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条到繁荣,再到萧条》
第29节

作者: winnerby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7-06 22:36:31

  十一(三)、官办经济的缘起
  瓜子在困惑的时候,地方官也在困惑。
  改革的总设计师说,中国如果不加速发展,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于是,我们顺着设计师的思路推导下去,则会得到结论:为了国家民族,必须加速发展经济。那么,怎么才能体现出经济的加速发展呢?——很简单,看GDP增速。
  谁来推动GDP增长呢?
  鉴于本国特殊国情,这个重担,落到了中央政府身上。然而中央政府不能事必躬亲,于是它将任务分解,分发下去,责令下属执行。
  于是,这个担子又落在了各地地方官员的身上——所以,在中国,地方政府的各级官员,就是经济运行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这一点,在当今地球上,独一无二——独一份,网上号称“官办经济”。
  经济学告诉我们,现代经济,乃是工业经济支撑下的商品经济社会。
  于是,很容易的,我们可以推导出来:具体地组织各种经济活动,而推动经济发展的,本来应该是商人和企业家,或者说,是资本的握有者和代理人。

  然而,中国在1840年代睁开眼睛看世界,然后被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时候,发现自身已经被剥夺了独立自主发展的机会,于是,也就无法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经济和独立自主的商品社会。
  整个世界,已经被纳入“殖民地—宗主国”模式的经济体系中去。换言之,世界各国,要么是宗主国,要么是殖民地。
  在这个体系中,经济的组织模式和循环机制如下(以最典型、最重要的英帝国体系为例):
  殖民地提供原料——>宗主国(英国)生产——>产品返销殖民地——>殖民地以原料、资源、半成品等形式,支付宗主国——>宗主国获得收益——>资本增值——>控制更多殖民地——>扩大生产
  我们只要稍稍留意这个循环,就能明了:
  1)主导这个循环的、获益最大的角色是宗主国;
  2)每次循环完成,宗主国的国力就会增大一轮;而增大的国力将会支持宗主国去霸占更多的殖民地;而更多的殖民地,对于宗主国来说,意味着更强的国力……
  3)如此循环往复,宗主国迟早会将全球所有值得殖民的土地,统统变成殖民地——纳入“宗主国—殖民地”的全球化体系。
  这是一个完美的正反馈!根据瓜子给出的公式,资本的最爱——“高回报,低风险,or low risk + high return”,在这个体系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所以,当日,投入这个经济体系的资本,必然得到最大的收益。——换言之,这个经济模式,代表了当日最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方向!
  任何阻挡这个经济模式的个人和组织、乃至国家,在当日的历史车轮下,统统被碾压地粉身碎骨,然后化身殖民地,成为这个经济体系的一员。

  这个体系,依照我们指出的规律,终于在1890年代末、1900年代初达到顶点——全球国家全部被转变为这个体系的成员。中国也是如此,只是名字稍微好听点,叫做“半殖民地”。
  话讲到这里,必然有JY跳出来,然后一蹦三尺高,脸上绽开了花朵,欢天喜地拍着手,真诚的笑着说:“多么wonderful啊!在这个体系下,每个经济体各得其所,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然而,瓜子可以指出这个体系中的不平衡之处,殖民地和宗主国分工的不同,导致了发展道路、发展水平、乃至收益的巨大差别:
  在这个经济体系中,资本的获益模式如下(仍然以最典型、最重要的英帝国体系为例):

  1、殖民地以无偿或者极低代价提供原材料、矿产资源、初级产品、能源等;母国(英国)负责生产,加工为工业制成品;然后送回殖民地销售。
  2、母国(英国),以残酷法律约束本国和殖民地劳工阶层,极力提高其工作时间,并压缩其劳动报酬,从而提高产品产量和生产效率。
  3、在本国殖民地采取排他性、保护主义贸易体制:禁止他国产品销售,从而保证了母国(英国)产品的对市场的排他性的垄断占有。【1】
  从上面的三点,我们可以看出来,殖民地在这个体系中,获得的是奴隶的身份和回报,而真正获得巨大利益的,只是宗主国。
  JY们必然撇撇嘴,然后不屑地说:“有本事,去做宗主国嘛!”
  诚然,做宗主国,虽然犯下滔天罪行,但是,能够给国家带来巨大利益。顺带着,为本国普通居民带来(比起殖民地人民来)幸福地多的生活。——当瓜子陪着夫人,看着玉树临风的帅哥Matthew Macfadyen和漂亮美眉Keira Knightley饰演的《傲慢与偏见》的时候,在夫人兴致勃勃地体味电影中表现出来的甜蜜爱情和温馨生活情趣的时候,总是不合时宜地妄加联想。瓜子总是忘记不了那美满的婚姻基础,乃是Darcy先生每年数万英镑的收入。而这些收入的基础,乃是英国的、殖民地为基础的经济体系,日夜不停地进行着完美循环——这,当然意味着殖民地人民的斑斑血泪和累累白骨。【2】

  这一点,JY们自然直接无视之。
  事实上,每个国家在全球竞争的压力下,被迫拼命挣扎——没有人的日子好过:德国人惦记着英国人的庞大殖民地;英国人惦记着如何维护自己的地盘;大清想着如何维持帝国统治;日本人惦记着台湾、辽东、蒙古、乃至整个中国;法国人想着恢复拿破仑的荣光,并且建立一个紧追英帝国的殖民大帝国;意大利惦记着埃塞俄比亚,并且恢复罗马帝国的光辉;俄国人想着打通印度洋的通道;美国人惦记着菲律宾和古巴;殖民地惦记着如何摆脱悲惨命运……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都要妨害他国目标的达成,于是没有人能泰然度日——结果就是:要么认他国为宗主国,要么做宗主国。

  如果有机会,大清王朝(当日的中国)或许也想做宗主国,但是没有机会:当黑老大要拳头大,谁让你打不过人家呢?!——这点上,瓜子跟JY们达成一致。
  于是,我们得到结论,在当日的情形下,如果按照历史的车轮发展下去,中国的命运,就是作为这一个,或者那一个的殖民地,或者作为所有列强共同的殖民地。
  这一点,即使在中国获得了近现代历史上最高的国际地位之后,面对的仍然是残酷的现实。
  1946年,常凯申领导下的中国,获得“二战四大胜利国”、“联合国五强”的光荣称号后,与“人类文明的拯救者”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就坐实了中华民国铁了心做美国殖民地的命运。【3】
  下图说明:签约庆祝——几家欢喜几家愁?
  《中美商约》签约庆祝
日期:2010-07-06 22:38:35

  续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