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幻象:白银帝国下的真实(白银帝国:翻翻明帝国的老账)》
第6节

作者: mengben197806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商人势力随着路的优劣在增长
  官商斗:顾尚书与邹百万的冲突邹望携钱鏖战官员
  嘉靖年间,无锡有三大富人分别是邹望、华麟祥、安号桂。一日,顾尚书荣僖公因为“丁忧”回转家中,一日顾尚书乘坐着官轿正在行进路上。突然,轿子后面一阵惊扰。顾尚书打开轿帘一看,之间一顶极为华丽的轿子飞快的奔来。在他后面跟着无数个这样的轿子。这些人也不管前面有没有人,飞快的超越了顾尚书的轿子。顾尚书往里面一看,不禁大惊失色,之间轿子里面的人全是一些和尚。

  顾尚书连忙询问“这是怎么回事?”随从忙说“无锡首富邹望的老母亲死了,听说请了一百多位僧人为她超度。来来往往皆用这种轿子接送。”“啊!好有钱呀!”顾尚书发着感慨回到了家中。刚一进屋,就见管家慌慌张张地迎了上来“大人呀,大人。咱们的西大街的老宅子被邹百万给扒了。”“什么!”顾尚书勃然大怒,“好你个邹望,人家怕你我是尚书我可不怕你!拿着我的帖子去到知府衙门告他,不将他法办我这尚书白当了!”

  果然,没有多久,邹望就被捉进了大牢。然而,令人奇怪的事情出现了。邹望被抓的那天下午,顷刻之间无锡城里城外的所有买卖人纷纷罢市要求释放邹望。知府一听连忙放了邹望,各种集市买卖铺户这才陆续营业。顾尚书见此情景不禁大怒,知府也知道无法交代,连忙来到尚书大人的家中请罪。
  “顾大人,卑职实在是挺不住了呀!这全无锡的商人如果罢市的话,朝廷知道了,不但我吃不了兜着走,就是您恐怕也要挨批评呀!”
  “这邹望就这么大的能耐!”“嗯是呀。您不知道,无锡有三大富,这三大富平日里交结广泛,就是京城里的达官显贵们都与他交好。自从抓了邹百万之后,那两个大户也给我捎信来,如果不放了他,全无锡不论乡村还是城市所有商人都要罢市罢业”“呀,这么厉害呀!”“是呀。您还不知道呢,听说他们还下了命令,您的家人只要在无锡买东西,无论是蔬菜水果鱼肉布匹,所有商人都不会卖给您!”

  “胡说!我不信”顾尚书连忙派家人到无锡街头去买东西,哪成想果然呀。各个商家一听说是顾尚书家的人买东西,无论出多高的价钱也不卖。顾尚书听闻此言,默默无语。这时,门卫拿着一封信来到会客室。“老爷,刚才有一封信扔到了咱们家的门口。看信封好像写的是您!”顾尚书接过信来一看,直吓得脸色苍白。“快,你速速命衙役捕快来我这里,保护我!”

  “顾大人,并非我不愿帮您。跟您说实话吧,今天来拜访您,您知道我为什么要骑马而来吗?”“不知道。为何?”“您不知道呀,今天衙役轿夫听说是来您这里,纷纷说病了不来呀!”“啊!人们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看来不过如此呀!我一尚书今日败矣!”
  尽管万历对商业剥削比较严重,但因为之前的帝王们如隆庆等有为帝王,如武宗等不作为帝王等原因,明代中后期的商业仍然总体上获得了长足进展。到了万历时期,商人不但已经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而且在朝中已经培植了强大的代言人势力。魏忠贤和东林党的冲突,其实就是皇权与商人势力的斗争。到了明朝后期,特别是南明政权时期,商人(更具体地说是官商)已经把控了朝政。

