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幻象:白银帝国下的真实(白银帝国:翻翻明帝国的老账)》
第9节

作者: mengben197806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后盐商分化为边商和内商,边商(以陕商、晋商为主)交钱得到盐引,内商(以徽商、晋商为主)则负责看守盐场负责取盐。因此,边商和内商都开始在九边、产盐区附近定居(扬州、杭州等)。到了弘治五年(1492年)叶淇变革盐法,实行了“折色开中”,商人可以不在运输粮食,只需交纳银两就可以得到盐引。其后“一条鞭法”实行,国家又开始实行了赋役代银、边饷银制等制度,最终促使陕商兴起到没落、晋商和徽商的崛起与竞争。

  日期:2011-09-27 10:37:08
  因为,食盐属于生活必需品。产地盐和售地盐之间的利润极高,使得贩卖私盐自西汉开始就非常盛行西汉贩私盐者砍掉左脚趾,自此对于私盐贩卖者出发越来越严,东汉末年开始凡是贩卖者无论多少皆是死刑。历朝历代对于私盐的处罚,只是根据贩盐量的多少而定,但以斤论死刑则成为主流。
  可以说历朝历代对于盐非常看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了政治、经济的走向,更影响了政局的发展。如果不是因为盐,明万历初期的政坛张居正很可能不会“一股独大”。
  庞尚鹏黯然离世
  张居正爱才不爱德
  万历四年,张居正得了一场大病,一部分是权力斗争愈来愈严酷,一部分原因是“一条鞭法”在实行过程中因为用人不当出现了不少问题。为此,张居正忧心忡忡。有人举荐一位德才兼备的大臣庞尚鹏前往江南再推一条鞭,张居正闻听连连摇头:此人我是知道地,是位能臣,但我绝不用他。
  “为何?”来人非常诧异“我用的人必须要有才”“庞尚鹏就非常有才呀,我给您介绍一下这个人。”

  嘉靖年间,广东南海人庞尚鹏奉旨巡按河南,他可是嘉靖年间著名的廉直官员。河南的一些贪官一听庞尚鹏来了,呼啦一声,不是有病就是辞职,或者是赶紧请求外派。巡抚蔡汝楠一看,傻了。这可咋工作呀!庞尚鹏一看,微微一笑“蔡大人。人们常说兵不在多而在精,官员也不再多而在能干!只要你我同心,和其他同僚合作自然不会耽误工作!”蔡汝楠一听连连点头,“对呀对呀。你我定然会好好合作。”

  一年后,双方合作甚欢。对于河南的工作嘉靖皇帝也非常满意。可就在这时,河南忽然发生水灾。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巡抚蔡汝楠眼见此情此景,却打起了自己的小盘算。如果这个时侯告诉皇帝河南遭灾了而且损失惨重,很有可能皇上之前对河南的好印象就都没了。
  为此,蔡汝楠决定献白鹿告知天降神鹿于河南,河南黎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庞尚鹏一听,双目紧紧地盯着巡抚:蔡大人,天灾不是人力所能阻止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损失,尽快恢复百姓的正常生活。不能为了自己的官帽而去造假,敬献白鹿皇帝高兴。同僚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也很可能不会揭穿你,但你扪心自问一下,这样对得起百姓吗?

  蔡汝楠闻听,面露惭愧。庞尚鹏这样做令河南官员为之敬佩。到后了,庞尚鹏被任命为浙江巡按,在七年里他眼见地方官绅鱼肉百姓,特别是在税收方面,利用国家漏洞偷税漏税。为此庞尚鹏首先将他们一个个的法办,其次针对赋役名目繁多、负担不公、偷税漏税现象,先后推行了里甲均平法、十段锦法、一条鞭法(庞尚鹏是第一个在全省推行一条鞭的封疆大吏)。逐步将人丁收税改为了按田地收税,因为效果显著,南方省份的其它地区纷纷效仿。因此,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之前,南方许多省份已经施行多年。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张居正说着,看着来人,“但他有一个我不能用他的理由”“什么理由!”“他不是我的人,而且不听话!”“哦。”来人沉吟良久,“我知道了。哎。既然您不能容他,那我也不好说了。那您休息,我回去了!”来说说完起身告辞。出了张府,来人冷笑一声“张居正呀张居正,你虽为能臣良相,但权力之心过重。不论忠奸善恶,唯马首是瞻者可得荣华,你这样做,你之政策能推行得长远吗!你树敌太多,庞公才德兼备你不用之,那天下必有人对此不服!”

