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反思近三年的职业经历》
第6节作者:
MJ勺子 现在说一说我当时负责的几个客户(分公司)。
最初负责五、六家客户,慢慢适应,在我调换部门之前,五、六家变成了十一家——全国所有的分公司加起来,也就三十出头的样子。不过,压力并不大,这十一家客户,有一半处于休眠期,基本上每周询价两三次,三个月发一次货。另一半客户,每周都有货物从北京出港,不算频繁。
在淡季,我每天回复的询价邮件有十封左右,旺季能达到三十,或者更多,频于写报价邮件,也逐渐成了熟练“技术”,不消几分钟就能搞定——最后加上有效期和“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价格在订舱前需再行确认”。
客户多了,业务量明显不见增长,这也是公司业务在这段时间的整体趋势,与市场的火热度比起来,在相对萎缩中。
琐事越来越多。核销单的问题,暂时进出口的麻烦单据,漫长的丢货索赔期,航线咨询……虽然琐碎,却学到不少东西。就拿暂时进出口来说,货主押了保证金,从海外厂家进一核心部件,置换损坏的部件,再将有问题的部件发到国外。报关单据比一般的出口单子麻烦许多,经常出问题。这时,就要勤联系进口部门的同事,勤咨询经验丰富的报关员,及时跟客户沟通。总之,这种单子,起码要折腾一周以上,基本上单单如此。——很抱歉的说,具体的处理程序我大半都忘掉了。
能引起更多兴趣的事是航线规划,说明白点儿,就是按客户要求为其提供几种航线方案,晓明利害,任其抉择。比如,某分公司的客户是一家制药企业,常往国外空运少量的药品,主要的海外市场在南美,但客户也有要求,为了规避美国的相关法律,不能从美国本土中转,但转运效率要高。所以,美国的航空公司不在考虑范围内。行内人士都知道,国航到南美,转运速度很一般,还要从美国本土中转。这时候必须考虑欧洲的运力,转运效率最好的有几家,比如AF,头程欧洲,然后直接飞南美,效率很高。价格偏高,但客户对此并不敏感,所以最后就敲定AF,长期使用,一直走得很好。
通过给客户频繁报价,和更频繁的电话沟通,发现我们的运价体系总体偏高,在具体处理上不够灵活,更缺乏明确的授权,往往失去很多机会。一些和我们有长期合作的外资货代也逐渐另觅“新欢”,或者自立门户,留下来的,也将不少的货量分流出去。当年的货代老大,现在开始给外资“打下手”,业务合作集中在操作层面,或者处在供应链上附加值很低的那一点,别人吃肉,我们喝汤。
日期:2007-2-28 15:35:27
(十八)
上文提到,我们中心的老大曾让我写过一份报告,交上去就完事儿,我也没惦记。不料,年底的某天,主管告诉我说,打算调你到市场部,好好发挥一下。
市场部,当时的市场部就两个人,负责运价体系、经营数据、年初预算、企划宣传……大概这么多。个人感觉部门的功能还是没发挥出来,这是一个薄弱环节。原计划是来年节后就去市场部,但因为效率问题一拖再拖,期间又新招几批人马,俺当了若干人的师傅,一晃,晃去了半年多。
日期:2007-2-28 15:37:03
(十九)
工作第一年的春节,假期短,还不能享受年假,加上银子有限,就没回家,年终的银子孝敬父母一些,剩下的,和几个兄弟喝了七天的酒。也就在那个春节,我开始抽烟,以练习吐烟圈为主。春节前几周,大学一兄弟的小兄弟(高中生)利用寒假来北京,在新东方学英语,住在我哪儿。跟小朋友聊天颇有意思,但在无意中发现这小子抽烟,吐烟圈颇有水准,大圈里套小圈,还能用手指一划,弄出心型图案,呵呵。
节后的工作还是那样,有趣的依旧有趣,乏味的依旧乏味。
三月,我参加工作刚刚一年。公司新近一批实习生,看到他们,想起去年的我。因为我的工作量相对少一些,且步出校门不久,就顺理成章的当了一部分人的师傅。他们都在轮岗,所以差不多一周能换个小徒弟,有时候,调不过来,我就接着带。年纪相仿,共同语言也多,不管徒弟不徒弟,大家相处都很融洽。
鉴于我有当徒弟的经历,实习期稍显漫长,所以还是认真的规划了一个方案,就是怎么能让他们在有效的时间里尽快上手。光看,光听,人容易“晕厥”,索性大胆的让他们动手,做报价邮件,作系统,写流程单,给客户打电话……差不多一周内就能让他们基本掌握,我在一旁主要讲一些经验上的东西,主要是细节。一个多月后,有一次考核筛选,数量不少的实习生不能留下,期间也有很多郁闷的事情,又一次看到“不公正”和“暗箱”,几个有潜质的学生,因为性格原因,或因为某老总觉得看相不好,竟遭淘汰。前前后后,算上年前的一个,一共带过六个徒弟,大部分都留下了。在这儿,摘录一段2005年4月底写在博客的文字,是在愤闷不平时的写下的文字:
=============================
“公司今年赶着毕业生的求职大潮,招进二十多个年轻、可爱的家伙,看见她/他们,恍如昨日的我。
时光交错着流淌。昨天,我面对着老员工们,寡言少语;今天,站在我面前的是或腼腆的或活泼的她/他们。
三月中旬来公司实习,到现在,一个月了。
昨天公司几位老总又给他们一次决定性的面试,确定留下谁。这本身就是一个让人郁闷的过程。国内的物流行业本身就缺乏受高等教育的人才,从业者教育背景普遍较低,这二十多个物流、经济相关专业的的本科生,完全可以被作为香饽饽,作为最新鲜、最具有投资价值的人力资本,安置到适合的岗位上,经历风雨磨砺,数年之后,也许都是公司(甚至行业内)的中坚力量。而现在,这个庞大的国企,竟然要在他们中间做出残酷的选拔:只选十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岗位有限,今年的财务预算也有限。
实际上,相当一部分老员工可以考虑退居二线,毕竟在服务意识以及对新型理念的接受能力上开始掉队。而新员工的加入,可以增加新鲜血液,可以引入认同、适应现代企业运作理念的生力军。
未来几年,物流行业竞争将更加惨烈,传统国企的管理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服务意识、变革能力更是有限得很。人事上的安排让人郁闷,哪有什么人力资源管理!
只可惜,这些和我年纪相仿的小同志们---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得不面对一次失落。另一些人赢得暂时的成功。最后,最后的最后,会是什么样?
……
说一句玩笑话:不留,误了他们这一个月对其它求职机会的尝试;留下,也许会误他们一年、两年、三年……”
==============================
后来,局面确定下来,让评选优秀老师,我不慎入选,贡献照片一张,唯一一次,贴在橱窗供人参观。
日期:2007-3-7 9:04:21
(二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