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幻象:白银帝国下的真实(白银帝国:翻翻明帝国的老账)》
第8节

作者: mengben197806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明代基本继承了前代的交法,除了唐代交法外,更系统的法令出自,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的《仪制令》。到了南宋更出现了“礼让制度”,即“礼让四先”: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
  明代的特殊性在于马、牛交通工具就已经非常完备。但对于轿子的管理还没有形成系统,到了明代则对轿子进行了统一管理。明代的轿子种类非常多,有官轿、卧(眠)轿、逍遥轿、女轿、山轿、兜轿等,宫轿中也有凉轿、暖轿、帷轿等。到了中后期,明代的交通运输行业则出现了官营之外的民间商业。当行会兴盛开始后,行会把头则控制这一行业。例如,船舶的装卸则由船行经纪负责找人装卸,管理则由“埠头”进行。车马则由脚行负责,由“脚头”进行管理。

  大凡对雇佣交通工具的人,则先要和行会进行联系,谈妥“头口钱”后,开始买卖。头口主要是指陆路交通中的马、骡、驴等。马、骡一般在北方比较流行,牛则在山西最为盛行。上述四种动物所用的车分类车类主要有太平车、囚车、陷车等,船类主要有官船、哨船、渔船、快船、战船、大小海鳅船等。
  在民间,骡马车有四轮、双轮两种。这些马车之中还有类似今天几十个轮子的那种大型货运车,这种车最少是8挂大车,最多的有12挂。笔者小时候看见我们北京市顺义区农间的马车,一般是一挂3匹或4匹,前边2匹或3匹马骡,后边的1匹是体格最强劲的马骡。如果明代马车每挂和这个类似的话,多达48匹马能拉多少东西呀!当然,如果是48匹马排列顺序肯定就不是向刚才说的排列顺序。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又怀疑。为此便找了村中一个赶了30多年大车的长辈询问。他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以他赶车30年的经历,在北京地区普遍的是一挂3匹马,最多也就是5匹,马多了没办法赶。毕竟畜牲不是人,畜性犯了没办法赶。而且,他认为一挂是一辆车。
  但我仔细比对了一下,图中是八匹马排成一排,很可能一挂就是1匹马的含义。但最终如何解释这种情况,还是得看一些专家来解决了。
  除了上面的大型马车外,还有一种独辕车。它由驴在前面拖曳,人在后面推。既可以运载货物又可坐人,但人如果乘坐的话必须两旁对坐,否则会出现“一边沉”的情况发生倾覆。
  对于船类,各地也不相同。例如苏州以北地区,船只一般只是在白天行驶;苏州以南,则昼夜船行不息,而且定期航班也非常普遍。
  这些交通工具在商品经济上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在信息经济上同样起到了巨大作用。例如邮驿组织,明代的邮驿系统包括水马驿、递运所、急递铺三小系统,前两者属于一般邮驿,后者则属于特快专递形式,三个小系统都由兵部进行管理。因此,三小系统所基本上需要七万左右的兵卒进行运转,再加上为此,服务的军户、铺户,全国大概有四五十万人从事邮驿行业。

  限于本书篇幅这一内容,我们将在下册进行具体介绍。
  路上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管制机构的健全,直接促动了大规模商品的流动,例如粮食、茶叶、丝绸、瓷器、木材、建筑材料、盐等。明代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产品有茶叶、丝绸布匹、瓷器等。同时,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得盐的流通范围仅次于上述三大产品。限于篇幅,本书对于丝绸布匹的情况留作下册介绍。我们首先谈谈对明代政治、经济、生活起到重大作用的盐茶两大商品。

  日期:2011-09-27 10:36:12
  明代的抢盐风波
  重新认识盐:从2011年抢盐风波谈起
  震后抢盐风波
  2011年5月 日,我刚刚起床。突然间电话响了,一看号码。“老妈”那可不敢怠慢。接后就听到母亲焦急的声音,“你周六回家,从城里带回两袋儿盐,顺义没盐了。”“啊?没盐了?怎么可能?”“日本地震,海水污染了,盐不能再吃了。”“可笑,妈,你别听风就是雨的,盐是专营不可能没盐的。”“可现在村里、镇里、县里都没盐了呀!家里的盐还够吃两天,你周六回来带两包”。

  放下电话,我的心都在笑。一上班儿,按部就班地打开电脑,浏览一下图书业新闻后,再打开社会新闻、国际新闻。网上有不少盐的消息,这时我才知道问题严重了。打电话给岳母,岳母告诉我密云也没盐了。不过还好,开出租的老姨父听乘客说都在抢盐,立刻买了两袋子食盐。满打满算二十多家亲戚每家都能平均有两三袋,够吃了。连忙给兄弟打电话,兄弟告诉我,家里的盐还有两袋。还好,真缺盐的话,从他那里弄一袋就行了。放下电话,中午没敢回家,立刻去周边的什么家乐福、物美、京客隆等超市去买盐,结果都是一样,超市一开门儿盐就都没了。又听说,超市外面的市场两元左右的一袋盐已经卖到了十元钱。好在,家里的盐够,顶多从岳母那边儿弄一些。

  一周后,我终于在家乐福看到了久违的食盐。
  虽然,有人说这代表国人的一种盲从、一种科技知识的欠缺。但是,它有一点好处,就是:让我们了解到其实我们对周边的事情,特别是那些习以为常的事务过于轻视了。其实,类似的风波在明代就已经出现过了。
  日期:2011-09-27 10:36:35
  盐业自古就是重要经济物资,商周时期我国的盐业实行自由经营,自秦汉开始盐业成为官营垄断。唐代中后期,刘晏对盐法进行了改革,商人可以到盐场购买食盐由商人进行售卖。到了明代,开始实行专商引岸制,即指定商人将盐运到指定的销售地点。
  分界销售出现自刘晏,引制开始于宋代。盐引就是政府发给行销盐的商人缴纳过路费的凭证。引的作用是区别盐的售价以及卖盐的地界。宋代的盐引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因此,并未实行专卖制度。

  明初实行“开中制”,商家负责运粮到边关,政府则给盐引,商人拿着盐引到产盐区取粮食,之后商人到指定地区销售粮食。实行过程中,以自愿为主,政府不用行政命令强求。再考虑商人利益时也较为全面,全面分析了:粮食生产、收购、运输、往返路程的食宿和旅费以及人工费用等。但是,因为,明代北部边疆是国家大政,运粮的地方在北方,而支取食盐的地方却在东南沿海,因此,商人要想获得利润就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这期间包括金钱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其它不可预知的各类风险如人身安全和健康等。

  因此,每引可兑换的粮食就自然不同了。例如每引的盐无论是淮盐还是浙盐都是200斤,根据距离的远近兑换的粮食重量是不同的。例如淮盐。如果运到临濠府府仓则可以兑换5石米,运到北京市通州区是2石米。浙盐运到大同、太原、临濠福、北京是通州区可兑换的粮食就分别为0.8石、1石、4石、1.8石。理由很简单,在距离上浙盐产区相对北方更近一些。

  盐引运粮对于军事非常重要,它弥补了明初军事垦田与垦田收入之间的时间差。但明初朱元璋父子对于军田的重视,以及军田的大规模开发,“开中法”在军粮上的比重应该不会很高。否则,朱元璋也不会说出:不费民间粮食一粒米得自夸之词。
  所以,在朱元璋时代,盐引的发放并不多,有的年份1例没有,有的也只是每年少则1例,多则4例。但其后随着“军田”荒废并被文武官员、太监、皇室、官商家族等大规模兼并,军田已经难以供给边关,为此,盐引的发放越来越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