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职场回忆录————从小兵到统领,浮华褪去,神马都是浮云》
第3节作者:
上海遗民 公司原先在中国的业务有两大块:研发与生产,但是这两块是独立的,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研发都是和美国总部对接,做项目的一部分或者比较简单的项目,然后交付给美国。这个阶段的项目还不能进入生产,需要美国一个部门负责把项目导入生产,叫做可生产化,在美国导入大批量生产后再分配到全球各个工厂,当然也包括中国。所以工厂隶属于生产体系,研发属于研发体系,没什么交集的,办公也不在一起。LZ原先属于研发的,进入新小组后和工厂有了较多接触,所以这一年的过渡时间是在研发和工厂两边办公的。
话说新小组的职能在美国属于工程体系,在美国是个非常庞大的部门,和研发、生产并列为公司三大职能体系,甚至还连质量体系都包含在内。所以上海这边的研发和工厂大佬们都想把这个职能并入他们暂管。为啥叫暂管呢,因为毕竟技术转移部门在美国是独立运作的,不可能永远挂在他们那边,这样就和美国体系不对接了。但是为什么他们都要争这个暂时的管理权呢?因为,他们设想美国不会在中国设立很完善工程部门,所以这个暂时代管有可能变成长期代管。那他们为啥要这个代管呢,同学们慢慢看到后来应该就知道了,这个部门虽然小,但是相当于天平的砝码,谁有了代管权谁将来就会在未来的公司整合中占有很强的优势。当时能够看到的趋势是,中国的研发中心将会和工厂整合,变成一体运营。所以大家应该能看出他们为什么要争这个小小的新部门。
话说研发大佬抛出的理由是小组成员基本都是从研发出来的,且小组很多工作都是要和研发协调的,然后感情牌也出了,等等。生产大佬给出的理由是小组最终要面对工厂,所以和他们最有关系。这不是废话么,工程部门不和生产发生关系,莫非是太空部门。
先抛个话题,如果你是我,你会倾向于放在哪边呢?如果两边都不放,就只能向美国直接汇报,但是你的工作面对的是研发和生产,这样你就变成没有爹妈的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只能像美国求助,但是很有可能远水不解近渴,在加上时差休假日的影响。等到美国反馈回来,你事情可能就耽误了。
大家先替我选择一下,一个新成立的小组部门,一个只有两年工作经验的职场新手,成员几乎全部是新人,以后要对付两帮江湖老油条,怎么办?
日期:2011-10-10 13:14:41
有这么多人来顶,LZ动力满满,继续……
前面有位同仁说的不错,不过实现起来难度也是不小的。
LZ分析了总部的一些情况,判断下来应该会支持独立对口管理的,如果将来公司国内结构调整,研发和工厂的变动都会不小,挂在任何一边,到调整的时候基本山就不会有发言权的,而且基本上都会在人家屋檐下看脸色。
其实LZ还有个想法,两边的经理都是中国人,而美国对口是老外,我这里不是崇洋媚外的意思。LZ觉得中国人五千年的文化毒害太深,有些不好的东西,这点我比较认同西方文化的,所以工作中和老外沟通比较直接简单,而中国人你要不断动脑揣摩他的意思,还要斗智斗勇,太累。在之前小组过渡的一年中,这方面的差别感觉很大。并且LZ还是比较受到美国同事的认可和支持,于是发了封邮件给美国的经理,详细说了下我的看法和打算。结果邮件反馈回来,连美国的总监都很支持。中国有句古话叫朝里有人好做官,真没错啊,有了美国的支持,两边立马没声音了,于是独立于研发和生产的一个部门就这样初步建立了。
日期:2011-10-10 13:36:23
部门是建立了,但是工作怎么开展呢?
