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架构看炎汉王朝的龙兴八十年:汉兴八十年》
第18节

作者: 轩辕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8-23 08:46:37
  只可惜时运不济,就当宋留这支奇兵要发挥作用的时候,陈王在主要战场却连续遭遇大败,最后弄得自己也兵败身亡。宋留此时的情况就好像我们经常看到的谍战片里那些深入敌人内部的间谍一样,自己正在承担巨大的风险完成伟大的事业,可上线却突然死了,没人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自己也就真的没了价值,变成了一支必死的孤军。
  换一个比喻就好像围棋两边对杀,宋留就像深入敌方重围的几颗棋子,虽然被对方的棋子围了起来,但敌方的棋子外面还有我方的棋子,互相对杀的过程中,可能就因为这几个关键的深陷敌围的棋子而可以赢得那关键的几口气,让对方不敢冒然展开对杀。可是这个时候,突然敌方棋子外围的我方大片棋子被吃了,那宋留这几个棋子就真的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虽然其实他们没有任何变化,但大势变了。

  陈王死后,如果能够有一个中流砥柱式的人物快速组织起义军团结抗秦的话,那么宋留还可以找到新的上线,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可是这个时候,诸多起义军却偏偏开始了不休止的内战,根本没有人还想着抗秦这件事,于是宋留的情况就愈发尴尬了。
  尴尬归尴尬,也不能就此等死啊,宋留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了投降秦军,倒在武关之外,倒在了百米冲刺的最后十米。
  宋留的倒戈给起义军的气势带来重大的打击,对秦二世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他能够好生对待这个大泽乡起义之后第一个归顺秦朝的人,说不定还会有更多的在内战中不得意、对秦朝还存有一丝丝幻想的起义军首领跟着投降。如今起义的形势突遭逆转,人们的内心多少都会有些动摇。
  只可惜,秦二世真的是被赵高糊弄的有些无可救药,他还以为天下形势大好,宋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来投降的流寇,绝对不可原谅。自己堂堂大秦王朝,扫平六合一统天下是何等气概,怎么可以像这些贱人低头?于是秦二世犹豫都没有犹豫,直接把投降的宋留给车裂了,毁了眼前这个平息叛乱的好机会。
  扫平六合统一天下的是他爸爸,又不是他,秦二世帮助全天下的起义军坚定了抗秦到底的决心。
  宋留之后,虽然起义军还是内战不断,但失败者要么就是隐退,要么就是投靠另一支起义军,很少会有人选择投降秦朝,因为他们知道,投降了秦朝就是死路一条。
  于是乎,真的没有人再放弃反秦这项伟大而有前途的事业了。
  日期:2013-08-23 16:15:08
  第十一章 内乱纷扰
  说宋留之后再也没有起义军投降秦军有点儿夸张,凡事都会有个例外,最有影响力的意外是赵国的大将李良。
  李良是赵王武臣手下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先打下常山郡,又被赵王派去打太原郡。从常山到太原要穿过太行山脉,必须经过井陉,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
  所谓的“陉”就是指山脉中断的地方,是要穿过山脉所必须要走的道路。太行山脉东西向有很多这样的陉,最著名的八陉分别是军都陉、薄阳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和帜关陉。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这八条陉便成为了军队在北方中原(现在的山西河北河南)穿梭的八条咽喉要道。太行山脉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八条陉都各自地形复杂,非常容易埋伏,易守难攻,是一等一的军事重地。

  李良的部队从常山到太原就要穿过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可是秦军已经早早的在这里设好了埋伏,他一时间攻不过去。在僵持的过程中,守关的秦将伪造了一封秦二世写给李良的劝降书,希望李良能够倒戈。
  以秦二世的智商和那个放不下面子向起义军低头的劲儿,当然不可能给李良这种小人物写劝降书,这不过是秦朝守将的计谋。李良虽然没有这么坚定的怀疑,但也没有轻易信,就撤回了邯郸,希望能够请赵王再多拨一些兵马,让他一举攻破井陉。
  李良的部队还没有到邯郸,先遇到了赵王武臣的姐姐。赵王这个姐姐也是飞扬跋扈的人,出去找人喝酒带了一百多个骑兵随行,李良一看这个阵势以为是赵王本人出行,于是毕恭毕敬的跪在道路一旁。
  李良是赵国大将,还手握重兵,按道理来说,即便真的是赵王武臣,也应该很客气的下车来打个招呼,可偏偏武臣的姐姐此时已经喝醉,搞不清楚状况,也没弄清楚外面是谁,以为只是个普通的官员,就派随行的随从简单回了个礼。

  李良素来骄贵,看到一个女子居然如此看不起自己,不肯下车来接见他,立刻就勃然大怒。当初大泽乡起义的时候,李良地位本来高于武臣,后来因为武臣和陈王关系好,所以成为了军队的主帅,再之后又因缘际会成了赵王,李良反而成了他的臣子。
  所以,其实在内心,李良都不一定能把赵王放在眼里,更何况是他的姐姐?
  本来接到秦二世的劝降书,李良就有了些想法,如今遇到这种事,脑子一热就真的反了。他带部队追上前去杀了武臣的姐姐,看到自己已经在邯郸城下,索性就攻入了邯郸。
  邯郸城内的赵王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躺着中枪,姐姐的一场醉酒居然酿成如此大祸,对李良的倒戈没有一点儿防备。李良很轻松的攻入邯郸,杀了赵王和一票赵国大臣,只有赵王的左膀右臂张耳陈馀两人因为耳目众多,提前开溜,逃脱了这场大难。
  张耳和陈馀二人素来在北方享有大名,在建立赵国的过程中又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威望。他们在逃出邯郸之后四处收拢散兵,最后凑齐了一支部队打回邯郸。李良不敌张耳陈馀二人,就连夜逃跑,恰好此时章邯的大军一路追杀陈王到了附近,他就投奔了章邯,成为了起义军中少有的投降秦军的人,逆历史的大势而行。

  李良到底后来如何,历史没有记载,钜鹿之战后不知道他有没有和章邯一起投降项羽,如果是那样,也真是一个讽刺了。
  张耳和陈馀没有自己称王,他们还是比较聪明的,不想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找了个原来战国时期赵国王族的后人赵歇来做傀儡君主,而自己完全把持了赵国的朝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