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反思近三年的职业经历》
第2节作者:
MJ勺子 这是我在考研前的唯一一次正式面试,但是没有下文。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我在最后一组进去,基本没了希望;二是我当时的头发相当之长,基本及肩,估计会留下不妙的印象;三是当时的本人乃菜鸟一只,只言片语间无法展示自己。 但是,小周同学脱颖而出,成功入选,这为以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暂按不表。
日期:2007-2-9 12:07:30
(四)
大学就是青春的养老院。春节后返校,我们的养老生活接近尾声。考研的人在焦虑中等待结果,对门宿舍有一兄弟,放弃保送本校的名额,铁了心要自己考,目标是北大的光华管理学院——也等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一年多后,我们再聚,把酒畅谈,发现这厮已变得面目全非,虽受北大风气熏染,但不见丝毫激荡之气,尽是颓靡之词、混世之语。一干人等,一时无语。经历这次聚会,我们都感到茫然。
找工作之旅还在继续。有一重要的面试,是一家咨询机构,专门为境内企业作质信评估。脱胎于商务部旗下某协会,在国贸办公,不论名称还是所处地点,都显气派。虽说当时在北京(从高中到大学)已有七年时光,但只熟悉其中的一片区域,对于国贸,只闻其名而已。那天,一行六人出了国贸地铁,四下浏览,国贸主楼就在旁边,仰头,需大仰角才能看到顶端一角。当时的景象,给我一种震动,或者说是刺激。
这次面试,我还是比较紧张,面试官是一海外归来的MBA,所问问题较为专业,涉及宏观经济、管理原理和统计分析——勺子的校园四年,以翘课为主,但专业积累丝毫没有懈怠,甚至读书所得已溢出教材范围——大多数问题,我对答如流,少数不明白的,也如实告知。第一轮面试竟顺利通过。
面试官吩咐我们回去各写一份评估报告,要求两三万字。每人预先分得一份资料,内含相应企业的财务数据、业务介绍和组织结构。因勺子专业偏重物流,所以被要求写某中日合资物流公司的分析报告。
第二周,周一,我们又去国贸交作业,参加下一轮面试——这次,同行的少去一人。上次的面试官要去我们的作业,看了大概半小时,然后将我和另一人引入她自己的办公室,着重对我表扬一番(另一人并非经管专业),甚至问了我期望的薪资和最快到岗时间。
过了十天左右,有了第三次面试,同行的又少去三人。进入会议室,同坐的已有若干人,互相寒暄,对面是一来自央视的媒体人,左侧是一刚从曼彻斯特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还有一金融专业在读研究生……我晕。这次见到大老板,自称在百度可以随便搜其大名。这位老板,由商务部委派,一副官家做派,身子陷入老板椅,歪着脑袋,对我们讲了好一阵,主题意思是:你们几个本科生还有点儿嫩,就当这段时间的面试是一次实习吧,以后你找工作,尽可以说在我XXX这儿有过实习,需要的话,我给你写证明云云。前几次的那位面试官基本上一言未发,在一旁只是微笑——笑得略微勉强。
……
结束了!从开始的惶恐,到获得希望,再到体味失落,用去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但是为了完成那份分析报告,收获良多。
日期:2007-2-9 17:33:53
(五)
其实,这一个多月,我在多手准备,零零散散赶了几次大型招聘会,投了很多简历,有命中率,但不高。有一家东北的制药企业,打电话给我:
——你学物流?我们领导对你的很感兴趣……
初试那天,一大早到西门外的车站等车,几分钟后,决定放弃——一定要留在北京,这儿有很多人值得你留下,有很多理由值得你留下。过了几天,这公司又打电话,让我去复试……继续放弃。
一家在深圳的物流公司,晚上十点多,打电话到宿舍,电话面试。聊了一会儿,我说我不想去深圳。
日期:2007-2-9 17:35:56
(六)
就这样,已是三月初。
一天晚上,小周下班回来,告诉我们说,公司还要招人,你们把简历给我一份,回头会安排面试。
——我就不用了吧,上次没通过?
——再试试吧!
过几天,又是一个晚上,小周说我简历上的照片还是长头发,人还记得,说上次没通过,这次就不必了。但是他纠缠了一番,说既然拿来简历了,就再给一次机会吧!对方同意了,末了不忘说,肯定没戏,就让他来看看吧,也算见识见识! 就这样,我在第二拨五个候选人里。
现场等待面试的加我们一共有九人,这次是单练,一个一个进去。轮到我了,偌大的会客厅,倚着墙全是沙发和茶几。六个面试官,每人占据一沙发,我坐下时,竟不知手应该放哪儿,还是紧张!开问了,先简单介绍,话音未落下,提问已开始。从你的家庭成员到父母职业,从你的中学到大学,从你的专业课到社会实践,从库存周转率到线路规划,从运筹学到数理统计,从营销理念到服务意识……连珠炮式的提问。多亏我有个优点,涉及专业问题,一点也不怯场,基本对答流畅——这要感谢我用翘课时间看的报纸和书。
没用一周时间吧,有了结果:我是本校五人中唯一通过的。就这样,这次看似毫无希望的面试,竟然有了十足的希望。次日,接到电话——请于下周一早上8:30准时报到……
日期:2007-2-9 17:38:29
(七)
公司在机场,上下班有班车接送。之前去的几个人,都被安排在各个岗位轮流实习。我被直接安置到一个位置,少了许多劳顿,但也丧失了到不同业务现场学习的机会。问了HR,据说有两个月实习期,半年试用期,然后才可以转正。
当时,边工作边写毕业论文,导师是企业物流、生产管理领域的专家——昨天去百万庄图书城还看到导师的几本书,她对A公司评价很高,说,我们几个人能到A公司工作,是很幸运的事。当时,这些话给了我足够的信心。
A公司在航空货代领域有较久的历史,一直一来以行业老大自居,树大根深。在此之前,极少公开招募学生,一般能进去的要么是内部子弟,要么就有关系。以至于后来的若干次,在网上,在面试中,在闲聊时,会有人问:
——你是怎么进A公司的,有关系?还是?
——不简单啊,A公司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你……?
……
听到这些,我真想告诉他,A公司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牛气哄哄的A了,其实从我那届开始,他已开始大规模的招聘应届毕业生。他为什么有这么多光环? 后来,随着时间流淌,一些老员工给我们讲A过去的事情:
1,那时候,一个业务部,就几个人,一年的任务,轻轻松松完成。一年的收入,交完上边的,自己还留不少,谁还在乎工资!
2,夏天到了,咱们公司把员工分成三组,说是“轮训”,其实就找一风景好气候好的地儿避暑去,车接车送,到了地方,先休息,吃好喝好,学习半天,其它时间都在游山玩水,歇上半拉月,再回来。
3,那会儿隔三差五就发钱,名目繁多:装电话去!交电话费去!八几年,九几年,那福利!你想想,到现在,可真值不少啊!
4,海关算什么,他还得让咱们几分!客户,客户是那门子上帝! 那时候,客人来发货,询价,我把TACT运价本往柜台一扔,“自己翻吧”!有一次,一生意人,拎一口袋美金就来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