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职场回忆录————从小兵到统领,浮华褪去,神马都是浮云》
第4节

作者: 上海遗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此时美国产品小组已经过来支援,LZ又从研发和外面工程补充了人力,跟着小组成员培训学习。当然的,LZ一贯的风格还是以后自己管的东西要自己必须了解,并且也是跟美国同仁沟通学习的好机会,怎么放过,所以又是昏天黑地的加班熬夜。好在LZ悟性还不错,经过几个月的锤炼,LZ基本上熟悉这这部门工作,自己的团队已经可以在老外的指导下基本独立的胜任这个职能。随后待老外大部分成员回去后,留下一个工程师,偶尔遇到实在棘手的问题,也会在远程进行支援。这样总共差不多也是一年,LZ所带领的团队已经可以玩转产品导入环节了,甚至涵盖了部分产品的职能。

  此时LZ的团队基本上具有了三个职能,生产转移、工程导入和基本雏形的产品管理。此时需要每个职能设立一个leader,这样就有3个leader。LZ原先是主管,主管只能管理单一职能,所以LZ就顺理成章但是破纪录的升值到职能经理,下设三个功能模块。
  有人会说,不就是一个职能经理吗,这有什么难的。要知道十几年的外企环境和今天不同,今天做个3年混到经理是很常见的。可是那个时候外企经理是个很严肃的职位,不会随便给一个资历不多的本土人,多数都是在老外把持,并且工作资历很丰富才会给。话说老外后来慢慢熟悉中国文化后,发现中国人很在意title,于是慢慢开始随便设置经理头衔,哄中国人高兴,导致现在经理泛滥,含金量也大幅下降。这个感觉有点像国内高等教育,以前一个大学生含金量相当高且非常稀奇,国家后来发现国人喜欢这个title而且学校还能发财,于是拼命的扩招发文凭,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含金量大幅下降,造成工作难找。

  日期:2011-10-10 22:35:14
  LZ来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外企的经理层级的设置。
  最基本的叫职能经理(Function mgr),一般是功能较为单一功能不是很复杂的部门的头,一般归到 junior mgr或者mgr层级,这个要视部门功能而定。呵呵,感觉很像国内的事业单位,单位级别高,头头的级别就高。
  再上面叫line mgr,这里的line可不是生产线的意思,大致是功能群的意思,往往是几个相关功能的部门上面的一个头头。下面往往会有几个职能经理。要是搁在国内,中国人喜欢封官,就变成总监了。可是老外死脑筋的,总监更不是随便给的,所以就设置了line mgr的职位。这个已经可以算senior mgr的层级。
  再往上,往往还会有BU mgr,类似于国内的事业群经理,其实要是放在国内早就会弄成总经理啦,呵呵。要不怎么说老外死脑筋+吝啬呢,不会随便乱封乌纱的,其实也就可以理解国外ZF机构为什么那么精简官员少了,小企业大社会。
  到了BU mgr,基本上就算真正意义的管理者了,即便在老外的圈子里说话也是具有分量的,所以这个层级当之无愧的算是senior mgr。
  说到圈子,在管理层级中,绝大多数中方管理人员和老外基本上还是算两个圈子,很少有交集,其中原因十分复杂。有历史原因也有文化差异,还有技能职业度各方面的因素。
  首先中方的管理者资历都比较少,都是慢,慢培养起来的,且多数都是非重要岗位,所以在外面管理人员面前一直处于劣势。加上初期有些老外其实有点傲慢的,中国人向来又比较媚外的,觉得自己在老外面前矮半截,所以就造成了一直在外方管理面前直不起来腰的感觉。
  另外一方面,LZ一直觉得国人受五千年文化毒害太深,所以即便到了外企受了洗礼,但是骨子里很多糟粕很难去除掉。所以中方管理人员,比较喜欢用心计,耍小聪明,玩政治,且喜欢斗自己人,万万不敢去碰老外的。这也是国人很难进入外企上层的最大绊脚石。
  专业和职业方面,中方管理人员确实与老外比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管理方面,往往会把个人情绪和工作搀和在一起,原则性不是很好,有时还会培植自己人员;而老外会把工作和别因素分的比较开,把工作简单化,相对会对下属比较公正。

