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反思近三年的职业经历》
第12节

作者: MJ勺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4,改变了R和S对我的看法,此后,他们一直对我很器重,给我更多的空间去做事。S常把一些新项目或者有难度的项目给我,比如电子商务项目的筹划,比如IT系统的升级改造,比如零售市场的态势研究。R干脆把全国的物流规划和谈判项目交给我负责,在一旁教我,必要的时候,给予点拨。

  日期:2007-3-9 19:15:08
  (三十九)
  春节前几天,继续上班,相对平时,那几天更轻松。S找我单独谈话,无非是表扬再表扬,末了,他让R为我写升职申请,中午请吃吃东来顺,大家又是一番激昂,都踌躇满志的样子。银子不足,便放弃回家的打算。把妈妈接到北京,过了一个幸福的春节——我觉得,随着春节后工作上的进展,我的财务状况肯定越来越好。
  春节后上班,知道一个坏消息,沈阳当地的物流经理已经辞职,他“阵亡”了。为什么?就因为在坚持专业的工作方式和听从老板的决断(后来的事实证明,老板的决策有错)之间出了矛盾,而且不可调和,据理力争,毫无效果。那位经理知道,如果不听从老板的决断,自己立马就要完蛋,如果听从了,迟早也要背黑锅,难逃一“死”。东北人,性格直爽,痛痛快快的辞了职。这件事情,我亲历全过程,见到老板急红了眼,在会议上拍桌子。那位经理的问题,充其量就是消极执行,但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别人不明白利害关系的时候,站出来说话,是没错的。

  沈阳门店的销售状况一直惨淡。所以,“辞职事件”只是个起点,接着就是大规模的人事调整。沈阳分部的一些同事,要么被降职,要么被辞退,包括物流部的其他两位主管,都被迫离开——其中有他们自身的问题,但是眼看着当初一起昼夜战斗的同伴们被清理掉,自己却帮不了忙,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总部,却是另一番状况,一些人被提升为主管(包括我在内),一些人的代理经理职位被转为正式。按最初的承诺,职级上升,工资至少会涨30%,按我的考核结果,80%也有可能。说实话,我很期待,一个月光族,对工资的涨幅尤其关注。
  行政经理给我的英文通知上写着工资涨幅8%,手机报销额度小涨,其它待遇保持不变。仔细看了几遍,确认不是看花眼,跟R说了这事儿,就去找行政经理,想知道原因,想知道当初的承诺算不算数。行政经理对我的疑问显然表现出一些不安,她解释了很多,总之都算是理由,我耳朵起了老茧……这事情就这样了,无语,无奈,继续工作吧,至少当下的工作内容还很有挑战、很有趣,银子的事情暂时放在一边。

  但是,我开始质疑C公司的诚信。
  日期:2007-3-9 19:17:13
  (四十)
  节后,沈阳那边一直没有招到合适的物流经理,职位空缺了几个月,多多少少影响到我们的工作。HR一直交不了作业,我们只好在总部遥控,发邮件,打电话,频繁的沟通,但是总不是办法。 老板授意行政部,建议我常驻沈阳,先担起物流经理的担子。
  在这儿,有必要说一下公司的组织结构:

  1,常务副总是公司的一把手(集团大老板兼任总裁一职)。
  2,总部下设三个中心,比如客服、采销、市场;和几个职能部门,比如行政、财务。各中心下辖若干部门,有部门经理,采销中心有两个总监,(按产品线分)下辖若干部长。有几个特殊职位,管理者来自集团旧的体系,比如财务经理,比如行政部副经理,其他均为外聘。
  3,分部设正副店长,总监级别。其余各部门经理和部长,同于总部主管级别。经理下又有若干主任、主管,最初一级就是销售代表和各部门的专员、文员、干事。
  去沈阳担任物流经理,本是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要管理四五十人的团队,需要更频繁的与各个方面协调,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公司的整体运作。但我有点儿犹豫,主要是那边太乱,心想着壮士一去不复返,“牺牲了”怎么办。R和S也不赞成我去,
  第一,太年轻,一下子管起四五十人,恐怕吃不消;

  第二,那边的管理确实很乱,虽然之前的工作完成的比较好,但恐怕难以应付复杂的人事关系,弄不好,还要吃亏;
  第三,总部这边有几个项目还需要人手,少一个人,也应付不来;
  第四,拔苗助长,未必是好事情。
  想了一个周末,我决定留在总部。行政经理又是一番劝导,我长了点儿智慧,让她去跟S和R说,S和R自然不同意,HR只好继续寻觅合适人选。
  日期:2007-3-9 19:21:38
  (四十一)
  人事风波平息以后,我们开始规划新的项目。物流方面,主要是配合全国开店的步伐,提前做好规划方案,设计几种物流运作模式,准备搜集数据论证不同模式的利弊,以供老板们决策。其次是天津和北京地区的开店计划,(原计划)上半年就要基本筹备妥当,物流部和选址开发部打头阵,选择物流服务商,为DC选址。要继续完善数字化管理体系,不但要员工接受,还要让承运商接纳。

  R让我写《全国物流项目规划说明书》的初稿。知道这事儿重要,也没敢含糊。先是搜集北美COSTCO(好事多)、Bestbuy(百思买)、沃尔玛的资料,仔细研究他们的供应链运作。又最大限度的了解国内同行的物流模式,包括IT系统。这里边,Bestbuy的模式最有借鉴意义,因为我们的宣扬高端定位,和体验式营销理念,就是冲着它去的。但因为我对营销模式更感兴趣,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百思买、好事多营销模式的研究,连续、反复的琢磨了几天,有豁然的感觉。

  针对集团内部另一兄弟公司(国内电器零售业的老大哥)在物流运作方面的不足处,结合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理念,又结合我平时积累的一些东西,差不多写好了初稿。R看了,给了些指点,我继续改……差不多一周多的时间,规划说明书(PPT和PDF文件)做好了。如果各位感兴趣,有必要说一说我们的《全国物流项目规划说明书》——
  一,抛弃兄弟公司的那种落后的模式(以成本控制为主导),它们在每一个城市都选择几家甚至十几家的运输公司(车队),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物流规划,说白了,没有一盘棋的概念,比较散。更多的分散的管理每个点,更多的是注重单纯的成本控制。 我们想在全国下一盘棋,走第一步的同时为后三步着想。更多注重服务效率和KPI指标,成本放到次重要的位置,毕竟是要做高端市场,服务和效率都很重要。

  二,将备选的物流商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全国战略合作伙伴、区域重要合作伙伴和当地合作者。分别给予不同的份额限制,或限制上限,或限制下限。跟不同级别的物流商签订不同规格的合同。比如H公司属于全国战略合作伙伴,我们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后,每一地区的项目启动,双方只需再谈一次报价和业务份额。这样一来,双方的资源能得到较好的配置,效率会更高。对我们来说,对方更看重全局利益,报价上会让步,如果某个地区的经营状况不佳,对方哑巴吃黄连,苦撑着也会支持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