庸案”,“于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至朱棣起“靖难”之兵,朝廷几乎没有可用的大将,不得不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公子李景隆,终造成朝廷倾覆的大难。因此可以说,蓝玉党案在洪武晚年之爆发,朱棣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有学者怀疑,蓝党之案,有一个幕后推波助澜的黑手,此人正是朱棣。

  日期:2013-08-09 10:54:55
  第二章 骨肉之变

  一 皇子与储位
  40
  朱棣与蓝玉过不去,甚至构陷蓝玉,是否是他争嗣计划的一部分呢?
  我们不知道,懿文太子朱标生前,他是否有能力保护蓝玉,但可以确知的是,太子的去世,加速了以蓝玉为首的党案的爆发,其间仅仅过了9个月时间。

  朱标生前,太子之位坚如磐石,父皇不仅托以重任(如令太子省决章奏,处分政务),并经常创造机会,树立他在群臣及兄弟中的权威。谁也没有想到,朱标在洪武二十四年巡抚陕西时,忽然得病,回朝不久就薨逝了,时年仅39岁。储副之位开缺,顿时刺激了野心家们的欲望。包括朱棣在内的王子们,都跃跃欲试,亟欲填补这一空缺。我们无法根据异常残缺的史料还原真相,唯能依据片段的材料,尝试做一些拼凑和推测。

  试举一例,清人査继佐《罪惟录》记了这样一件事:当皇子们离开京城,各赴封国时,朱元璋赐每人玉带一围。皇子们就在殿中将玉带束好,朱元璋吩咐他们转过身,要看背后的饰物。皇子们都顺从地转过身,背对着父亲,请父皇细看,唯有老十二湘王朱柏一人没有转身,而是将玉带转到前面。朱元璋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朱柏答道:“君父不可背也。”
  我就不信老十二从未背对过他的君父!
  他这般特立独行,显然是巧思英发,在父皇面前讨了个巧。作为二十四个儿子中的十二皇子,年纪不大也不小,他几乎没有争嗣的任何可能,甚至可能都无法在众多皇子中引起父皇的特别关注。
  然而他这么做,却是十足的矫情做作,讨取父皇欢心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必然引起兄弟们的反感。然而老十二毫无忌讳,偏要标新立异取宠,突出自己,令兄弟们尴尬露拙。由此例可以想见,在朱元璋那些能干的儿子们之间,在表面尚还平静的微澜下,蕴含卷动着何等的惊涛骇浪。
  对于年纪尚小(湘王时年仅15岁),封地又在内地荆州的湘王,尚且躁动如此,何况雄踞一方、手握重兵的强藩大国如燕王者,自然更加雄心勃勃,不甘为人臣了。懿文太子在世时,朱棣知道自己毫无希望,虽然不平,也只能关起门来,与姚广孝等人谈些天文地理,逞些口舌之快;而长兄的突然薨逝,仿佛枯井中涌起巨浪,他的夺嫡之志一下子喷薄上天了!
  各怀心思的王子们是如何积极运动的,我们无法知悉(有一部港剧,名叫《洪武三十二》,听说过,但没看过,大概有这些内容吧。如果有人将这些故事写得波浪迭出,那一定是编剧在施展才能,用古代故事来检验当代人想象力的边界。然而从本人的观影经验来看,港片太幼稚,国产片幼稚还矫情,总是比差强人意还差一筹——很差人意),但从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去世,直到9月份才正式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储位一直虚悬,而朱元璋已是65岁的老人,身体每况愈下,他岂可一日无“国本空虚”的忧虑?这或许显示了太子之位争夺战的激烈,以及朱元璋本人的反复权衡和举棋难定。

  朱棣难以遏止内心涌起的欲望之浪,但他登上嫡位的前景并不乐观。他首先面临的现实障碍是,在他之上还有二哥秦王樉和三哥晋王。在洪武二十五四月到九月的那段时间里,他无法预知,秦王会死于洪武二十八年三月,晋王会死于三年后的又一个三月。在他的侄子建文帝即位时,他已经是叔辈诸王中的最年长者了。
  命运就是那么奇谲多变,当晋王朱在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去世时,朱棣可能只轻呼一声痛快,却不曾料到,晋王之死,实际上是老天爷为他扫除了向帝位进军的最大障碍。
  (8.9待续……)
  日期:2013-08-09 11:16:51
  晋王朱是朱棣的三哥,封地在山西太原,《明史》对这位皇三子的描绘是:“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作为年长的“塞王”,晋王同样受到父亲的重寄,在洪武后期多次统帅大军出塞并主持北边练兵筑城屯田等事务。
  晋王是燕王的兄长,军事才干与其不相上下,在多次军事行动中都充当统帅,节制燕王等王(这一点实录又造了假,见下)。然而这两兄弟长期不合,如果晋王在世,燕王想有何异动,他不得不认真考虑封国威胁其侧翼及腹背、实力强大的晋王。
  晋、燕两兄弟不合,在朱棣钦定的《明太祖实录》里都承认不讳,自然其行文是一概偏向朱棣的。
  为什么晋王与燕王不合,实录是这么解释的:“晋王亦闻太祖注意于上,自念己兄也,上弟也,遂生嫌隙”。说晋王也知道父皇不满于太子,有心在诸王中择一贤能,而意中之人正是燕王,晋王就想:“我是兄,燕是弟,凭什么是他!”于是因妒生恨,乃有了嫌隙。
  同样由朱棣钦定的《奉天靖难记》里,提供了更细一点的材料,谓晋王听说太子失太祖意,私有储位之望,他对人说:“异日大位,次当及我。”于是先开始准备了“乘舆法物”等天子仪仗,藏在五台山。但事情渐渐外露,晋王害怕了,就派人放火,连房子带乘舆法物一起烧毁。从此“性益猜忌,丑声日闻于外”。《靖难记》接下来罗列了许多晋王“惨酷”的“事实”,说晋王好弄兵,擅杀人,一日无事,忽以军马围住一村落,尽屠无罪民户200余家;他还豢养恶犬,以观狗咬人为乐,狗不咬人,他就杀狗,被咬死的人中,有许多小孩子。晋府中没人敢谏,晋王说了:“谁谏我杀谁!”

  在《靖难记》里,晋王朱棡完全是一只自恋且狂暴的野兽。然而这完全是燕王系的一偏之词,自不可信。本来朱元璋是否“注意”于老四燕王,全属朱棣这一系的自说自话,易储之事更属子虚乌有,晋王吃的是哪门子醋?我想太原的晋王吃的是山西老陈醋,燕王偏要说他吃的是自己的醋。而我对这一则材料的解读是,晋王获悉燕王有不臣之心,他选择了拥护太子,从而与燕王结下了梁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