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47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8-08 10:02:23
  蓝玉的姐姐嫁给了常遇春,常遇春之女被册立为皇太子妃,作为太子的妻舅,蓝玉与东宫关系密切。另外蓝玉还是蜀王朱椿的岳父,他本人既是勋臣,又是皇亲。
  作为与太子亲近的朝中大将,蓝玉与燕王朱棣关系紧张。
  蓝玉甫任大将,就与朱棣发生了矛盾。前文说过,当蓝玉征辽回兵,经过北平时,以所获名马送给燕王。这本是一番好意,俗话说,当官不打送礼的,不料朱棣却说:“马未进朝廷而我受之,岂所以尊君父。”不仅不收礼,反而拐了弯地骂蓝玉目无君父。

  朱棣是否果真是这样一副道学面孔?非也,朱棣其实是个富于权谋而缺乏信义的人。那时,朝鲜国遣使臣上京朝贡,皆走陆路,由辽东入关南下,要经过北平。朝鲜使臣为了表示对燕王的尊重,特地到燕府拜访,朱棣在谈话间问:“你家国王为何不送马于我?”使臣信以为真,回去奏禀了国王,在下次遣使来朝时,专门送了鞍辔齐全的几匹好马给燕王。
  不料朱棣找人索要礼物,他受了礼物,反将此事奏之于朝。就这像官员向开发商索贿,收到贿金后,却向纪委举报,您说他这是为何?
  朱元璋本来就对朝鲜国是否真心归诚怀有疑心,他接到燕王的密奏后,更怀疑朝鲜国王刻意结交藩王,藏有祸心,下敕责怪说:“朝鲜王何得私交?”并将朝鲜使臣全部流放到云南边卫。而朱棣因此掇了个好彩头,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以他人的血染我的顶子”吗?
  这件事发生在洪武二十八年,而当蓝玉赠马时,朱棣还没养成后来的老谋深算,否则他大可以假装高兴地接受蓝玉的馈赠,然后以其不尊君父、私结藩王为词,背后狠参他一本,那才够蓝玉吃一壶的了!
  不管怎样,朱棣以“尊君父”这样的理由拒绝蓝玉的好意,令蓝玉非常难堪;而且,他也听出来,朱棣的语气里暗含着严重的指控。《明通鉴》的作者夏燮洞穿了朱棣与蓝玉之间的复杂关系,写道:蓝玉回来后对太子说:“臣观燕王在国,阴有不臣心。”太子“语啧啧,闻于燕王,遂衔之”。即太子听信了蓝玉的谗言,对燕王颇有微词,被朱棣听到了,更加记恨蓝玉。

  前文说到,朱元璋对马皇后表示,“诸子中燕王仁孝,有文武才略,能抚国安民,吾所属意。”这段对话被太子听到后,立即“密以语凉国公蓝玉”,找蓝玉来商量。于是蓝玉就说了一番燕王“得军民心“,”燕地有天子气”一番话,请太子殿下“审之”。
  这段文字我说了,我不信。朱元璋即便讲了这些话,被太子听到了,找蓝玉密议,朱棣是怎么知道的?总不成朱棣差了东厂密探,穿越到太祖朝来偷听?
  实录常被批评者称作“断烂朝报”,这是因为实录主要依据奏章公牍及敕谕编写而成,《太宗实录》里却经常加进一些密语,很是突兀。它显然出自实录编纂者的伪造。尽管如此,这些不可信的材料仍可以作为一种“观念”来看,即朱棣篡国后是如何认识太子朱标与蓝玉的关系的,官方正史认为:蓝玉是太子朱标的党人和心腹。
  须知,蓝玉可是蓝党的首犯,而蓝党的罪名是谋反。如果蓝玉真是太子的心腹,搞不好太子也要受蓝玉牵连的,换了旁人,那一定是要拉出遗体来鞭尸、全家顿时化作齑粉的。实录将蓝玉与太子绑得很紧,反映的可能是事实,也可能只是污蔑太子的一种手法。由于史料缺乏,除了知道蓝玉与太子具有姻亲关系,所以可能关系较为密切外(蓝玉也只是太子前妻的舅舅),并没有留下确实的证据,能证明蓝玉就是太子的武力班底。

