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读明史----对一个王朝的“拨乱反正”》
第22节

作者: 黑木崖上一棵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水军俞通海、廖永忠等人驾着小船周旋汉军。他们发现汉军大船三层分隔的命门,便往底舱扔火药。底舱都是些摇橹划浆的水手,上面士兵都不知道下面发生什么事。底舱水手被炸死、活活烧死,大船丧失了动力,无力再战。红巾军靠着6只小船的左冲右突,总算抵抗住了汉军的攻势。

  第四天.红巾军勉强顶住。
  日期:2013-05-08 08:44:36
  战役中最离奇的一幕,就在这个晚上发生了。左金吾见陈友谅不支持自己的主意,他了解这个混世魔王,万一打了败仗,说不定就会怪罪自己。便连夜引军向红巾军投降了;右金吾一见,操,左金吾这一逃,陈友谅必然大怒,搞不好就要怪罪到自己头上,这冤不冤啊?于是后脚跟着前脚,也率部前来投降。
  神马情况啊?!亲信部队也叛变?不听意见就叛变,同意意见也叛变?把我当成虾米啦~~~这简直要把推向陈友谅疯狂的边缘。
  吴国公趁机接连来了两封信,彻底把陈友谅逼疯了。吴国公与陈友谅探讨约纵天下,“江淮英雄,唯吾与公耳”,(一出“煮酒论英雄”),“若听吾指挥者,无乃非丈夫乎?公早决之”,只要听从我的调遣,仍然会有你陈友谅的位置。
  让我听令朱和尚差遣,这不明摆着侮辱他陈友谅人格吗?!他咆哮了,下令中军持金字旗传谕各军,旦有抓获红巾军,一概就地处决。
  吴国公也下令,释放所有俘虏,好酒好菜,有伤医伤,一律不准收留,全部放还。
  领导人的智慧、气量,就是战斗力,而且是第一战斗力。在这一进一退间,汉军士气开始动摇,战争的天平发生了倾斜。陈友谅失败的命运从这一时刻起,就已经注定。
  三天之后,吴国公继续贯彻朱升的计策,再度拨寨而退,据守湖口。并命常愚蠢、廖永忠将船只横截湖面,阻挡船只通行,并在岸边扎寨,死死地掐住出口。同时,祭出更狠的一招,分兵逆江攻取兴国(大冶)、蕲州,斩断陈友谅退回武昌的必经之路。
  陈友谅跟进到湖口,占据湖中鞋山岛,又与红巾军对峙了半个月。

  时间越拖,形势对他越来越不利。进又进不得,退又无可退。粮食越也来越短缺,他派出500只船四处收粮,却晚了一步。好歹收到了些许,还让朱文正派人一把火给烧了。
  看来,只有破破釜沉舟、杀开一条血路了。
  八月廿六,陈友谅终于忍耐不住时间的折磨,做最后的挣扎,率百余艘楼船硬闯南湖嘴。红巾军早有所料,已在江上湖上布满木桩,阻止大船西行。
  陈友谅凭着船坚炮利,夺湖口而出。但更悲催的消息传来,兴国、蕲州已失,他们已经回不了家了。

  见西行武昌不行,只得临时改变目标,改向长江下游开去。吴国公见状,指挥全军紧追不舍,点燃火船,顺江而下,焚烧汉军大船。当汉军进到泾江口,又进入了红巾军的第二伏击圈。
  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双方拼死相搏。
  突然间,战场上的拼杀声零落了下来,被一片欢呼声所取代。吴国公也不知其故,找来降兵问话,方知陈友谅被一支冷箭贯穿了脑门。
  冷不丁“噗”的一声,终结八十万人船36天鏖战。
  日期:2013-05-08 08:45:00
  陈友谅死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当蒙古骑兵还在中原大地蹂躏的时候,当红巾军残部还在苦苦挣扎的时候,两支反元义军却在这里相互搏杀。
  几十万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葬身于鱼腹,热血浸染了鄱阳湖。他们不是为了理想、不是牺牲在反元统治的前线。他们的死,仅仅只是为满足野心家的私欲。
  赵普胜、徐寿辉死了,死于挡了野心家的道;丁普郎死了,死于要和野心家拼命;邹普胜呢?他离开了。他是一个以传播白莲盛开、明王再世为已任的人,也许灰心于背离弥勒教诲的战争,也许伤透了内部倾轧,也许看透了必败的结局。他在悄无声息之中,离开了历史的视野。

  陈友谅迷信权力,但是权力并不等于号召力。别人会害怕你的权力、服从你的权力。你陈友谅狠的时候,大家都怕着你,只得跟着你到处狐假虎威。但是,你不能败,你一败,树还没倒、猢狲就一哄而散了。你太狠了,太霸道了,大家在心里,都无不盼着你早一天倒下。你倒下了,大家都会感到如释重负,都会感到轻松。
  陈友谅迷信武器,但是武器从来就不是决定战争最重要、最关健的因素。缺少战略的意图,没有战术的指导,没有后勤的保障,没有民众的支持,仅凭武器的胜利永远不可能持久。
  后世将他的失败,归纳为四个字,“得国不正”。是他开启了战端、挑起了内战,是他推搡着年轻人走向屠场。以他仅有的智慧、情商、胆略,死得越早就是越大的贡献。
  鄱阳湖大战后,吴国公下令夺取武昌,拨取汉军的老巢。

  张定边辅佐陈友谅的次子陈理,顽强地防守了六个月,尽到了自己所有的努力和责任,开城出降。
  吴国公终于战胜了最强大的对手。长江以南,已呈一家独大之局。
  现在,他已不再需要低调。
  日期:2013-05-09 10:35:04
  10、【建国大业】
  至正二十四年、龙凤十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终于按耐不住心中的向往,进封吴王。
  随即,建百官、置中书省,以李善长为右丞相、徐达为左丞相,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郎中。并立长子朱标为世子。
  吴王执政三把火。
  第一把火,谓之“甲辰整编”。革命性地推行了“部伍法”,这就是后来奠定大明军事基础的“卫所制”。罢废诸翼统军元帅,改设为卫。每卫“其核诸将所部,有兵五千者为指挥,满千者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基本上相当于师、团、连、排、班的编制。
  根据新的军事组织结构,设置了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武德卫、龙骧卫、豹韬卫、飞熊卫、威武卫、广武卫、兴武卫、英武卫、鹰扬卫、骁骑卫、神武卫、雄武卫、凤翔卫、天策卫、振武卫、宣武卫、羽林卫。
  吴王通过改革,
  第一,强化了人事控制权。罢黜原任枢密、元帅、万户、总管等各级旧武官,按照新拟官职重新任命。
  第二,重新组建部队。将旧军阀部队、降兵,统统打散,混编入新的军卫之中。

  第三,重新核定兵数。改变过去各统兵元帅之间兵力上的参差,限制了将官统兵的数目。
  第四,推进了军队职业化、世袭制。军人世袭,军职也可世袭。军队配给粮田,实行军屯,实现后勤自给。
  吴王第二把火,就是全盘接收陈友谅的遗产。他派徐达、杨璟平定湖广,常遇春、邓愈扫荡江西,对汉军残余势力、土匪山大王、以及桀骜不驯的顽固分子进行清剿。
  两路大军高歌猛进、风卷残云,耗时一年多时间,顺利完成了任务。从此,吴王的地盘北达襄阳、安丰一线,与大元河南王扩廓帖木儿接壤;西、南、东南三面分别与大夏国明玉珍、广东军阀何真、福建军阀陈友定相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