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真有病——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
第25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6-24 12:56:09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渡江的同时,苏北的张士诚和湖广的徐寿辉也渡过长江向南发展,高邮战役后,元廷再次对张士诚祭出招抚的大旗,虽然他们己经被张士诚戏弄了两次,两名使者被杀,但他们似乎不愿在红巾军之外再树立更多的对手,于是厚着脸皮第三次派出使者招抚张士诚,许以更高的官职,但是张士诚在高邮奇迹般地逃脱覆灭的命运后深信自己得了上天的眷注,更加看不起虚弱的朝廷。
  至正十五年(1355年)夏,当元朝的使者到来后,他再次无情地戏弄了朝廷,杀死了使者,和前两次做得完全一样。

  到了秋天,江阴义军首领为仇敌所逼投靠张士诚,请他发大兵南下,攻占富庶的江苏南部地区。这一事件使井底之蛙张士诚有了拓展领土的愿望,至正十六年初,张士诚派他能干的二弟张士德带兵渡过长江,试探拓展江南的可能性,这一试探顺利得让人难以置信,张士德仅率三四千人渡江,二月攻占常熟,三月拿下苏州,此后又拿下昆山、嘉定、崇明、松江、常州、湖州,攻城掠地就像是下地捡白菜一样容易,东南富庶之区在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就成了张士诚的囊中之物。

  至正十三年(1353年)五月开始,元政府组织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河南行省、四川行省、湖广行省五路大军重点围剿天完红军,十二月,天完国都蕲水陷落,徐寿辉败出黄梅山,几乎陷于绝境。至正十五年春,徐寿辉借着张士诚高邮胜利的东风重举,这次进军江南,有故地重游之意,但此时天完军内部矛盾重重,他们这次进军显然没有上次迅速,主要在江西活动,触角最远伸到了太平西面长江南岸的池州。

  日期:2013-06-24 12:57:28
  朱元璋夹在张士诚、徐寿辉之间,在拓展领土的过程中,朱元璋不仅要面对元军,地主武装,还要面对这两支义军。
  他的战线有三条:一是东线,淮东苏南、浙北一带,主要对手是张士诚;二是南线,浙西、皖南一带,对手有张士诚、元军和亲元的苗军杨完者部以及狡诈观望的方国珍部;三是西线,皖西、江西长江流域,主要对手先是徐寿辉后是陈友谅。战事连绵不断,历时多年,共同组成了朱元璋称霸江南初创大明基业的战争的全貌。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在打退元军的几次进攻后,和州地区发生粮荒。朱元璋意识到,几万军队固守着这么一座小城,不是长久之计,他决定先打过长江,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然后向江南地区发展。
  一是以集庆(今江苏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不仅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是全国一个最大的产粮区,距太平不远的丹阳湖一带就以盛产大米著称;

  二是集庆自古以来是龙盘虎踞之地,形势险要,是建立根据地的理想之所。正待挥师渡江的朱元璋迈出了开创帝王基业的第一步。
  朱元璋站在长江岸边,迎着猎猎江风,让他踌躇满志。经过三年的苦心经营,他的军队已经突破了三万人,相继攻下滁州(安徽滁县)、和州(安徽和县)。如果说在此之前,这支军队还被人视为郭子兴的旧部。随着实力的不断扩张,朱元璋已经将其打造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军事集团。他这时候已相继网罗了李善长、冯国用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受他们的影响,朱元璋也不再以一个农民的角度来构筑自己的生存理想。李善长、冯国用等儒士也对他有了更高的期许,甚至为他找到了一个学习的榜样——汉高祖刘邦。

  至正十六年(1356 年)初春,朱元璋亲自督率水陆大军,三攻集庆(南京),先是攻破了陈野先之子陈兆先的大营,收降俘军。紧接着又大破城外元军,元军主将福寿战死,城破,朱元璋尽得城中军民五十余万人。进入南京城,朱元璋马上贴出安民告示:“元朝失政,生民涂炭,百姓可各安其业。愿从我建功立业者,我礼用之。旧政有不便者,我为你们除去。”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置江南行中书省,设置相应的军事、政治、经济等附属机构,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政府机构。

  日期:2013-06-29 12:51:11
  南京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前据大江,南连重镇,凭高据深,形势独胜”。东吴以来,立国东南者,都要把都城设在这里。六朝以来,东南为财赋之区,而南京又处于东南最富庶之地。朱元璋将根据地设在这里,不失为最好的选择。
  能够从元朝手中攻下南京,朱元璋对自己的表现还是相当满意的。当他再一次站在长江边上环顾四周,豪情满怀之余也陡增压力。如果说在渡江之前,朱元璋在元廷和各路诸侯的眼里,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那么等他攻下集庆,形势就发生了变化。环顾四周,可谓强敌如林。东有张士诚、方国珍,西有徐寿辉、陈友谅,南面是元朝的军队,北面是他的顶头上司“红巾军”统帅刘福通在和元军主力捉对厮杀。朱元璋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形势,与其他几股势力相比,自己的实力是最弱的,而自己又处于军事包围圈的中间地带,搞不好就有可能会被大鱼吃小鱼。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朱元璋决定以应天为根据地,为自己赢得先机。

  朱元璋攻下集庆以后,又先后夺取了镇江、广德等地,地盘不断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随着他的实力的增强,小明王也在不断地提高朱元璋的地位。
  至正十九年,也就是龙凤五年(1359年)元,朱元璋被提升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一个省的丞相,一省最高长官。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又被封为吴国公,成了公侯了。后来朱元璋的记载说是诸将奉他为吴国公,想掩盖这个吴国公是小明王所封的事实。而实际上,此时他还无法摆脱小明王的大宋旗号,也不愿意摆脱小明王的旗号。
  公、侯、伯本来就是很高的荣誉爵位,充分说明了朱元璋此时的势力已经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朱元璋是一个有心计的人,他并不想过早地暴露自己的野心。所以他一直甘居于小明王的旗号之下,使用龙凤年号,就是后来他当吴王之后,发布命令都是写“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这就是所谓的“缓称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