  但一般认为,蓝玉还是忠于太子的;而他的惨死,也于此埋下恶因。

  战功卓著的蓝玉大将军是太子一党,自然令朱棣深恶痛绝,必欲除之而后快。太子去世,蓝玉的后台也垮了。朱棣为兄奔丧来朝,就在刚刚痛失爱子的老父面前大讲勋臣的坏话,说“诸公侯纵恣不法,将有尾大不掉忧”。朱元璋由是越发疑忌功臣,“不数月而(蓝)玉祸作”,“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
  大概朱棣是以蓝玉为话柄来进言的,因为蓝玉是洪武后期最为重要的将领,也是所存国公中唯一还握兵出征,并在军中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勋臣。拿他开刀,并由他牵引进旁人,应是对功臣下毒手的不二法门。
  在《逆臣录》里,记载蓝玉说了一句话:“我不堪太师耶?”这句话为《明史》所征引,说的是蓝玉洪武二十五年西征还京,加官为太子太傅,然而蓝玉嫌官小,抱怨说:“我征西征北受了多少辛苦,如今取我回来,只道封我做太师,却着我做太傅,太师倒着别人做了!”太师应该是太子太师的省称,与太子太傅皆为从一品的宫衔(即名义上的东宫辅导官)。蓝玉还不服老一辈英雄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不甘位居其下。而心高气傲的蓝玉,并没有得到朱元璋的全部信任,他的一些建议常常被朱元璋驳回,益加心怀怏怏。这是他平常积累的不满,而直接导致他“谋反”的动因,是这些年来,为了胡党的事,公侯废了许多,他本有着强烈的危机感,而最近蓝玉的亲家靖宁侯叶升又出事了,担心招出他也是胡党,因此犯下疑心病,“只怕早晚也容我不过,不如趁早下手做一场”——这也出自蓝玉的口供(非本人自供,为别人供出)。

  心怀不满,又感觉大难临头的蓝玉,准备豁出去干一场,于是约同诸将,打算趁朱元璋出都城举行藉田礼时下手谋反(是这么供的,却过了期,并未实行)。
  以上便是《逆臣录》提供的蓝玉谋反的“路线图”。当然啦,全出于“逼供信”,是没有什么可信度的。

  且说蓝玉未败之前的诸多不满,假如是真的,却正好表明蓝玉无谋反之心。试想:一个想当皇帝的人,会斤斤计较是做太师还是做太傅?他会因为小小一官,而不服老前辈冯胜、傅友德,平白为自己树敌?如傅友德的加衔,亦不过太子太师,与太子太傅级别相同,只是排序稍高一点,在上朝排班时立于前面。我不信作为大将军的蓝玉,眼孔会如此之小,城府气度会如此之窄。再者,说他奏事时,因为言多不从,便心里悻悻不乐,也不是确凿的证据,而纯属朱元璋神经病发作:驳了人家,不能平心待之,却怀疑被驳者心里不服,转而又猜他会不会因为不服而造反。疯子的逻辑,是没法跟他辩驳的。

  后世之人,多不认为认为蓝玉是真的谋反,如《国榷》作者谈迁就说:“虎将粗暴,不善为容”,骄纵有之,但“非反也”。至于蓝玉是否真如实录说的那么骄纵,则是很难考证了。
  有人认为,太子朱标之死,是促成朱元璋下大决心,再次大兴屠戮的关键因素。为什么呢?因为新立的皇太孙朱允炆年纪尚幼,怕他无法驾驭群雄(其实也没什么英雄呢,仅存的冯、傅两位国公也已廉颇老矣,早已不理事了),所以决定在自己死之前,将随他打天下的英雄好汉们一起带走。有个故事说:朱允炆见惨杀太甚,大为不忍,就劝谏祖父,少杀些人,为朝廷存些元气,也少些戾气。朱元璋听了,默而不言,次日把允炆找来,将准备好的教具——一根长满荆棘的木杖,扔在地上,命允炆拾起。见允炆面有难色,朱元璋才细细开导他:“我杀人,就是为了削去杖上的棘刺,再交给你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