中国原先的业务流程大体是这样的:国内的研发从美国接产品的部门工作来做,交给美国,由美国完成整体产品后进行工程试产和导入量产,成熟后部分产品再拿到国内来生产。转移到中国来生产的时候,以前都是美国工程师过来支持,知道顺利才会回去,所以之前工厂生产的产品不多,都是很简单的低端产品,工艺简单(前端工艺在美国做),说白了就是拧螺丝装箱子,最多测试一下,产品也很少换,。但是美国的生产成本太高,所以总部决定把更多的产品和更多的环节放在中国来生产,这样子对工厂和支持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门成立后,美国要求这个新部门承担两个工作,一个是把美国正在生产的其它产品放到中国来,这个叫生产转移;二是把新的项目直接导入生产,分两步走。
这个要求对于一个新成立的部门,挑战不是一般。为啥?因为LZ的行业为高技术行业,产品为高技术产品,产品流程和生产工艺流程十分复杂,而相应的人员却要慢慢培训。说到这有的同学会说,再难能难到什么程度,高技术不过是纸老虎而已,么啥神秘的。其实这是了解的不够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不要说十几年前,就是现在LZ有个材料从日本弄出来在国内找人切割(国内这种材料做不出来,在日本都是限制出口的,LZ通过关系偷偷弄了点出来)。结果发现国内根本切不了,工艺水平和加工能力达不到,连续报废了好几批材料,最后只好又偷偷弄到韩国找人加工的(我知道有的同学瞧不起韩国,但是某些方面和中国的差距不是一点点,不服不行)。所以在高技术领域,开发设计就不提了,就是加工能力,和国外还是差很多的。
日期:2011-10-10 13:48:22
第一阶段生产转移
为了配合更多的产品和工艺,第一件事就是生产线扩容升级,工厂原来只有生产部门的,设备维护保养都是外包的,所以架设产线的事情就落在了我部门的头上。并且公司的要求是以后设备(包括新增设备都是要自己维护),于是这个时候LZ认为重新学习摸索设备太慢,决定借力,让外包的工程师推荐了几名工程师充实到部门里面,这样设备方面(包括新增产线设备)都不用怎么愁了。
话说产线架设其实还是挺复杂的一个事情,还要调试产线,先用旧产品跑顺,然后换新产品跑。LZ虽然借力,但是也是和工程师一起加班熬夜弄,因为LZ的风格是,自己管的东西一定要熟悉,可能没有工程师精通,但是有问题一定要有看出来的能力,不能被人糊弄住。这样昏天黑地的跑了一年,中间穿插到总部和其它工厂交流培训。还有设备转移也破费周折,这个就一笔带过了。总之千辛万苦之后,工厂是玩转了,第一阶段生产转移顺利完成目标。
日期:2011-10-10 18:04:26
第二阶段 新项目产品导入
因为上海研发这边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独立项目和产品,所以先从美国总部导入过来。为此,美国又临时派来一个小组支援,时间6个月。这次的工作内容和上次相比,多了很多,也深入了很多。基本上就和研发接口很多,当然也和生产接口很多,不过原先和生产这边接口已经很顺滑了,就没有什么大问题。
顺便说一下研发,其实分成两部分:R&D,R这块国内其实无论外企还是国内企业,个人认为基本上是没有的,即便十几年后的今天。可能有很多同学并不认可,认为自己做的是R。关于这个以后有时间我会另外开个帖子专门讨论国外的R&D是怎么区分的。所以说国内一般也就D,即设计,LZ公司的上海研发只有只有模块设计,没有产品设计,不能独立设计产品,所以就没有产品部门(研发要经过产品部门才能成为产品)。
其实产品部门不是简单的把模块拼装一下就可以了。产品部门要做的工作很多,在产品或者项目定规格的时候,就要负责把产品或者项目进行进行分拆分配(有点类似架构设计,但又不完全是),然后项目过程中要不断协调研发、工厂、客户、供应商,使之做出来的最终产品满足几个条件:1.客户需要的;2.技术可实现的;3.供应商部件可以支持的;4.可生产制造的。然后还有很多其它要求,LZ就不一一说全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