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为名— 历史断面里的人性密码》
第23节作者:
北地舞者 其次是消灭激增的人口,降低社会群落内经济的压力。战争,毋庸置疑的绞肉机,人口正增长的天敌。令统治者更为津津乐道的是,这种消灭人口的方式,大多不会令其受到诟病,反倒是好处多多。尤其是在战争胜利后,获得的经济资源如土地,则成就了他们开疆拓土的美名,更是被载入史册的光辉政绩。
这冷眼看上去毫无关联的两者,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目标:战争。于是在汉武执政年间,就有了同匈奴近三十年的战争。
事实上,汉武时期的战争并未如后世人们想象的那样,凭借武力打造了一个盛世,也没有令生存在游牧经济环境中的异族屈服,更没有让他们恐惧到不敢来犯的地步。只是在耗尽国力,人口折损过半之余,兀自多了些空旷的土地。人口的锐减,使得经济资源宽松起来,被破坏的经济秩序需要得到重新的构建。于是新的仁政又来了,所谓的“盛世”再现了。而那巡睃在中华大地上空的专制灵魂,却一直茁壮地成长着,直至步入成熟。
日期:2009-07-11 16:08:53
汉武时期的黑暗政治环境充分地说明,基于专制思想下的帝国制度绝非僵死而不知变化,然而究其变化方向,却是令人大跌眼镜。执政理念上的频频倒车,使得刚见起色的经济备受打击,原本应该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有所进步的生产力被压制在低水平处徘徊。说制度一定会为生产力让路,厚道点评价,这显然是个以偏概全的说法,不厚道的评价,这就是个赤裸裸的骗局。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专制政治下,制度不但不会为生产力让路,反倒是将其活活地扼杀在了摇篮里。
至此,帝国文明就已经抵达一个无法突破的瓶颈了,无论在体制内做何等努力,都无法挽救帝国的迅速衰败。哪怕再行泛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都无济于事。
原因在于经济与社会随时都处在动态中,而没有一刻停止。专制权力的横行,扭曲了经济运转的平衡,使得资源分配不再以效率为优先原则,经济与社会的环境会因此急剧恶化,于是导致了其发展方向迅速由良性向恶性转变。当资源配置已经完成时,重新再降低权力的干预,就为时已晚了。因为泛自由化的制度并不能改变即定的资源分配格局,所以无助于从深层次上调整社会结构。资源延续的惯性使得马太效应再次露出狰狞而冷漠的面容。这不仅使经济难以驶入正轨,更不能使经济重新步入高峰,反倒是令扭曲而畸形的社会有了强烈的重新分配资源的诉求,哪怕矫枉过正不惜。暴力、流血、动荡……一幕幕人间惨剧再次在历史上重演而永无休止。
可以说,自汉武帝发动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起,汉帝国就注定了死去的结局。这说法恐怕要引来唯物史观者的攻讦与反例。首选的反例必然逃不过“昭宣之治”。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汉宣帝时期看似辉煌无边的繁荣,其实只不过是汉帝国将行就木前的回光返照,而绝不是枯木逢春。之所以后宣帝时代,汉帝国仍旧维持了四十年的时间,无非是在选择一个土崩瓦解的时机而已。
至此,西汉王朝的整个兴衰剖面的脉络大致被展示出来了,若我们以冷静、淡定的心态去审视它,却发现,所谓“盛世”不过是场自欺欺人的骗局,无不是文人们添油加醋的结果,以供后人们拿来瞻仰及自我陶醉的闹剧罢了。
据史而言,曾有一段匈奴对汉帝国屈膝臣服的历史,我已经不愿意去挤这其中的水分了。只想点破一点奥秘,称臣者却反要汉帝国政府大量提供经济给养,其中粮食、布匹、棉花一应俱全。除了感慨这“臣子”当得太幸福了外,还能说什么呢。
深追究其内在缘由不难发觉,这决不是汉帝国的“天威浩荡”所致,而是接连的天灾沉重地打击了缺乏弹性的游牧经济,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变故的结果。看似匈奴人的屈服,实则是靠汉帝国提供经济给养换来的平安,这依然是对社会安全的一种赎买,通俗的说法叫支付保护费。匈奴政权的续存足以标志着两个社会群落并未进行有效的融合,而反向的经济供养,恐怕只能徒买一个附属国的空名而已。
文临末了,突然想到两个细枝末节的问题,其一是有关双边贸易,其二是有关匈奴不事耕作。
凡是边贸,难免会有摩擦,而史上并未有过关于此的明确记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就今天而言,贸易的摩擦往往会引起双边外交形式的紧张,想来古时亦然。联系到汉高祖执政时期的抑商政策,个人推测,很可能会成为诱发边贸摩擦的因素。由此继续推论下去,是否会有这样一种可能,因贸易流通的障碍而最终形成了战争的导火线呢?这就不得而知了,只作为一种猜想供读者参考。
根据《汉书•匈奴传》中的记录,公元前65年,也就是虚闾权渠单于即位的第三个年头上,匈奴曾在右地屯田给以乌孙施加军事压力。这里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屯田行为,这几乎可以完全推翻“匈奴不事农耕”的说法。这说明匈奴人的食物构成中不可回避地有植物类食品,而且也是通过农业手段获得此类食品。至于生产方式,也许有别于南方的农耕,而是一种更为粗犷的农业种植方法,亦或是通过双边经济文化交流而吸收了南方的农耕技术。在未有考古佐证前,这也是个悬而未解之谜。有对其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另行考究。
日期:2009-09-14 18:52:10
外篇 万岁=万税——汉代税制略考
在刚写汉篇时,曾有一个经商多年的朋友与我探讨汉代税制,他对汉代的“十五税一”,甚至是后来的“三十税一”推崇备至。他屡次三番感慨自己没领略过低税率的快感,并为此唏嘘不已,言语间无不对汉帝国时代充满向往。早些年曾读过汉代相关历史,因此隐约对这轻税有所印象,于是甚以为然。大汉盛世嘛,经济繁荣昌盛,轻税也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随着翻阅史料,却对这“盛世”越发疑惑,甚至觉得触目惊心。所见之处无不是争权夺利的欺诈,或是拔刀相向,伴随着这些,是周期性发作的饿殍遍野,人骨为炊。一幕幕因经济死结而出现的人间惨剧始终萦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从吃惊到阵痛,再到麻木。读到后来,我不禁自嘲起来,读来读去,竟然把一个堂堂的辉煌盛世读没了,也不知道是我的问题,还是其他什么人的问题。或许我的读法太下水道,上不得台面。
即便是我推翻了自己心目中汉代盛世的印象,也不曾怀疑过那个时候的轻税。直到精读《汉书•食货志》,才有了些许疑问。首先是一句“有赋有税”,引起了我的注意。而后看到了关于这“税赋”的解释:“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 [注1] 之入也。赋共车马、兵甲、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
这段话是介绍上古时期的税制以及税款的应用,具体是什么意思呢,用现代白话文说,征税的标准是按照社会人收入的十分之一来设置的。比如说农民种地,商人经商,工匠做工或者山林湖泊的承包人,都将以自己收入的10%交纳税款。至于这税款的用途,则是用于政府的行政开销。
这里出现了一点令人费解的地方是税与赋的共存。依照原文的意思说,赋的作用是支付政府的交通费用,以及雇佣劳动力、军队的劳务费,还有做经济储备或者额外发放福利的用途;而税除去支付政府工程、基础建设的开销外,还要包括政府官员及最高统治者的劳务费。这些说起来,表面上看很清楚也很具体,然而却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
日期:2009-09-15 23:12:59
来了来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