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读明史----对一个王朝的“拨乱反正”》
第23节

作者: 黑木崖上一棵葱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实现了实现对两派红巾军余部的合并之后,吴王似乎仍然没有对付首恶敌人--------蒙元的打算,而是把第三把火烧向了东边的老相识张士诚。
  日期:2013-05-10 13:56:30
  张士诚似乎也和朱和尚较上了劲。朱和尚称吴王,他也要称吴王。大元朝不同意封,张士诚就撇开政府闹革命,自立为吴王。于是,小小的江(宁)、苏(州)两地,两个吴王并驾齐驱,没有矛盾也要惹出矛盾。
  张士诚重新走上反元的道路,其实已将自己置之于危险的境地。在朱吴王两次击败陈友谅之后,江、苏两地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倾斜,不再有过去你拉我扯的平衡。在这个时候,他不仅仅没有联络反朱力量以图自保,反而为了一个名号,与过去的盟友闹翻,唯一的解释,就是活得不耐烦了。
  从此,张士诚和他的“扁担”们,在他们最后的日子里,过上了人生极致的奢华生活。“畜声伎,购图画,唯酒色耽乐是从”……
  事实上,张士诚是个好人。当年,举义旗反元之时,就颁布《州县务农桑令》,设立劝农使,招纳游离失所的百姓,给他们田地、让他们吃饱饭,使他们安居乐业。并将寺庙里的铜像拿去融化,制成铜钱,稳定物价。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国家四成的税赋返还给百姓;后又颁布《州县兴学校令》,开办“弘文馆”,招揽贤士,其中有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施耐庵、罗贯中等人(我们今天能看到《水浒传》、《三国演义》,首先要感谢张士诚伯乐之功)。江南经过他十余年的治理,真正可谓“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待他手下“扁担”们,就更没得说了。“扁担”们一旦接到打仗的命令,第一个反应就是装肚子痛。直等到他们的吴王丰厚的赏金下来,才怏怏领兵出征。打了胜仗有赏,打了败仗也无妨。这真是个好领导哪。
  所以,在他被杀之后,江南一带仍然敢冒朱元璋之大不韪,称他为“张王”,每年七月卅生辰之日为之敬香,诳称“狗屎香”(九四香)。
  脱离现实的好人,总是不可能太持久。
  在完成扫荡任务之后,朱吴王便开始磨刀霍霍向张王了。
  张士诚的地盘分散在长江南北。在长江以南,与朱吴王你来我往地打了十余年的仗,部队经受了锻炼。相对而言,江北的实力就要差了一些。于是,朱吴王决定先拿下江北,砍掉张士诚的一翼。
  日期:2013-05-16 12:02:52
  接下来,便是历数伪吴王的滔天罪行。这包括,私贩盐货、反抗政府;诈降政府、杀害官员;地方割据、僭号改元;侵犯我军、再次诈降政府;挟制地方官员、并谋害官员;占据浙江钱粮,十年不贡;不敬朝廷,杀害官员;诱我叛将,掠我边民。“凡此八罪,有甚于蚩尤、葛伯、崇侯,虽黄帝、汤、文与之同世,亦所不容”。唠唠叨叨其实就一件事,对抗政府、残害官员。但看起来伪吴王的罪行要比远古“三大恶人”还要恶贯满盈,令人发指,罄竹难书,连古圣先贤们,都痛心疾首,恨不得从坟堆里爬出来,要与他作斗争啊。

  很多人以为,这是朱吴王代大元政府在痛骂张士诚。这是错的。这是当政者咒骂对一切***势力的统一官方用词。朱吴王不是代为大元政府骂,而是为即将产生的新政权,说给未来的臣民们听的:切切不可违上作乱,切不可与政府、与官员为敌,一切造反者都没有好下场(括号,他本人除外)。

