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读明史----对一个王朝的“拨乱反正”》
第10节

作者: 黑木崖上一棵葱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然,这并不是想做就能做的,毕竟你是扛着弥勒再世的旗帜出来混的。下面这帮当兵的,也是受了“明王重现”的蛊惑才跟着你干的,这涉及到旗帜问题,不可能你说换就换。
  但不管怎样,冯寄居蟹的话,已经在朱公子的心中发酵,改弦更张只是迟早的事情。
  日期:2013-04-19 09:03:00
  另一只赶上门来的寄居蟹就是著名的李善长。李善长是徽州人,不过在定远成了家。和有势力的冯家相比,李善长依靠的是个人的名气。此时的李善长已经过了不惹之年,除饱读诗书之外,也更能揣测他人的心思(非诚勿扰乐嘉的这点本事,李善长应该是有的)。
  李善长一见面就惊叹,总算“天有日、民有主”了!
  一句话,42岁的李善长便将26岁小伙子的给忽悠了。
  他不吝词句地直夸朱公子是一位刘邦式的伟人,“山川王气,正应在主公身上”。紧接着,就把他与大汉开国君主拉到了一起,因为他们的老家都在沛县(不知李忽悠哪里听来,小朱同志的祖籍变成了徐州沛县,也就是小流氓刘邦斩白蛇、起义兵的地方)。朱公子心中不免热血沸腾一番,“照先生看,这四方战乱什么时候可以结束?”(潜台词:我什么时候可以一统江湖?)。

  李善长非常擅长地将话题引入自己的掌控之中,他告诉未来之主,要象刘邦学习,“只要效法汉高祖,天下很快就会平定”。(潜台词:你得象刘邦一样,找我这样的帮手,替你出谋划策、调度四方)。
  在李善长的眼里,这个长相奇特、但目光坚定的年轻人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不同于那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军阀,是一个值得他将前程押上的人;
  在朱元璋的眼里,这个半老头虽然夸夸其谈,却很会“做人”、也很会“办事”,他的确需要这样一个得力的帮手,能够帮助他将目标具体化。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将他不方便的说的话,通过这个聪明人,将意见表达出来。
  两人一拍即合,李善长从此肩负起萧何的责任。
  日期:2013-04-19 09:03:36
  有了定远二大杰出人才的加盟,朱公子加快了创业的脚步。毕竟,这个胸怀天下的年轻人,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栖身之地。
  这时,黑脸的花云,再一次为朱老大立下战功,攻下了滁州。欧阳修说,“环滁皆山也”,滁州真是个可守可退、能站稳脚的地方。
  从此时开始,从前的朱八八、如今的朱公子,终于在兵匪林立的世界中,拥有了自己的武装,拥有了自己的地盘,终于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日期:2013-04-19 09:09:22
  ★打过长江去
  单独开灶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几天。

  岳父大人郭子兴带着1万人马也来到了滁州,他在濠州饱受孙德崖之流的排挤,已经呆不下去了。
  朱公子是个好女婿,一话不说就把地盘让给了岳父大人。因为,他懂得什么叫做“羽翼未丰”,标下的将官大多还是岳父大人曾经的手下。
  没多久,翁婿二人联手,又把长江边的和州(和县,刚刚剿给了对岸的芜湖)给打下来了。岳父任命女婿为和州总兵。
  在和州,朱总兵不露声色地做了两件事情。
  不管怎么说,在郭子兴手下的将领看来,朱八八这个总兵多少有点靠着裙带关系上来,要论辈份、年纪,怎么也得称呼他们一声叔叔。
  这些叔叔们,对朱总兵这个上级领导,也不太讲究繁琐的礼节。往往在布置工作的时候,朱总兵还没说话,他们先咦哩哇啦讲上一通,最后会议往往无果而终。
  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那时候,元军正组织对和州城的反扑,朱总兵决定加强防御,修建瓮城。于是大家分工负责,叔叔们各负一段。三天之后交令,结果只有朱总兵自己负责一段按时完工。
  于是朱总兵击鼓升座,请出委任状,便要军法从事。一时间叔叔们面面相觑,战战兢兢。朱总兵顺水推舟,说了一番下不为例,今后若有再违军令,定斩不饶之类的话。叔叔们赶紧骑驴下坡,点头称是,明白了这个后生不是那么轻易可惹的。
  第一件事情,就是控制了这帮将领。让他们认识到,鄙人姓朱,不姓郭。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还有一个部队的约束、管理问题。在那个年代,义军“哨掠四邻、焚烧店舍、破城横暴、掠劫女人”这些行为还是不断在发生,你如果不能让老百姓信服,你就扯不了仁义的大旗,你就无法坐大。
  于是,朱总兵命令,将军队中抢夺、私藏的妇女一律上交,并把城中所有的男子召集在衙门前,宣布这些妇女如果有丈夫的,就让他们夫妇携手相认,家庭团聚。刹时间,和州城内演绎了一出活生生、哭哭啼啼的言情剧,夫妻终得到相认,亲情得到绽放。
  通过朱总兵的导演,这件事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声誉,并且有意地与其它义军保持了距离。

  和州整军的意义,不亚于毛爷爷的三湾改编、古田会议,那就是,解决了如何把一支农民军队建设成为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朱总兵借此整肃,确立了他在军队中的绝对领导地位,有效地控制了整支部队。
  日期:2013-04-19 09:10:18
  在和州的日子里,朱总兵的收获接连不断。先是流落多年的侄儿朱文正、外甥李文忠来投,后又有胡大海、邓愈、常遇春等一班干将加入了革命队伍。(小土匪常遇春做了一个梦,一个身披铠甲、手持盾牌的神人,冲他大喝一声“快起来,主君已到”。他暮然惊醒,恰好朱元璋领兵经过。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假,只有常遇春自己一个人才知道。常遇春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让我来当先锋吧。历史证明,他果真是一名天生的先锋,有好事者,将他位列古代十大勇将之一)。贤惠的大脚马秀英还帮他领养了一批义子,朱文英(沐英)、朱文刚、朱文逊、朱文辉、平安、徐司马。这些名字不久都将镌刻大明开国的丰碑上。

  和州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孙德崖也跟着来了。这次不是有人排挤他,而是政府军要荡平他,没办法,逃难来了。
  毕竟是革命同志,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所以朱总兵不计前嫌,接纳了他。朱总兵也意识到,孙德崖的到来,将是自己成功摆脱岳父大人,自立山头的好机会。

  郭子兴自然也不是傻子,也从中闻到了女婿与孙德崖之间微妙的联盟,怒气冲冲地从滁州赶到和州。
  于是乎,小小的和州城内三队人马挤成一堆,濠州的矛盾带到了和州,并有进一步激化的迹向。
  孙德崖倒是通情达理的人,既然你老郭不待见我,那我就走人。
  一场风波眼见可以悄悄过去。却不料郭子兴却没完,既来之、则安之,怎么能说走就走?非要让孙德崖喝一壶再走。让人把他给绑了。
  此时,朱总兵正在城外孙德崖的大营内调解矛盾。孙的部下一听主帅被抓,靠,郭子兴居然下了黑手!于是也把朱总兵也给绑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