  日期:2011-09-27 10:38:49
  张居正说完此话后没有几年,庞尚鹏便去世了。举荐庞尚鹏的时候,庞尚鹏正在被张居正贬职在家,原因就是在著名的“张居正违制”的政治斗争中,站在了大部分朝臣一边得罪了张居正。在此之前,庞尚鹏还有一次被贬,被贬的原因就是盐。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那次盐商和盐政、贪官、宦官的合谋,庞尚鹏很可能进入内阁,如此,明代的历史同样可能会被改写。

  所以说,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明代的政治与经济走向。按明代的盐场和今天的分布基本相同,今天,我国四大盐场是长芦、辽东湾、山东、淮盐。在明代,主要盐场有长芦、两淮、两浙盐场、山东盐场。从国家税收角度,两淮、长芦、两浙、山东四大盐场是为税收的重点,其中两淮又占四大盐场的一半左右。
  朱元璋对于“盐”非常重视,早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二月,朱元璋就在被剿灭的张士诚的地盘设立了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盐的生产由灶户负责,进入“灶籍”。洪武时期灶户大概有9.215万户,灶丁27.0843万人;弘治时期灶户为12.0244万户,灶丁35.1981万人。嘉靖万历时期为8.2502万户,41.3051人。按照明代一个灶丁,三个帮贴(帮工)推算,洪武时期灶丁共有81万多人。

  与盐户相关的柴夫、马夫、割草夫、运水夫、其它相关材料的供给者运输者,洪武时期,官方主管的大盐和豫晋两省的小盐相关从业者可达200万人以上,如果算上小盐、硝盐、军盐等从业者,这个数字还会增加百万。
  在封建社会,给政府做工是件苦差事,国家可以以各种理由剥夺你应有的权利,所以,灶户的社会地位比较低,逃亡者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出现。为此,朱元璋将这种行为“脱色”。一经发现杖打八十。假如灶户出身的人真的当了官,但却为了免去贱民的尴尬,买地买田假冒“民藉”那么,官也不要当了,发回原籍重新当灶户。
  明初,对盐的生产是以“户”为单位,随着时间的发展,由于生育率的问题、体格等问题(一丁办盐三十引者,有七、八丁亦办盐三十引者),灶户出现了较大的贫富分化,为了增加盐税收入附带解决两极分化问题,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两淮盐场开始按“丁”征税,随后推广到全国。
  那么,盐税有多重要呢?这个问题,可由万历年间的户部尚书李汝华来回答,据他统计的数字:国家税收四百万,其中盐税占据一半,两淮68万两多,长芦18万两,山东8万两,两浙15万两,福建2万,广东2万,云南3.8万两多。如果加上不进入专门储存白银的太仓库的河南12万,川陕等地的盐税的话,全国盐税达240多万两。
  正是因为盐的利润颇大,可以达到200%以上,因此,使得明朝后期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
  日期:2011-09-27 13:18:14

  私盐泛滥:从万历与浙江官员的一次对抗说起
  盐山上长树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十月,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叶永盛正在厅堂内休息。突听,书童禀告说京城来了特快专递,是从民营渠道发来的想抢在圣旨之前先发到您的手中。叶永盛一听,心中一震,他知道肯定京城出事了。他连忙让送信报纸的人进来,急急忙忙地打开祗报一看,大惊失色。原来,皇帝听信浙江忠义右卫百户宦官高时夏的谎言,说浙江、福建的余盐堆积如山,如果把它们都卖出去的话,可以得到30万两白银。

  信风内还附有一张图,上面画着一幅画。叶永盛看罢气得笑出了声,原来,高时夏为了表现自己的证据确凿,还画了一张盐山图。令叶永盛好笑的是,在盐山上竟然长着茂密的大树。“一派胡言,一派胡言!盐山上长树!哈哈,真是千古奇观呀!不,万古奇观!”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