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为名— 历史断面里的人性密码》
第14节作者:
北地舞者 现实的残酷与无情,让今天的我们翻开历史总难免唏嘘不已。尽管秦帝国短暂的历史称不上成功,甚至被后世披着知识分子外衣的政客横加污蔑,可我们仍旧对其表示敬意。因为那是跨时代的先行者,是新政治制度的开拓者。
虽然秦帝国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不尽人意,但是它的历史价值却是无与伦比,不可否认。它的终结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除了丰富的极权统治实践经验外,还有一整套有关政治、经济的管理制度及体系,这不仅为汉帝国持续四百年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还对之后的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帝国的痕迹仍然遗留在我们身边。
与其说秦帝国覆灭,不如说它永存,它傲岸身躯的残骸早已彻底渗透在这片土地中,永不消逝。这不生不灭的状态正符合一句佛语:涅盘。
秦部分完,请关注汉部分,帝国辉煌。
日期:2009-03-17 12:38:19
吴思老师写的东西很好看,这点要承认。
继续了,呵呵呵呵。
------------------------------------------------------------
帝国辉煌 汉篇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种族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慷慨激昂的三句话,给了一个帝国统治者至高的评价。这位统治者所生存的年代,就是被后世广为传诵的“汉唐盛世”中的汉帝国时代。“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成了时代的最强音。
这因开国皇帝发迹地为汉水源头而就此命名为“汉”的朝代,其政权统治中华大地长达四百年。它的存在,标志着帝国文明走出了秦时期的探索,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阶段。前朝的执政经验,为汉帝国提供了充分而有效的执政理论依据。帝国政权的稳固续存,昭示着帝国文明鼎盛时期的到来。
同时期的亚洲大陆上,游牧文化同样在经历了一幕剧烈的盛衰变化,匈奴的神话,月氏的传奇……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频露峥嵘。而欧洲大陆上,正处于爱琴文明的晚期。罗马帝国,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即将从欧洲众多的社会群落中脱颖而出,用武力开创古历史中另一段文明。似乎整个人类文明都就此进入到一个繁荣时期,在历史的长河里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汉帝国缘何而生,缘何而盛,又缘何而衰?它和秦帝国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未翻开汉的史卷前,这问题纠缠着我终不得解。然而真的打开了史卷,更多的问题迎面而来,让我不禁惶惑了,难道这就是两千年来备受推崇的“强汉盛世”?
八、历史原来可以开倒车
公元前207年十月,秦王子婴素服白马,带着业已打包封好的,象征着秦皇帝至高无上权力的玺、符、节等信物,向一个叫刘季的男人投降。至此,雄霸四海的秦帝国彻底土崩瓦解。
两个月之后,一个军事天才带着四十万军队,尾随着刘季的足迹,一路烧杀掠夺地来到了关中地区,随后就把这里变成了惨不忍睹的人间地狱。这个近似瘟神样的天才男子叫项籍,字羽,反秦政府武装组织的首领,后来的西楚霸王。
项羽及其手下的入关,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带给关中百姓的灾难。他们一连折腾了三个月,仍然不愿罢休。然而为了更大的利益,他们不得不选择了结束这一切,并离开关中。公元前206年的春天,这群灾星带着满心的憧憬和因掠夺而带来的快感,离开了这片被他们蹂躏得几乎体无完肤的焦土。吸引他们离开的,是各自获封的王位和土地。这似乎让业已消亡十余年的封建制度死灰复燃。后世的历史学家无不对此口诛笔伐,尤其是谴责那只看似主导着这一切发展的幕后黑手及它的主人项羽。主流的说法,认为他开了历史倒车。而持这主流说法的人,往往是历史唯物主义者。
常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或称唯物史观,在判定历史进步与否的依据上,有着无法回避的硬伤和缺陷。首先是过于迷信物质因素并弱化人的因素,这直接导致了历史价值观的扭曲,彻底蜕变为只承认成王败寇,即胜利者就是历史的进步方向,失败者就是历史的落后角落,而彻底忽视历史事件中的偶然性。
成王败寇的逻辑,常使得判断历史事件出现双重标准。以项羽和刘邦为例,他们面临着同样的历史客观条件,相近的历史时间,选择了相似的政策,在历史中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项羽的分封就是逆历史发展潮流,开历史倒车,而刘邦的分封就是顺应天意,符合历史进步的发展轨迹?两相对比,不难发现,这说法荒唐得近乎可笑。
另一个缺陷是执迷于生产力及生产关系而不能自拔,而全然罔顾经济规律及一切历史事件的本质。典型的表现是,只用条条框框圈定现象,如农民起义等,而不加理性、客观、具体的分析,就将其一律定义成所谓的“历史进步”。比如陈胜、吴广的反政府行为,其本意也好,带来的后果也罢,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除了破坏经济秩序,引发社会动荡,制造社会创伤外,再无其他意义。如此行为,本谈不上任何的历史进步,可是却堂而皇之地被历史唯物主义者列入进步行为当中。这过于草率的结论,不只是引人发笑那么简单,而是很容易给后世的读史、学史者带来误导的麻烦。
诚然,历史有规律,但不全是一般规律,往往起到扭转历史走向作用的,都是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偶然。这偶然,就好比那左右天平倾斜的最小砝码,放上了,就会打破原有的平衡。一个微小却关键的点失去了平衡后,会成为引发一个小系统失衡的因素,一个小系统失衡则会成为一个大系统失衡的因素,这种失衡层层叠加,失衡所带来的震荡效应随着新发生而逐级放大,直到引发整个社会的平衡产生彻底变更,最终产生新的平衡并形成新的系统才算彻底告一段落。
这种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就可能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的情况,在当代科学中被称为“蝴蝶效应”。而如前文所述,社会秩序由失衡再到重新平衡并形成新系统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历史运行轨迹。
如果把一段时期的历史运行轨迹当做一个系统,那么就会发现,在诸多的偶然做为不确定因素存在的前提下,它的变化一定的时段里相当难于预测。根据既有的条件,却无法对未来作出准确判断,“规律”二字就无从谈起了,更毋论“必然规律”。
然而在偶然因素介入前,事态发展仍旧能按照线性变化逻辑进行着常规运行的社会行为系统,却是存在的。也只有这样的社会行为系统,才能有规律可言。而符合这个标准的,却惟有一个经济系统。
换言之,历史的经济形态才是历史的一般规律。由于其具备可证明性,才称得上科学。而依成王败寇和生产关系条框作为判断依据的历史唯物主义,因为缺乏可证明性,所以遍布着伪科学的色彩。
日期:2009-03-19 12:06:41
有人说,历史是沿着时间的脉络呈螺旋式进步的。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过于含蓄了。直接一点可以说,历史不总是进步的,时常会出现开倒车的情形。从无数个改变历史走向的偶然中,也可以做出这种假想。我认同历史会开倒车,但不认同唯物史观中的倒车论,关于这点,可以重新回到史卷中去验证。
我们姑且可以不管项羽的分封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也不去过早地给它定性是否进步,只看历史的进程与结果可知,分封并未结束当时混乱的局面,狼烟依旧升腾,战争仍在继续,离天下太平还有那么一段距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