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反思近三年的职业经历》
第1节作者:
MJ勺子 日期:2007-2-9 12:02:00
感冒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前几年,在学校那会儿,体质还好,虽常患感冒,但基本上不影响智商和体力。工作后,疏于锻炼,感冒反而少了,要是半年不得一回,还以为自己出了问题。这不,这次就感冒了,伴随很多并发症:浑身无力、腰酸背疼、嗜睡、口干眼花、智商降低、情绪悲观、胃口变坏……
在这种时候,冷不防去思考所谓的“人生”,除了“感情”和“友谊”,对其它的事情,我信奉“在路上”的感觉。外面的世界很大,内心的世界更大,总是在恣意遨游。以前总觉得越多的思考给我越多的痛苦和迷惑,现在看来,那是不知愁滋味强说愁的年纪,如今,思考给我太多的乐趣,带给我有价值的趣味享受,尤其是在思考过去的时候,生活是那么真实,伸手,可以触摸到现实的质感。于是,在智商下降的此刻,想反思过去,反思过去的那一点儿不足为外人道的经历,绵绵不断的写出来,给自己一个存鉴,也给大家一个参照。
————————————————————题记
(一)
我从交大毕业是在2004年的7月,但3月中旬就正式工作了,掐指算算,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三年。
大三末期,大四还没开始,就发现大家各有打算了:一部分人为出国作准备,一部分人为考研,一部分为工作,还有一部分人不想读研也不想就业。我属于最后一种,但还是装模作样的准备考研,选报北师大的新闻专业,心想,万一得了狗屎运,将来一定要去《南方周末》当记者。为此,新买一书包——其实就是旅行包——可以装很多书。当时,学分差不多修齐了,课程就剩一两门,时间基本上由自己支配。所以,每天先和小公主去南门外的超市买一堆零食,饼干、酸奶、香蕉、巧克力之类的,一并塞在我的大书包里;然后在到报摊买报纸杂志,也塞进书包里;再去SX楼上选一个靠后排靠窗户的位置,我看报纸,她看杂志。陪她吃哪一堆零食,总之,小公主吃几口放下的我都得吃了,这是我们俩在一起吃东西的规矩。
杂志看完,她就开始学英语,反正能消磨时间——说实话,她的四级一直没通过。我看完报纸,自然会看看考研的书,主要看《传播学概论》,学习枯燥的条文,偶尔遇见麦克卢汉的微言大义,便欣欣然记录下来。
……
秋去冬来。
这几年的扩招,本科生、研究生越来越多,学校鼓动大家考研或者支教,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殊不知,考研也很不容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当时存在普遍的浮躁,人心浮动,找工作带给人的苦恼远大于它带给人的新鲜感。03年11月开始第一波招聘高峰,很多考研的同学也两手准备,复习不忘投简历。
抱着逃避的心态,勺子很少参与投简历的活动,依旧“自习”。
04年春节前,研究生考试,那时大雪漫天,是一个很美的冬天——看现在的北京冬天,毫无生趣可言!几场考完后,我告诉自己,回家吧,春节回来正式找工作,也宣告对考研、就业的逃避正式结束,准备面对将来的现实。
日期:2007-2-9 12:02:55
(二)
勺子所在的院系名曰经济与工商管理,号称学校的重点院系之一,学院内部分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三大平台,每个平台又细分出若干专业。我高考志愿,第一项指向计算机系,第二项才是工商管理,万幸中的不幸,命中经管这个行当。大一大二两年学习公共课程和基础专业课,工程制图和金工实习也是我们的必修课程。大三可以在自己所处平台内选择专业。工管平台细分出财务、会计、市场、工商四个专业,我权衡了一星期,最终选择了市场专业。市场专业既重视管理理论和营销理念,又不忘实务和技巧的训练,恰巧可以避免工商专业在理论上“象牙塔”式的浅尝辄止。更重要的,市场专业的课程种类更为丰富,但负担却相对轻缓,何乐不为!但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不是这个,最后,选择市场专业的人刚刚凑成一个班,三十多人。
当时,我不迷信课本上的内容,更喜欢在《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寻求启蒙,遇到不甚明了处,再查教材查资料。去图书馆搜集书籍,比如《哈耶克传》,读的过程便有醍醐灌顶的享受,完全刷新了我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理解,尽管当时的感悟还处在肤浅的层次。
话说02年以来,“物流”理念也忽如一夜春风般的火遍大江南北,各院校纷纷与时俱进,不管懂不懂什么是物流,也不管有没有师资,忙着急着开办物流专业,有经管背景的院校,就叫它“物流管理”,工科背景深厚的院校,就叫它“物流工程”。交大因与铁道部的悠久关系,在运输经济领域有数十年的研究背景,说实话,确实有相当的实力。趁此趋势,学校一下子直起腰板,成为国内在物流方面领先院校之一,顺利成章的酝酿起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若干专业。我所在的市场专业自然而然成了“物流管理方向的市场营销专业”,改了若干课程设置,这三十多人,无意中幸运了一次。因此,我喜欢上了Logistics和SCM,它也左右了我最初这几年的职业选择。
考研之前的那几个月,大小规模的企业,大小规模的招聘会,在校园出现过不少次,而“保研”的活动也此起彼伏——提起“保研”,我就想到清末的“保皇党”和近些年的“保钓运动”。当时最流行的话题是谁谁谁要和某某某公司签三方协议,谁谁谁要被报送本校,谁谁谁要被报送到其它学校。
日期:2007-2-9 12:03:53
(三)
某日,某一公司,直奔经管院,索要五、六人。学院刊告示发通知,结果只有一两人递上简历,那是2003年年底,大家的底气都足,没听说过的公司基本不感兴趣。如此惨状,辅导老师岂能不急,召集我们开会,大加训斥……
——此公司乃国内物流届旗舰级企业,多少人想去,恨无门路!
——人家上门求才,是看我交大在物流方面如何如何!
——你们这帮家伙,不知道眼下的就业形势多么严峻吗?
——自我感觉很好,却是有眼无珠,小心将来后悔不及!
会后,我们请教了baidu,发现这公司确实是一厉害角色。为了证明我们有眼有珠,一群人纷纷交上简历,终于让这家公司得到一次体面的面试会议。那天,会议室前台坐着三人,一女二男,领导们。简短介绍后,要求我们在外等候,四五人一组,依次进去进行面试。我是最后一组进去的,原来就是要每人做个简短介绍,都介绍完后,面试官自己互相问道:
——你还有问题吗?
——没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