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反思近三年的职业经历》
第7节

作者: MJ勺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六月的什么时候,办妥交接手续,我搬去市场部,市场部在公司的大楼里。公司自己有餐厅,伙食好。坐班车也方便。市场部的办公室是单独一间,配置齐全,困了有沙发可躺,关上门,抽烟也可,独门独户,清净自在,基本不用加班。工资小涨,也就是不痛不痒的涨幅,但是不再有业务考核,跟整个大区的销售业绩拴在一起,大家好了,我们跟着享受奖励,大家亏了,我们一样被克扣。

  我负责维护运价体系,逐渐明白了许多玄机,内幕的东西,不讲也罢。只是包舱协议的签订,没有利用市场部门的调研分析职能,运价虚高,也无可避免。
  一下闲起来,颇不适应。正好公司要在北京的几个重点区域开展大规模的市场推广活动,我抓紧时间整理了出一份出口型生产企业的数据清单,做成一个表,又在M的建议下,弄出纺织行业出口百强企业的清单,针对二十多家关键的企业,进一步深入搜集信息。发给相关的团队,一是辅助他们更便利更准确的开拓客户,二是抛砖引玉,想让他们给我反馈,了解到真正的情报需求和侧重的领域,好在下一步有针对性的搜集信息。但是,又TMD石沉大海,感情是老总们不指点,其他人就只当没看见。

  过了几天,中午,一同事来我办公室串门,告诉我:你做的东西很好,我们也很需要这样的信息要指引,但是老总们不发话,谁愿意主动去跑,都享受现成的客户资源。——这个姐姐是我们的资深销售,前几年业绩很好,这一两年因为公司的内部机制问题,个人收益大打折扣,这次谈话没过多久,她就闪人了,去了一家外资货代,据说混得很好。

  这段时间,公司在内部系统里加一个论坛,叫XXXX业务论坛,我主动申请到物流管理的版主,经常发一些有用的资讯上去,四处灌水。发现公司里强悍(在此是褒义)的人物不少,尤其一山东同事,慷慨激昂,对公司的内忧外患分析的很透彻,说话也直截了当。向我师傅一打听,此人确实不一般,有思想,真是处处为公司的发展操心,但因其言辞激烈,常遭“收拾”,职位无多大变化,甚至有被罚扫卫生的经历。遂发邮件,畅聊一番。 时间长了,也有若干在其它分公司的同事发邮件来交流,竟以为我有些岁数有些工龄,那时候心气儿高,有些自以为是,遇见此事,常常暗自得意。逐渐的,在内部论坛有一帮友人,互相呼应,畅论实务,算是贫乏工作之余的有益补充。

  日期:2007-3-7 9:05:53
  (二十一)
  因经常在论坛里贴一些最新的市场资讯,有不小的点击量,某日发奇想,何不自己弄一份电子月刊,汇集重要资讯,然后做些简单点评分析,在加上公司内部的一些业务数据,跟大家分享,有趣,也有益。于是用一周时间作出了一份“刊物”,自己做了表格和图形,在网上找到一个免费制作电子书的软件,将Word文件转换成EXE程序。准备发出之前,给市场部主管O看,结果他说:

  ——这个东西你不能发给所有人。
  ——为什么?
  ——情况有点儿复杂,不要太生张,你这样吧,就发给咱们营销部门,就发给区域。对了,这署名,别署你的,就写区域市场部。对了,还有……
  接着告诉我该发那个总,不该给那个总……云云一大堆。
  晕!我心里想,这又不是抢银行,大家分享资讯,又没触及谁的利益,干嘛还来这么多规定。再说,发这种信息简报,也应该是市场部的职责,为什么还要偷偷摸摸?也罢,就听指挥,修改后重新转换,按要求发了。结果,当天下午,就有一些同事,其它部门的,还有分公司的发邮件索要,甚至询问为什么不给他们看。对此,基本无语!后来,就有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份电子刊物。有同事发邮件,说这个东西挺好,天天埋头工作,没时间上网看这些,但是又确实有必要知道这些资讯,包括公司内外部的。

  但是,一个月发一次,似乎太漫长。我跟O管商量一下,还是每天都发吧。不做太花哨的东西,就发邮件,每天早上整理一个简报,一般就六、七条新闻,简明扼要,每条字数控制在二三十以内,发给大伙儿。简报本身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是对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再加工一番,但是因为这种形式在公司内部是头一次出现,大家还是比较欢迎。几个分公司也希望给他们抄送一份,所以,逐渐的,每天早上的资讯简报成了惯例,主要发给区域领导和营销中心的同事,同时抄送区域内各分公司的营销主管们。早上8:30左右到办公室,差不多九点一刻之前就能把简报做好,发出。这个工作一直持续到我离职,之后好像再没有继续了。

  日期:2007-3-7 9:07:33
  (二十二)
  上面说到市场推广计划,由总部直接指导,区域公司来执行。也请了一家公关公司,做具体的策划。开始我们常开会讨论,进行人员分组,确定拜访目标。销售经理P给我们做培训,讲拜访客户的技巧,讲基本的商务礼仪。在老总参加的那次讨论会上,P特意用PPT演示了他写好的公司介绍,记得里边有几点谈到我们能给客户提供的服务项目,大谈特谈“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什么“一体化”之类的“时髦”概念。

  冷静下来想一想,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儿。一个以货代为主(其它方面很薄弱)的公司,怎么提供供应链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而且,公司内部基本上没有几个懂得“一体化物流”的人,更没有实操经验,这瓷器活儿,你怎么揽?
  照我看,市场开拓难度这么大,还不如集中火力,就谈我们的强势的领域,自己做不来,找几家优势互补的企业联合起来,一起来做。我在后来公司主要做规划和项目谈判,遇到过这样的物流公司,大话、虚话太多,你找准了问问,对方基本上就哑巴了。 那时,如果有机会面对面跟客户谈,说到这些“一揽子”,客户要是真寻根究底起来,P又该怎么回应!

  日期:2007-3-7 9:10:03
  (二十三)
  这一阶段,我们分别给亦庄的制造企业打电话,就我了解的,某些公司是选用一家物流商提供一揽子物流服务;某些公司是选用几家公司,分工不同而已,比如让你做仓储和干线配送,让他做进、出口;还有一些公司在同一业务下拥有两三家服务商,比如出口业务,就同时交给两家做。但是,相当一部分的电话拜访都是失败的——闭门羹,除非谁有同学、朋友在那儿工作,还有机会约管事的人出来吃饭,或者干脆就是老总们亲自打电话亲自拜访,也有些希望。另一部分被访问的客户,一般先要报价文件,传过去之后,基本上也没下文。

  有一家公司的人很和气,告诉我他们的进出口服务商是国外总部指定的,也是外企,国内物流由一家中型的民营公司负责,他们的服务比较到位,所以也不考虑更换。特别指出的是,那家民企的老板就是从我们A公司出来的。
  还有一家欧洲的化工企业,他们的物流经理在电话里对我说:
  ——以前跟你们合作过,有批货物在运输中出了问题,让你们赔偿损失,你们也没正面处理这事儿,一来二去,我们就换了别家。
  ……
  在我离职后,这个项目还在继续。最后是办了一个酒会,请了些客户来,没有明显的效果没了下文。
  日期:2007-3-7 9:11:28

  (二十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