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反思近三年的职业经历》
第14节作者:
MJ勺子 我们在远郊参观了某公司和宝洁合作的项目,那些库房的硬件确实很棒,是做立体库的坯子。遗憾的是外部地形不利于频繁进出,更不利于大件物品的装卸。外行看热闹,但R是内行。每看一个仓库,她让我说说这个库的问题,好在哪儿,坏在哪儿。我看到的是地面、出入口、消防设施这一类问题,她教我更多实质的东西:
1,观察仓库外部的地形,库区的出口位置,库区内行车道的规划。
2,观察仓库间的间距,在高峰期是否能容纳XX辆车的进出装卸,周转的空间够不够。没带测量工具,就用步伐测量。
3,观察卸货平台的宽度,数一数库房有几个门,门和卸货平台之间的结构。
4,观察仓库内部的构造,是长条形,还是近似于正方形。库区怎么规划,叉车通道怎么设计。
5,看完仓库,一定要了解对方的IT系统,了解他们的KPI考核体系,最好能看到一些具体的考核报表——做不好KPI考核管理的TPL,不可能成为优秀的TPL。
这些“学问”,课本上很难见到。
日期:2007-3-11 17:01:59
(四十六)
R跟我有一些原则:第一次接触的公司,请客吃饭送礼之类的,一概回绝;比较熟络的公司,一起吃饭无妨,别奢侈就行;生意谈成了,宴请庆祝一番,也无妨。 这样做,并不是标榜我们如何如何,理由很实际,就是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不要因为小恩小惠影响我们在做出决定前的判断力——吃人拿人必然会手软嘴软。但是,如果公司默许你在合同签订后可以获取低于千分之三的佣金,同时合作方又主动给你,我是不会拒绝的,因为没有超越游戏规则——呵~~~这只是假设。
在北京当地,差不多每两周出去一趟,考察物流资源(零售、家电行业的物流中心主要集中在北京南部)。看过物美的DC作业现场,快速消费品领域的学问真的很大,立体库,半机械化……
接着就是做北京、天津地区的招标书,以前没接触过标书,找来范本,好好模仿一番。额外的做了几个附件,一个是投标企业信息调查表,Excel格式,要求反馈电子版,便于汇总,一个是北京、天津地区的简要地图,标明各个区县。R对标书很满意,她经历过的投标招标工作很多,这份招标书不同于以往见过的,内容很详尽,考虑的也比较周全,一看就是用心做的。因此,对我大加赞赏,她说她很感动。这样的评价,给了我更多的信心,也给了我机会,更清楚的认识自己。
标书最初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发出去,最后又夭折(下面会说到原因),但谈判工作已经启动。我手头整理了一份主要的TPL的联系表,逐一打电话,说明我们的意图,邀请对方(若感兴趣)尽快面谈。此间的两个月,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谈判工作上,每周约两三家公司来谈。
每周五下班前做好谈判/考察进度表,按时发给S——这个工作是很必要的。最初的几次谈判,R主谈,我在一旁记录、学习,她会给我机会,让我针对双方的介绍发表自己的看法。谈完,送走客户,再面授机宜,告诉我刚才他们暴露出那些弱点,他们说的哪些信息很有价值需要记下来,那些信息我不应该透露,那句话我说的恰到好处……接着布置下一步该怎么准备,该搜集什么材料,该谈那些内容。几个回合下来,逐渐掌握了基本的要领——怎么控制节奏,怎么让对方紧张起来,如何甄别对方信息的真伪,如何软硬兼施……
一方面,我在网上搜寻有用的信息,做功课。另一方面,反复回味R教我的东西,梳理各家TPL在谈判桌前提供的信息。零散的信息,经过归纳,都成为有价值的经验——别人的经验——我想我们是站在了他们的“肩膀上”。
商务谈判激发了我极大的兴趣,每周的工作中,最感兴趣的就是坐在谈判桌前(最厌倦的就是写工作总结和计划)。R给我布置任务——以后,第一轮和第二轮的谈判,由我担任“主谈”,在实战中检验检验。她有时也会参加,在一旁观摩,必要时补充几句,谈完后会给针对我的表现再点评一番,这种反复巩固的方式,使我的(谈判)基本功越来越扎实。
我深有体会的一点是:认真读一本关于商务谈判的书,是站在专家的肩膀上望向远方;而学得理论的精髓后,又有机会和资深人士在实战中“过招”,却是双脚着地,大步向远方迈进。纸上的演练和谈判桌前的实战,毕竟是有很大的不同。
日期:2007-3-11 17:04:02
(四十七)
每次,我们都会要求对方的高层来谈,老板、总监,至少是项目经理。如果对方派业务员和主管一级的人来,差不多都要遭遇我们礼貌的明示:如果有合作意向,下次请让更高层级的负责人来。这个举措,并非“摆谱”,而是技巧——大多数公司,你跟老总级别的人谈完,他回去发一句话,下边的人执行力很强,很重视;如果仅仅跟某个主管或业务员谈这个事情,往往事倍功半,很容易夭折。
前前后后,我们接触了二十多家公司(其中包括几家IT服务商),北京地面上比较有名的TPL,差不多都扫了一遍。不同的公司对我们项目的关注点也不一样,换句话说,走在同一条路上,但目的都不一样,有人冲着白菜来,有人冲着芹菜来,更有人想芹菜白菜兼得。
事先,我跟R已经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如果某公司是第一次接触,一般都会客观的描述我们的业务需求,然后慎重的告诉对方——家电零售物流领域的利润空间很低,而且我们正在发展阶段,所以当下的体量不会太大,在三五年内的将来,应该会有一些值得期待的合作领域……同时建议对方结合自己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慎重考虑合作的可能性,不要盲目——这是谈婚论嫁,既要你情我愿,还要经得住居家过日子的考验。
前前后后接触的物流公司大概能分几类:
第一类,都是外资企业,主业不是第三方物流服务,所以对我们的项目并不感冒。在我加入C之前,R就跟他们有过接触,基本都是礼貌的回绝。这一类不在上述二十多家的范畴内。
第二类,外资或合资企业,主业在第三方物流领域,对我们的项目感兴趣,但并不热衷——因为我们在沈阳的模式是半外包的,自己管理仓储,只是将B2C配送外包,“油水少”,而且北京这边具体选什么模式还没有定下来。大多数对配送不感冒,冲着仓库租赁和仓储管理这一块儿业务。一般由经理一级的人员出面。
第三类,大型国企,在这一领域的经验比较丰富,对当下的合作项目很热心,但胃口很大,冲着全国的项目来,“通吃”的架势。一般是老总一级的人物亲自出马。
第四类,民营TPL,很热心,最看重当下的合作内容,也看重未来可能的合作领域。一般是公司的核心人物轮番出马。这里边有几家公司在IT领域很专业,做得很好。
理清了这些头绪,有些公司自动销声匿迹,有些继续关注。一段时间后,谈判工作整体上进入第二轮,留下的大概有六七家,都是在家电或者零售领域有点儿实力的公司。
日期:2007-3-11 17:10:08
(四十八)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