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为名— 历史断面里的人性密码》
第17节作者:
北地舞者 项羽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造就了自己的被动形式,令自身的优势在分封后的战争中大打折扣。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得项羽控制的经济资源在逐渐枯竭。潍水之战中,项羽帐下的龙且因轻敌而导致的失败,则成了历史的关键转折点。这一战不仅成就了韩信的英名,还彻底断送了霸王君临天下的梦想。此后形式急转直下,变得对项羽极为不利,无力扭转局势的他,最终以垓下之战的失利宣告败北。而刘邦,则在种种必然和偶然的交错下,堂而皇之地成了胜利者,夺得了天下,建立了自己的汉政权。
日期:2009-04-04 12:38:51
如前文所言,不难看出,项羽争夺天下的失败确有必然因素,但不是广为人知的那些。起码说,那些个人色彩浓厚的因素并不能为左右失败的决定性因素,至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更多的时候,那些个人因素只能作为一些花絮来看待。真正影响到成败的核心因素,往往都在战略层面上。信息的充分程度和甄别能力,是制约着战略决策的重要条件。项羽的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和缺乏秦政府的政治文献做参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种情况实为信息资源不足。反观得到秦政府政治资料的刘邦,能逐步摆脱被动的局面,不能不说是充分的信息源给予了他做出正确战略决策的条件。
回想起霸王乌江自尽前的感慨,恐怕他至死都没有想透自己缘何而败,只带着满心的疑惑与不解告别了这赋予他一切毁誉的人间。
楚汉相争的成败给后世最大的借鉴是,在筹划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项时,如经济运作,如军事行动,如政治变革等等,只要在战略上犯了错误,不管在技术层面做得多么优秀,都难以逃脱全局失败的命运。甚至说,一旦执行错误的战略决策,在技术层面上做得越优秀,偏路走得就越远,失败得就越快,挽回的余地就越小。反过来说,在操作复杂的事项中,谋求胜利的途径至少要建立在精准而妥帖的战略决策上。大到社会群落,小至独立个体,这点道理都是通用的。
日期:2009-04-06 18:15:24
十、经济复苏——自由经济PK管制经济
秦末的大混乱彻底摧毁了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秩序,以经济为尤。秦帝国崩塌后的剩余资源,则成了汉朝创建的基础,这其中包含完整的政治制度、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图文资料,也包含着具备相应政治管理经验的人力资源,同时还包含着被战祸破坏殆尽的经济环境。
《汉书》和《史记》中均对汉初严峻的经济环境有所记载,两者大意是相近的,都是因战乱而导致大规模的经济衰退,连做为最高统治者的刘邦的车,都配备不齐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更不要谈其他政府官员。政府官员能混得上有公务用车待遇的,都是高官,通俗的说法叫够级别。现代些的说法是部级官员,在那个时候叫三公九卿。但他们的公务用车,也仅仅是牛车而已。至于平头百姓家,基本上穷得吃完上顿没下顿。因为常年的战祸使得他们把家中的经济储备消耗一空。
史籍中定义汉朝开始的标志是秦末帝子婴的投降。在那个时候,天下的战乱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越演越烈。持续的战乱对经济的破坏日益加深,特别是被项羽联军刻意破坏的关中地区,经济形式曾紧张到人吃人的地步,前文曾对这个问题有所提及。
《史记•平准书》中只记载了粮价暴涨,并将其归咎到商人的囤积居奇上和货币制度变更上,而没有记载当时的人吃人现象。至于《汉书》的《食货志》和《高帝纪》则没有回避这一历史事实。料想这应该是政治机密过了保密期,允许解禁的原因。联系到《史记》作者司马迁的个人经历,可以肯定他记录的绝大多数历史都很讲政治,因此在以《史记》为证的历史推断中,一定要注意甄别其内容的合理性,否则将无法归纳出真正的历史规律。
