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为名— 历史断面里的人性密码》
第15节作者:
北地舞者 社会环境及秩序的不稳定,对于经济发展的杀伤力是非常可怕的。如典型的农业、制造业(手工业)生产、商业运输、经济价值交换,都因社会的动荡而无法正常进行。尤其是战争,对于社会环境及秩序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在战争时期,处于战区和与战区接壤的地域,无一例外的都会受到战争的冲击,从而导致相关区域的经济环境急剧恶化。战争的持续使得危害更甚,这会使得经济环境的恶化呈长期化。在这种条件的作用下,经济的衰退、萧条将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
从秦末首次出现武装暴乱起,到三年后的秦朝终结,再到五年后的汉王朝建立,这前后共八年多的时间里,战乱在中华大地上就没有休止过。凭经济常识,我们就可以判断,在那个时候,社会的经济状况一定不会乐观。然而根据史料记载中了解到的当时的情形,却发现要比想象中更为触目惊心。《汉书•高帝纪》中曾记载,于公元前205年7月,关中地区米价一度高达每斛米上万钱,这比起秦朝土地制度突变时期的米价还要离谱。食物价格的居高不下,使得当地居民无力承受如此沉重的经济负担,社会中竟然因此出现人吃人的惨状。
这种反人类、反人道、反文明的现象,无论如何也谈不到历史的进步。反过来说,把这理解成开历史倒车倒是非常妥帖,而且不需有异议。而追究起这现象的根源来,所谓“义军”是绝对不能逃脱干系的。从本质上讲,他们就不是想依照经济的价值交换原则来获得经济给养,而是通过暴力手段获得,通俗的说法就是明抢。一旦有人开了先河而且没有为此行为付出代价,那么后来者就会更加无所顾忌,以至于使这些名义上的“义军”产生一种错觉,即谁更野蛮,谁更残忍,谁更无人性,谁就能获得更多的经济给养。
无须多言即可知晓,这样的社会氛围只会激活人性中兽性的一面,令这些人竞相比拼着降低自身的人性基准线。无论是文明还是人道,在那一刻皆被尽数忘却。当人抛弃了人性,彻底退化成了野兽,难道不是最大的历史倒车?相比之下,分封,这被部分史学家们臆造出的历史倒退,在人性返祖面前干脆不值一提。况且,分封就是开历史倒车么?我看又未必。
日期:2009-03-28 14:13:19
九、霸王之殇
楚汉相争的千年之后,一位女诗人为了缅怀当年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曾写下一首荡气回肠的诗,诗中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直到今天依然广为流传。
项羽死去的那一年,他刚刚三十岁出头,正是雄姿英发风华正茂的大好年华。纵观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无论是初涉沙场,还是久经战阵,常有神来之笔撰写功绩于历史卷中。不管是钜鹿之战的破釜沉舟,还是彭城之战的以弱胜强,无不体现出其骁勇善战的英雄本色,甚至连他穷途末路时的垓下突围,都表现出有别于常人的悲壮与豪迈。他和虞姬的爱情故事,也为后人津津乐道,广为传诵。甚至说,他不经意间的所为,每每都在历史上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遗憾的是,这样一个神话式的人物,却只像一颗璀璨的流星般匆匆划破历史的天际,辉煌一瞬后便华丽地消逝去了。
项羽的早亡,除了令后世人扼腕惋惜之外,更多的是对其戎马倥偬生涯的思考,以图总结出他失败的经验教训,以供日后参考、借鉴。由于时代的差异,观念的变迁,使得史学者对历史的理解也有了变化,于是在史评中对项羽的评价可谓人口一词,有人说他有勇无谋,有人说他沽名钓誉。在这众说纷纭的说法中,项羽的历史形象模糊起来,不仅不再丰满,还变得干瘪僵硬而符号化。
虽然史评里从不吝惜对项羽的评价,但几乎所有的评价都试图从他的性格、喜好、道德水平等个人因素中推导出他在楚汉相争时的必然失败理由。而且多年以来一直没有脱离这种思路的局限。这里不禁有了一个疑问,这些果真能成为左右历史走向的主要因素吗?是不是其中漏掉了些什么?
日期:2009-03-29 13:42:57
众所周知,灭秦入关之后,各路军马齐聚关中,在关中烧杀掳掠无所不为。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囊括所有反政府武装组织利益的政治目标业已完成,即颠覆秦政府的统治。此后,统一的利益联盟不复存在,这些参与亡秦工作的组织者们根据利益的相似点而分化成各自的利益团体。此时,已经进入瓜分胜利果实的阶段,通俗些说叫坐地分赃,凡是有些功劳并具备一定军事势力的,都在各自的心里打下了自己的小算盘。项羽自也是不能免俗而例外。
在亡秦工作中,功劳最大,声望最高的首推项羽,各路人马惟其马首是瞻。于是分封工作由他牵头主导。前文说过,形式逼迫着项羽必须裂土封侯,而他又并不希望如此,于是分封工作进展得非常缓慢。在分封的议订过程中,这些昔日的叛军今日的胜利者没有闲着,在关中地区搞着肆无忌惮的破坏,将人性中黑暗的一面释放得淋漓尽致。
对于此,我不知道是项羽的刻意纵容还是有心控制而无力执行,抑或二者皆有之?也不排除在控制不住局面的时候反过来顺势纵容恶行,毕竟教人向恶易引人向善难。总之,没有明确的历史证据可以用来解释这些暴行的原因。当然,也不排除项羽本身就充满了破坏的欲望。但我宁愿相信,他就是个有血有肉,真实而鲜明的人,因此做出的猜想的基础是,不把他脸谱化、妖魔化成一个毫无人性、十恶不赦的混蛋。
我们不妨作为一个旁观者,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项羽的环境:身边跟随着一群等待着瓜分利益的大小军阀,如嗷嗷待哺的狼崽子一般,如果处理的失当,落下口实,恐怕自己都会被他们五马分尸。这样严酷的现实逼迫下,无论是谁,只要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实质,不管他否志在天下,都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拒绝分封的想法。
作为志在天下图谋一番霸业的项羽,更不会逆势而为,这个时候的他,所行事之一切准则皆以政治需要为标准,而绝非诚实与善良。马基雅维里曾在他的著作《君主论》里,对类似的问题做出过非常精彩的阐释。
那么就此看来,项羽的分地只是权宜之计,而其终极目的是要把分出去的土地逐步地收将回来,归自己所有。那么如何分封才便于日后收回土地呢?从常识范畴考虑,对于经济体来讲,其规模越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差;对于社会群落来讲,其规模越小,人口越少,形成的政治力量就越微弱。因此项羽一口气封了十八个王,甚至沾点边,带点功劳的,都给封了王。
如果细考究,会发现这分封里面,还有些颇值得玩味的内容。即各个受到封赏的王侯间,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使得他们所控制的小经济体极难采用低成本的方式合并成大的经济体。甚至说,在他们之间没有矛盾的情况下,要人为地帮他们制造出矛盾来,比如离间。典型的是把下属抬到和上司一样的高度,如燕王韩广和燕将臧荼同封为王,如赵王赵歇和赵相张耳也同封为王。
人性使然,他们之间的猜忌,会让他们陷入无休止的内斗消耗中去而不能自拔。
如果看到这,仍偏执地认为项羽有勇无谋,该是种多么幼稚和愚蠢的想法!分封的第一步棋,就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老辣,而这仅仅是开始的布局而已。之后的事态发展也的确达到了项羽的初始政治目的,分封刚刚结束,诸侯间就因利益的纷争而再次搅得神州大地上血雨腥风、乌烟瘴气。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