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为名— 历史断面里的人性密码》
第16节作者:
北地舞者 史上记载,关于这个问题曾有很大的非议,说是项羽的分配不均才导致了混乱的产生。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要分两点来看,其一是,项羽根本就没想让他们和平地相处下去,这本就是故意而为之,他这么做的目的,完全是给自己日后统一天下留一道后门;其二是,这种利益分配,总会因个人对利益的期望值不同而产生心理落差。换句话说,无论怎么分,都不能达到所有人都满意的公平,总会有人觉得自己分到的不如预期中的多而因此觉得失望。道理很简单:贪欲是道永远无法填平的沟壑,古今亦然。
日期:2009-03-31 13:18:17
从分封的细节中不难看出,项羽是一个既有政治野心又有政治韬略的人。此时再回过头来再看他带领着大小军阀们在关中的作为,固然有一层无法阻拦他们劫掠行为的因素在其中,难道在这顺水推舟中就没有点别的考虑?不妨凭臆测,尝试着更深一层次挖掘,推断一下其中别样的意味。
投降项羽前,章邯麾下的大军几乎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即便是偶尔攻势受阻,也是无损大局。钜鹿之战过后,虽然王离的军队尽数被项羽歼灭,但在军事实力对比上,章邯所控制的政府军依然占有绝对优势,如果放手一搏,鹿死谁手还未得知。准确些说,是章邯胜算更大一些。之所以选择投降,是利益的驱使。因为继续打下去,即使是赢了也无利可图,必然会因功高盖主而丢了身家性命。而投降,不单可以活下去,反倒可以谋得封地和王位。
章邯为自己选了一条明路,走了一步活棋,却把他手下的二十万秦兵走进了死地。前文说过,项羽军中一直缺粮,再打下去他没有胜算,与章邯和谈的原因就在于此。另外,还有一点原因,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个人推测,项羽对秦军的勇悍也是有几分忌惮的。这两方面的原因叠加起来,成了他大规模坑杀战俘的原因。
依常理,项羽有充分的理由该杀掉章邯,最天经地义的理由莫过于为叔父项梁报仇。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项梁对于项羽来说,不只是叔叔那么简单。因为项羽从小就在叔叔身边长大,项梁对他有抚育之恩,可以说是半个父亲。项梁兵败,死于章邯之手。国仇家恨,这理由足够项羽杀掉章邯一万次。然而,项羽却一反常态地饶恕了他。从这个细节,也能看出项羽绝非有勇无谋之徒。相反,他的冷静和理智表现出绝佳的政治素质。之所以没有杀章邯,应该有如下两方面原因,其一是顾及到自身的政治信用问题,其二是章邯仍有利用价值。
章邯的投降,意味着天下的大局已成定势。从日后的三分关中来看,在秦楚两军和谈成功的那个时候,项羽其实就已经谋定了章邯的去向。他既不信任章邯,又忌惮秦人的勇悍,为了防止章邯在关中重新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他选择了杀掉已成为俘虏的秦军。除此外再能做的,就只剩下尽可能地破坏关中地区的战争潜力。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昔日强大的秦军死灰复燃。三分关中,其实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章邯的实力,其次才是为了压制被“流放”到蜀地的刘邦。
尽管项羽如此地处心积虑,尽管他的做法在政治技术层面上无懈可击,可是他终究还是踏上了败亡之路,这又是何故呢?答案并不复杂,是战略上出现了致命的疏漏——由于信息获得的不够充分,导致了他对形式出现了误判,从而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决策,最终把自己精心筹划的大好江山拱手让给了刘邦。
据史可知,刘邦先入关中进咸阳后,他手下的参谋长,未来的总理大臣萧何,直接扑到秦皇宫里,把秦政府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全部收入囊中,这些宝贵的资料为刘邦日后夺取天下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而后一步入关中的项羽刚进入咸阳,也是直奔皇宫而去,但可惜的是,重要文献尽数落于萧何之手,再不复得。出于泄愤也好,出于剪除潜在战争能力也罢,总之,项羽在秦皇宫里进行了破坏行为,能拿走的东西拿,拿不走的东西毁掉,这也就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所言的“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项羽虽然出身名门,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才智过人,但是受限于所获得的知识的渠道,终究是没有站在秦帝国一统天下高度上统揽全局。原因在于,传授给他知识的人,其视野无不局限在偏安一隅的基础之上,没有人领略过秦帝国富有四海的精彩。