  这里顺便引申一下,公正与公平,国人比较追求公平,而老外比较喜欢公正。这两个词看似很接近,但涵义大有不同,公平会导致追求平衡、中庸,进而妥协。而公正却是原则性的,有客观的执行标准。这也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日期:2011-10-11 17:04:17
  LZ此时已经成为本土资历最浅的一个职能经理了,部门也已经扩充到十几个人了。鉴于工厂端已经十分平顺,LZ拿出一大半精力用在产品转化上,也就是说用在研发接口上。因为LZ已经看到将来的发展趋势,研发、产品与工厂的衔接不可能再通过总部倒腾,这样环节效率太低,原先是因为中国的技术水平差异和老外对中国的片面看法才导致这种低效率的运作方式。这将是一个趋势,无论是本公司还是本行业,甚至是别的行业,都将进行这样的调整,这也是经济一体化和产业重新分工的趋势。说的大一点,这就是历史发展必然。

  工作初期,研发想自己设立产品转化部门。为啥,中国人对权力很偏执,对研发来说,这个职能的拥有意味着更多的权力,并且可以在对工厂和我部门的工作配合的过程中起到控制的作用。所以研发大佬动了很多脑筋,但LZ虽然是职场菜鸟,但这个还是能看明白的。很简单,LZ不会和研发直接去争,因为LZ无论资历还是经验都处于劣势,怎么办。首先LZ不是抱着权力的想法来处理这个事情,所谓无私心就磊落,老外非常重视这个,再加上LZ和老外两三年沟通下来,已经非常顺滑,所以LZ直接和美国老板说明情况和计划,本来美国就是这个大思路,所以尽管研发动了不少脑筋,最后还是被LZ搞定。

  接下去的工作就是加强产品转化部门的职能,同学看到我前面说的产品部门职能,就知道不可避免的要与研发产生一些纠缠。首先抛开恩怨不说,研发喜欢把自己的东西做得个性,以体现自己的特殊能力,这个每个工程师的天然的爱好。但是从产品角度来说,是希望每个工程师做建筑工人,骨架弄好,规矩定好,就摞砖头就可以了。但是这样子对工程师来说,认为自己太憋屈,总是想方设法突破种种限定,这也是五千年糟粕刻在骨子里造成的。

  说到这里,LZ想起了两个事情:一个是中国古代的时候,匠人给皇帝定制御用物。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匠人喜欢在自己做的东西上面弄个记号,一般是XX记。但是你想啊,皇帝御用物品还来个工匠的名字,岂不是笑话。所以自古以来皇帝御用之物有着严厉的规定,匠人不可以留下任何记号,一旦发现砍头掉脑袋,东西毁掉。但是即便这样,匠人的天性使然,还是会偷偷在隐蔽的地方刻下记号。历史上因作记号被砍头的匠人不计其数,一批接着一批,前仆后继。但是现在从皇帝出土或者遗传下来的御用文物上,还是有不少能看到匠人的记号,说明还是有很多漏网的。

  另外一个故事是现在的,可能很多同学应该知道,微软好像是95还是98的一个版本,中文字库的最后一个汉字(貌似)放大N倍后仔细查看,发现是一个中国人的名字组成的字库图案,后来经过求证,这个名字就是微软做这个中文字库的工程师的名字,这个事情当时在业内称为小笑话。因为微软审查非常严格,开发规范十分详尽,但就这样,工程师还是偷偷留下了自己的logo。后来微软很快发布补丁进行了修正,并对这个工程师进行了处理,据说后来自己不得已离职,本来这个工程师是非常的优秀的一位工程师,但是也摆脱不了中国匠人的恶习。

  有人说,这个留记号又不会影响到系统,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是的,也许这一个问题不会,但是如果所有参与的工程师都留下记号,而记号往往别人还不知道,试想想会有什么结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