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幻象:白银帝国下的真实(白银帝国:翻翻明帝国的老账)》
第11节

作者: mengben197806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二天,四人觉得危险已过这才松了一口气。四人凑足了盘缠,雇了一艘小船前往他乡,不想刚一进入水路没有多久,就碰到了收税站。因为没有盐引,四人都被拖到岸上被打了五十军棍,四袋食盐全被没收。收税站则派衙役将四人押回盐场,准备查看这四个人是否有盐引。于某的朋友在船上突然发力,将收费站的衙差打下了船,四人四处逃窜。无奈,于某的这位朋友因为受了伤在逃到一户农家之后,被农家发觉有问题送了官,得到10两纹银的赏赐之后,农户高高兴兴地回去了,于某的这位朋友则被斩。

  丁一走散之后,来到北京城。因为身无分文,最终,正巧宫中招阉人,丁一去宫里做了太监。
  于某则在逃亡中,入赘当地之家。结果被官府发现,因为“脱藉”之罪被发回原地,结果发现他竟然私自偷盐,最终被斩。
  丁二则逃往海上做起了海盗。在一次海战中,被弓箭射杀。
  为有留在家中的丁四性命稍长,娶妻生子。但无奈在一次水灾之中,儿子被大水冲走生死未卜。妻子则被水灾之后的瘟疫夺取了性命。丁四苟延残活了八年,35岁那一年,终于在又一次旱灾中没能躲过,最终被饿死在家中。不过,临死前他听说了一件令他兴奋的事儿:他那被大水冲走的儿子,被一位乡亲认了出来。被冲走的那一年,孩子五岁如今已经十三岁了。丁四在微笑中逝去,没有来得及考虑孩子的未来,因为,他在城里的一个大户人家作仆人。

  日期:2011-09-27 18:03:31
  不要以为我上面的故事是纯粹的瞎编乱造,这是有历史根据的。明代中后期,在白银帝国的光环下,普通百姓其实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明代中后期最基层最广泛的大众的生活并不像历史书中描述的城市那样美好。遇到灾害,官府无力救助,只能任凭大批百姓死亡。而明代前期,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中后期高,但在大灾大难面前不用过于担心官府的不作为。

  在盐业上,明代中前期显然要比中后期要强。明初,盐的运销分为两大系统,引盐系统、票盐系统,它们都有官盐、商盐(客盐)之分。引的含义就是凭证,引目由工部进行制版(铜),宦官掌握出入,户部盖章后发给盐运司。因为明初战争仍在持续中,所以,朱元璋便借助商人之手施行“开中制”。由商人运粮到边关各镇,之后边关验收粮食完毕后,由仓管粮郎中发给勘合证明,到了盐运司进行比对照磨后发给盐引,商人按照盐引领取食盐进行批验后,按照指定销售地区销售食盐。

  盐引的单位分为大引和小引,一般规定是400斤、200斤,但由于各地度量衡没有统一一直较为混乱。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才统一为200斤,但随后又改为400,不久,又改为200斤,至此,官方一直以200斤为标准。但到了明末,各地标准又开始不一一样,200斤、300斤、400斤都有。
  开中制虽然给明代边关稳定、国家税收带来了好处,然而,由商人运粮到边关路途遥远、花费巨大,许多商人无法涉足其中。只有那些距离边关较近省份的商人获得了大利,例如陕晋两地的商人。陕商在是“开中制”最大的利益拥有者,因此,对于它也最为支持。
  直到嘉靖十六年(1537年)这种状况才出现了转机。这一年,巡按浙江御史李遂建议,因为商人在崇山峻岭间运粮实在辛苦,请两浙的黄岩、长亭、杜渎(查,两点水偏旁)三场的盐商,不必再运粮,而是到收税所按照每百斤税银二分的税率缴税,完毕后去干白水溪、清溪镇、宁海县三地领取票据。
  而且,李遂建议,不仅仅是商人可以买卖盐,灶户、军户、民户都可以。尽管起初,票盐只是在一些销售地为山区施行。但因为免去运粮这道环节,各地开始纷纷效仿,直到两淮盐场忍耐不住进入。“开中制”才彻底崩盘。
  隆庆二年(1568年),总理江北等处屯盐督御史庞尚鹏开始改革盐务。他上奏朝廷:

