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读明史----对一个王朝的“拨乱反正”》
第25节

作者: 黑木崖上一棵葱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长江天塹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丐,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这篇荡气回肠的战斗号角,被列为中国古代的四大檄文之一。其余三者为,陈琳奉袁绍之命所书《讨曹操檄》;骆宾王奉徐敬业之命所书《讨武曌檄》;以及将来曾国藩的《讨粤匪檄》)。
  按照吴王的亲自部署,北伐军将首先兵进山东,撤大元的“屏蔽”;再回师河南,断其“羽翼”;拨潼关而守之,据其“门户”。待天下大势为我掌握,然后进兵大都,不战而克;并乘胜西下太原大同,席卷关陇之地。
  在北伐前夕,吴王在应天七里山设坛祭旗,发表了对出征将士训辞,严饬军纪,北伐中原是为削平祸乱,让百姓过上安定日子,“所经历之处及城下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这与百年前宋亡、以及300年后明亡之时的大屠杀相比,功德何止是一点点。在某些人滔滔不绝讲述元、清英明神武的同时,可曾对他们的大屠杀感到震惊,哪怕是羞愧过?)。

  日期:2013-07-04 14:59:47
  就在南北战场不断传来鼓舞人心消息的时候,应天城内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不仅仅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处事的准则,更体现为社会的秩序,体现为权力合法性的象征。
  最早制定礼制的是周公。他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在成王即将亲政的时候,便制定了一套要求社会共同遵循的规范和准则,目标就是明贵贱、辨等级、正名分,暨以确立中央与诸侯、王侯与臣民、父与子、尊与卑、贵与贱的秩序,维护以周王室为核心的统治地位。
  很遗憾,500年后周王室没落,群雄崛起,有实力的主就开始打破礼法的约束,公然藐视周礼。最先是楚国,不但僭越称王,楚庄王还不怀好意地问周王使者,鼎有多重(传说为大禹所铸,象征九州)?秦武王更牛比,自诩神力,跑到周都洛阳把鼎举了起来,却不料一个闪失让鼎给砸死了。
  孔老夫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诸侯征伐,社会动荡,他将社会的一切弊病归结于礼的丧失。“礼失,求诸野”,于是,他罢写《春秋》,带着弟子们奔走诸侯之间,四处鼓动恢复周礼。无奈诸侯们都忙着拼政绩,没有人愿意来理会礼节、道义这类的东西。孔夫子虽累累如丧家之犬般,也不得见半点效果。
  一直到刘邦打下了天下,看着一帮子一起打天下的弟兄们个个没规没矩,他这个皇上完全没有一种威严感,于是才又想到了“礼”。儒士叔孙通便自荐制定朝礼,建立起上下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秩序,此后大臣们都依朝仪行礼,成功地做到了以“礼”服人。

  从此后,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均高度重视礼制的建设。儒家更是把“礼”作为本门的镇寨法宝,把持礼仪操控大权。皇权与儒学势力的合流,推动了礼制不断的深化发展,并逐渐与典章制度、道德规范相结合,期间又掺杂了政治潜规则、宗族宗法等,最终形成将“礼”上升为统治的秩序。
  偏偏大元朝是个另类,从忽必烈起便立喇嘛教为国教,不奉儒学,为24朝绝无仅有之特例。忽必烈尊西藏萨迦派的八思巴为国师,他甚至命令道教全真教(全真教曾受成吉思汗尊崇,而在元初红极一时),要求全真教徒全都削发为僧;到了他的孙子阿难答,又改奉伊斯兰教,在其治下的宁夏甘肃一带广为传播。阿难答在与侄儿元武宗争夺帝位中落败而亡;一直到了元武宗时代,大元朝才转为尊崇儒学,武宗追封孔丘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孔老夫子在死后1800年迎来他最高的荣誉;此后,大元帝位反反复复,国家导向也兜兜转转,忽而尊孔,忽而礼佛……

  吴王以驱逐胡虏、光复中华为已任,在礼制上崇古改制,这不仅是一种权威的象征,更代表着一个新的皇朝的诞生,代表着儒学道统的回归。
  应天城在经历二个月的雨雪之后,正月初四,艳阳高照,霞光万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他,朱八八,朱兴宗,朱元璋。一个曾经云游四方、却不知前途为何方的小沙弥;曾经为躲避兵祸、却从此与兵为伍的红巾军小头目;曾经寄人篱下、而又自立山头的明王重臣。今天,走向天地坛,走向社稷坛,走向奉天殿,在山呼万岁、礼乐赞颂的回荡声中,走向权力最高的顶点。一生简朴,一生追求简单的他,经历着毕生中最繁琐、最豪华的皇帝登基大典。

  朱元璋立国号“大明”,改年号“洪武”。
  朱元璋这一次没有遵循前人的先例,启用“吴”为国号,反而采用了白莲教明王的“明”,从而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的揣测与猜疑(刘邦是汉王,曹丕是魏王,司马炎是晋王,杨坚是随王,李渊是唐国公,赵匡胤是宋州归德军节制使)。
  日期:2013-07-05 09:58:17
  吴王以驱逐胡虏、光复中华为已任,在礼制上崇古改制,这不仅是一种权威的象征,更代表着一个新的皇朝的诞生,代表着儒学道统的回归。
  应天城在经历二个月的雨雪之后,正月初四,艳阳高照,霞光万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一生简朴,一生追求简单的朱元璋,此时此刻正经历着毕生中最繁琐、最豪华、最隆重的仪式-----皇帝登基大典。他在山呼万岁、礼乐赞颂的回荡声中,走向天地坛,走向社稷坛,走向奉天殿,走向权力最高的顶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