  商人把控中央级得朝政可以说是在天启、崇祯朝非常明显。但早在嘉靖年间,一些地方政权就已经被商人垄断。地方政府官员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听命于富商巨贾,无锡邹望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案例。
  明代后期的国内的水路贸易,南方以卖方身份出现向北方供应:丝织品、瓷器、棉布、木料、纸张、漆器、有色金属、皮革。北方输出的商品大多是棉花、羊毛纱线。商业的高度发达直接促进了城市化发展呢,例如淮安因为运河而兴盛被荷兰大使霍姆在1644年称其为“中华帝国的第八大城市”。
  除此之外,类似于今天的深圳在十几年的时间由小渔村成为大城市一样。明代京杭大运河的繁荣,也使得一些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成为皇帝心目中重要的地方。例如,因为徐州的运河段水流比较急,为了安全行驶,政府便修建了一条备用运河,1587年在这条备用运河的某个地方修建了一个名叫“夏镇”的地方。而17世纪初,皇帝便派了一名亲戚坐镇此地专管收税。

  在万历、崇祯年代,由于水陆交通的大发展,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的兴盛,中国逐渐形成了十五大城市,它们是:北京、南京、杭州、镇江、广州、福州、苏州、上海(当时称松江)、淮安、扬州、临清、济宁、扬州市(主要是今天扬州下辖的仪征市,当时称仪真)、芜湖、景德镇。
  商人的势力最终到了万历年间几乎达到了“无官不商”的地步。东林党主要成员的出身虽然大多为中小商人家庭,但他们对于商人的同情是毋庸置疑的。那个时期,商人占到了中国进士、举人的四分之三,可以说遍布官场。
  仅拿明代晋商典型的张家、王家为例。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张四维,之所以成为首辅。在政治上,则靠舅舅王崇古(兵部尚书、陕西总督),而王崇古的爷爷王馨是河南邓州学正。在经济上,张四维的父亲张允龄、叔父张遐龄、岳父王恩、大舅子王诲、二弟张四教、四弟张四象都是大商人。王崇古方面呢?父亲王瑶、哥哥王崇义、从弟王崇勋、伯父王文显、姐夫沈廷珍和外甥沈江均也是大盐商。

  张家、王家在联姻的同时,还与大学士马自强家联姻,而马自修也是大商人。三家联合几乎垄断了当时的盐业市场。以至于御史永郜为此愤怒地说道:盐法之所以败坏,就是被权势之家所垄断。因此,官商家族成为明代非常明显的特征,也成为商人敢于与官员进行争斗的后台。
  商人的势力增强并不仅仅表现在官商一体化以及官商斗争上,更体现在商人的生活方式、思想,商人的经营方向影响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日期:2011-09-27 08:28:47
  引领风尚的明代商人
  男不男女不女的明末读书人

  万历年间的苏州城内,铺户兴旺、买卖兴隆。在各色商铺之中,许多商人、富户、读书人、官员流连其间。举人李乐在书童的几次催促下,终于放下了书本来到大街上散心休息。书童李来一边走一边说,“少爷,今天出来可不能白出来呀。再过几天就是老太太的生日了,您可得买些东西呀。龚春瓦瓶现在非常有名,不如买一个吧。”“龚春瓦瓶?什么牌子?”

  “哎呀,少爷。您真是读书读死了。龚春、时大彬两个人是现在做瓦瓶最好的两个人,他们做的瓦瓶光滑如玉、细腻温润非常好,每个都能卖到二三两呀!”
  “啊?二三两?要知道二三两银子,那可是农民要一年不吃不喝才能积攒的呀。这么贵重的东西,咱们买它作甚。”李乐一口回绝。李来听罢,沉思一会儿,又道:“那就买个胡四铜炉或赵良璧锡器?一两银子就行。少爷,人家大门大户都买这些东西,咱们如果没有,还不让人家笑话。”
  “不行不行,我们读书人应该以俭朴持家。那些奢侈品给人带来的无非是感官享受,它只能给那些内心虚弱的人带去自信心。像我这样胸怀自信的人根本用不上那些东西。”
  “哼。俭朴现在被人看作是陋习呀。就是那些贫民、农民都买这些东西,咱们能不买?”
  “啊?”李乐大吃一惊。“现在的人都这么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