  国初本来是没有边商内商的区分的。如今居于边疆等待盐引的边商都不愿、也难以再跑到南方盐场去等候支取盐,所以,就把盐引卖给专门守候在盐场等待取盐的内商。内商呢?又很难去边疆办理盐引,所以,他们也就乐于买盐引。一个专门负责办理盐引,一个专门等候取盐。
  国初盐法治理得很好,盐的流通非常畅通,可以速买速卖,国家和商人都可以得利。如今盐法不行,内商手中攥着大把大把的盐引却不能取盐,所以都不愿意买盐引。这是他们的原因吗?不是,是形势逼得他们不敢买。为了生计他们便减价卖掉盐引,这样连锁反应,边商手中的盐引也就卖不出去了,结果边商办理盐引也开始不积极。
  其后,边商为了改变自身不利的局面,因为,他们运粮到边关的投入需要及早收回,因此,急于卖掉盐引。而内商却没有这方面的冲动,可以慢慢地讨价还价。为了制衡内商,边商又建议开发河盐。结果,边商内商产生激烈冲突。
  最终,庞尚鹏对此进行了居中调解,对于这种违反朱元璋时代“开中纳粮支盐法”的内商边商情况,他并没有反对。还为此规定了三种取盐卖盐凭证的价格。
  到司勘合的票据,淮南盐定价0.7两,淮北定价0.6两;起纸关引的票据,淮南盐定价0.8两,淮北定价0.7两;盐引票据,淮南盐定价0.9两,淮北定价0.8两。
  由此,陕商没落,晋商成为商帮龙头,徽商则成为后起之秀。不过,陕商在两淮、两浙、长芦等盐场失败后,转向了四川井盐从而保留了盐业的一席之地,陕商最终在清朝成为了四川、云南等地的主体盐商。
  日期:2011-09-27 18:04:08

  庞尚鹏改革后不过三四十年,商人久候无盐的情况再次广泛出现。为此,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朝廷接受袁世振的建议,施行“纲法”,将各商所领盐引分成十纲,编成纲册。每年以一纲行积引(即凭积存的旧引支盐运销),另外九纲用新引(即由商人直接向盐户收购运销)。
  从此官不收盐。收买远销权都归于商,并可世袭。至此,明代盐业大型改革完毕,纲法一直运行到明末。
  中国再次丧失了一个机会:盐业公债
  明代抢盐风波
  正统三年,在今天的北京市通州区白河水发,通州、顺义等地水灾并不算没什么,因为,自古多灾多难的百姓已经习惯了苦难。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灾却造成了一次盐荒。人们风风火火地去买盐,却发现哪里都买不到盐了。去盐店,盐店老板哭丧着脸说:“没盐了,真的没盐了。不是我不想卖,确实没了。各地盐场要取盐的人拍成了长队,实在弄不了呀。没了。”

  可当人们转身走了没有多远,却有一个人露出了狡黠的笑容“大哥,要盐吗?我这里什么盐都有。官府的大盐和小盐,咱们自己弄的土盐全都有。就看您买什么价位的了。”
  “你们那多少钱?一斤”“三分银子儿”“啊?太贵了吧,以前一般不过二钱多呀!”“呀,您可真逗,这是啥时候呀,这可是盐荒时期呀。”见来人并不言语,卖私盐的人故作神秘道:“我告诉您,您这是托刘公公的福。要不是刘公公让自己的侄子弄了些盐,您呀还真吃不上!”
  日期:2011-09-27 21:10:42
  形成盐荒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江苏、安徽、浙江同一时期水旱灾害频仍,南方的粮食一时接济不上,盐商无法运粮就无法取到盐引无法卖盐。更严重的是,有盐引也买不到盐。因为,盐首先要供给给皇室、政府机构、盐场周边的权贵等,另外,上述这些人也在暗地里从事着私盐生意、当地盐场内部人员的私盐等等,如此情况下以当时的生产条件盐场已经不够正经盐商支取食盐的了。为此,盐价越来越高。全国各地的盐价都开始上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