粮食价格的暴涨,如果将其认定为通货膨胀,那么货币体现出了问题肯定可以作为原因来看待。而商业行为将商品价格扭曲,也不是不可能。这种人为扭曲市场价格体系的做法,古代叫囤积居奇,今天我们叫它炒做。如果脱离开人吃人这一历史细节,几乎可以认定,这就是导致粮食价格变化的真相了。然而人吃人的惨相告诉我们,粮食价格的变化却是另一种画面。
如果到了靠吃人才能活命的地步,那么对于这个人群来说,铤而走险,行凶抢劫根本不算什么挑战勇气与道德的事,甚至不用权衡利弊就可以判断出,这是种低成本生存的办法。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根本容不得所谓的囤积居奇。道理很简单,如果某人有粮食,价格高到大多数人都买不起,那么买不起粮的人公开联合起来,明抢粮主就是最简单的解决问题办法。当商业规则已经破坏,社会秩序不复存在的时候,事态的变化不能按照秩序井然时的社会逻辑来推测。
由此可以断定,汉初年通货膨胀问题的根本原因很可能只是粮食和经济物资的短缺,或许货币制度问题可能是推波助澜的凶手,但绝不是主导因素。至于商人从中作梗的说法,基本是不可信的,应该是司马迁迫于政治原因而进行的的栽赃。
日期:2009-04-08 16:11:51
更新一段,略微少点,晚上大约12点前后会加一段。
------------------------------------------------------------
历史中记载,刘邦当时解决饥荒问题的办法是让百姓把孩子卖掉,然后到四川去寻求赈济。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很令人费解。粮食短缺如斯,多一口人,就多一张嘴吃粮。谁能愚蠢到在这种情形下买一个消耗粮食的累赘?即便是豢养家奴,眼下的成本未免太过高昂了吧。
以经济观点看待,以交易行为增添人口,可以按投资定性,然而在那个特定的时期中,投资于人口,显然不会在短期内有可预期的收益,那么增添的人口相当于购进亏损资产,是不符合经济原则的。因此可以判定,若以投资的角度,人口在当时一定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难道这是历史中无端的一笔?我个人不愿相信这种草率的结论,于是又做了些猜想。
将购置人口当成投资,是基于最大限度保留人口的初衷,如果改变初衷,不以最大限度保留人口为准则,那么这人口交易是为了什么?难不成是消费?如果顺着这条思路捋下去,那么结论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易子而食、析骨而炊。
仔细对比《汉书•食货志》和《汉书•高帝纪》中记述的那段历史,可以发现刘邦在当时是急征兵进行战略防御。有一个问题实际上是被回避了的,那就是军粮从何而来。因此可以做出一个设想:本就极为稀缺的粮食被征做军用,极少数的粮食流入黑市,其价格高达上万钱一斛,为了防止百姓因无饭可吃而哗变,军队采取了戒严行动,采取诱骗加武力的办法,驱逐百姓到巴蜀之地自谋生路。为了暂时避免因饥饿而死亡,刘邦鼓励平民易子而食。自己的孩子下不去口吃,换着吃起来,情感上至少要比吃自己的孩子容易接受一些,而且历史上曾有先例。
从这个角度来看,“令民就食蜀、汉”并非史评者通常认定的赈灾行为,而是军管政府的临时应激措施。那么就此推论,起码在公元前205年的下半年时期,经济秩序仍未有任何恢复的迹象。
日期:2009-04-08 23:20:20
加更。
汉高祖刘邦着力稳定社会及经济的秩序始于其最大政敌项羽死后,那是公元前201年初。他率先做的是释放囚犯,用过去的说法叫大赦天下。这也是每每改朝换代,尤其是僭主上位的时候,都会有此举措。最常见的解释是,这些虚伪的僭主为了向社会表达他们的善良而采取的手段,其目的是取得社会的信任,降低因过度恐惧或置疑而带来不必要的执政成本。我个人认为这只是浅表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者说更直接的原因,还在经济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