缺少秦帝国的政治、经济文献资料做参考,又被道听途说来的信息所误导,是项羽错误判断天下局势的重要原因。对巴蜀之地的富庶估计不足,则成了项羽最终葬送江山的导火线。
交通不便,且据说秦时期流放犯人都送至巴蜀之地,这使得项羽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巴蜀之地是一个穷乡僻壤,遂产生了将刘邦发配到那里去的念头。殊不知,四川盆地是秦帝国的大粮仓,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而交通的不便,则成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天然保护屏障,令中原地区的混乱几乎无法直接对当地造成冲击。
刘邦到了四川,在当地迅速地获得了经济的补给,缓解了经济匮乏而带来的压力。对巴蜀之地的理解不够深刻,使得项羽主观上想削弱、打击刘邦的意图不单没有实现,反倒给了刘邦休养生息,解决了后勤补给问题的机会,也相当于给了刘邦反败为胜的机会。这绝对是项羽始料未及的结果。
反观项羽,一直紧绷着的经济供给链从头至尾也没有舒缓过,直到他兵败垓下,乌江自刎,也没能摆脱一穷二白的经济窘迫状况。
日期:2009-04-02 18:24:25
定都彭城,是项羽的另一个重大战略失误,尽管在这个问题上他有着充分的战略考虑。
古之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历史上著名的火药桶,自古的兵家战略要地,几乎一切席卷全国性的兵变都会祸及这里。此种情形,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
徐州位于江苏西北,是苏、鲁、豫、皖的交界处。这个位置正是南北方过渡的咽喉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古语对徐州的描述为: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通衢之称。这意味着徐州的交通四通八达,异常便利。控制了徐州,就等于控制了南北方经济交流、物资传输的枢纽。况且徐州地区的气候以及土地资源,也都适合农作物生长,具备长期经济发展的基础。
无论怎么看起来都是优势资源的徐州,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夺得天下的利刃,用不好,伤自己也是见血封喉。徐州便利的交通条件,固然在运输物资、集结兵力、控制中转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一旦遭遇变故,优势马上就会转化成劣势。在没有后方作为依托、缓冲、支援的前提条件下,徐州不啻于一个标准的固定靶子。因为无论从任何方向,都可以直接对徐州地区发动武装进攻,轻则袭扰重则合围,几乎所有经济区域都能涵盖在敌方军事打击范围之内。彭越帐下游击军团的频繁突袭就验证了这个事实。接连的游击战不仅极大地牵制了项羽的精力,同时也影响了他辖区内的经济秩序,使得他所掌控的军队在经济补给上一直没有得到过舒缓。尽管未来的战事里,项羽屡战屡胜,可是经济上的后继乏力使他的军事实力日渐衰弱。
说到底,缺乏天然屏障的徐州,根本就不适合做都城使用,只能作为战略要地牢牢地控制在手里。它的作用在于整合资源后输出力量,而不是以它做可以依托的后方。
这里不排除项羽有这样一种想法,即暂时定都彭城,并利用其优质的经济资源以休养生息,然后逐步蚕食其他诸侯王的土地,慢慢打出一片后方。然而非常之时的一切,实在是无法用常规思维来思考。倘若这时仍按偏于保守而稳健的思路来考虑问题,非但难以奏效,还会引人误入歧途,处于更大的风险之中。
分封后的形式变化之快,绝对是出乎项羽意料的。田荣定三齐,刘邦定三秦,这严峻的形式根本没给项羽任何休整喘息的机会,就将他再次拖入战争泥潭。此后的战争中,项羽的经济补给链仍旧时常处于绷紧状态。鲜明的佐证是,项羽征讨田荣的时候,又出现了挥刀向平民的行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