  张士诚在看到这份檄文之后,唯一的点评就是,朱和尚辣块妈妈的,老子耗大元朝的羊毛、杀元朝的官,关你P事体啊。(250年后,女真人野猪皮努尔哈赤,如法炮制了“七大恨”,同样滑稽地罗列了大明朝七大罪行,所述罪状同样令人啼笑皆非。看来,有很多事情,在茫茫然之中,是有报应的)。
  日期:2013-05-16 12:05:14
  至正二十六年、龙凤十二年(1366年)八月初一,朱吴王在龙江祭江誓师,替天行道,吊民伐罪,兵讨伪吴王。(同一天,又命李善长在紫金山麓督建吴王宫。一切为新政权的建立做好准备)。
  这是一场“铁杆”对“扁担”的较量。朱部“铁杆”徐达兵分三路,攻击湖州。湖州北接平江、松江,南连杭州、绍兴,正是伪吴集团的战略要冲。张士诚即着令“扁担”李伯升、吕珍驰援湖州。徐达将援军阻挡在城东旧馆;张士诚又继续派兵解救旧馆之围,徐达围点打援,一口一口吃掉陆续赶来的伪吴援兵。在围困了两个多月之后,越来越看不到解救的希望,湖州终于投降。紧接着杭州、绍兴不战而降。徐达、常遇春又乘胜攻下了嘉兴、松江。

  农历十一月,在这个冬天来临的时候,红巾军部队包围了平江,开始实施第三步走战略。
  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也”。陈友谅攻打洪都85天而不得;红巾军也曾围困庐州城三个月无功而返;武昌之战虽然最终屈人之兵,却也历时半年之久。不管怎么说,攻城总是件极其困难的战事。
  飘忽不定的浙江宁海隐士叶兑,曾经给朱吴王献策,以“锁城”之法克敌。红巾军在距城一箭之地筑起长垒,将平江城团团围住,断绝城内的出入和粮草供给。并架起比城墙还高的三层木塔,伏视城内的动静。在每层还架设弓弩、火铳和襄阳大炮,向城内轰击。

  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朱吴公还多次写信、并让人捎话,只要张士诚投降红军,保证生命安全,并且不失万户封侯。
  没有谁,能向张士诚一样了解朱和尚。他们从十年前一前一后来到江南的时候,就开始打交道了。这十年间双方进进退退,无一时无一刻不在斗争,他失去了二弟张士德,却也俘获了朱部水军大将廖永安、射死了战功赫赫的俞通海,十年积累的怨恨岂是一言两语就能化解的?他们虽然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但有着太多太多的不同。他了解朱和尚的刻薄,在朱和尚的为人里,也许并没有义气、忠厚、有福同享这些词语。深知当年身在敌人牢营里的弟弟托人带出来的话,宁愿做元朝的狗,也绝不与朱和尚谈判。他们本来就不是同一路的人。

  所以,无论朱和尚如何语重心长地叫降,并派先前的“扁担”们入城苦口婆心地劝说。张士诚始终不为所动。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士诚铁了心要当泰山了。
  日期:2013-05-24 12:28:21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吴王为这个没有了明王的新年,定为吴元年(这是自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开创中国历史纪年以来,独一无二的单字年号)。
  明王的殉难,却丝毫没有影响红巾军的斗志,依然将平江城围得水泄不通。

  这期间,朱吴王多次写信、并派俘降的李伯升入城劝说。只要张士诚投降红军,红军保证其全家安全,并且不失万户封侯。
  没有谁,能向张士诚一样了解朱和尚。他们从十年前一前一后来到江南,就开始打交道。这十年间双方进进退退,无时无刻不在斗争。战争让他失去了二弟张士德,却也俘获了朱部水军大将廖永安、射死了战功赫赫的俞通海,十年积累的怨恨岂是一言两语就能化解的?他们虽然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但有着太多太多的不同。他了解朱和尚,在朱和尚的人生字典中,也许并没有义气、忠厚、有福同享这些词语。他深深感知到,当年身在敌人牢营里的二弟托人带出来的话,宁愿做元朝的狗,也绝不与朱和尚谈判。他们本来就不是同一路的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